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民社会是公民、社会和国家发展形成的动态系统。公民社会塑造着公民主体性,公民主体是构成公民社会的细胞单位;公民社会培育社会的自主性,社会自治是形成公民社会的存在基础;公民社会积累国家的有效性,国家主导是建构公民社会的基本条件。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视域看,当代中国公民社会成长是和谐社会发展方向,是社会治理的新领域;公民社会成长不仅需要公民、社会和国家的良性互动,而且必须在公民社会实践中进行三者逻辑关系的现代性重构。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增强公民国家意识的重要性凸显。政治生活作为增强公民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既缘起于当前公民国家意识培育的现实困境,更在于政治生活与增强公民国家意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社会规范机制、利益互动机制、激励机制是政治生活对公民国家意识增强的作用机制。加强公民政治生活的制度建设,拓展公民政治生活空间、完善多元主体互动模式、建立公民国家意识评价奖惩机制是政治生活对公民国家意识增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该书是“剑桥学派思想史译丛”中的一册,其《译者后记》中介绍说:“面对‘民族国家的消亡即将来临’这样的话题,本书作者对至关重要的国家的历史、国家的理论基础和国家的前景进行了反思,并侧重探讨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时间横跨中世纪到20世纪后期,所涉及的话题涵盖了公民自由、国家权力、公民身份的概念、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史、市民传统、公民权利、同一性和公民身份的启蒙运动思想、妇女权利、法国公民身份、国家类型、当代国家的历史和前景等。作为剑桥学派政治思想史研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以及其他作者在他们对国家与公民的历史描述和分析中仍然体现出对社会和知识背景、历史语境的_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夏宇航  张宝成 《前沿》2013,(3):16-18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有效后备军,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有力保障和发展基础,本文通过对对公民以及公民教育的发展起源进行概述,陈述公民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意义,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主要架构进行分类解析,以此来强调公民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该书《译者后记》中写道:“面对‘民族国家的消亡即将来临’这样的话题,本书作者对至关重要的国家的历史、国家的理论基础和国家的前景进行了反思,并侧重于探讨国家与公民之问的关系,时问横跨中世纪到20世纪后期,所涉及的话题涵盖了公民自由、国家权力、公民身份的概念、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史、市民传统、公民权利、同一性和公民身份的启蒙运动思想、妇女权利、法国公民身份、国家类型、当代国家的历史和前景等。作为剑桥学派政治思想史研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以及其他作者在他们对国家与公民的历史描述和分析中仍然体现出对社会和知识背景、历史语境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公民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背景下,发源于西方的公民观念及制度,如何实现本土化的转化,并服务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需求,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从公民观念、公民身份制度两个层面来探查近代中国公民身份的变迁,以此了解中国特殊的变迁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赋予西方公民概念不同的内涵,有助于我们运用公民身份视角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做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选举权浅论     
选举权是指公民依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的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者其他应由选举产生的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被选举权与选举权紧密联系,是指任一公民基于宪法或法律的规定而享有的被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其他应由选举产生的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都为参政权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公民参与圈家管理最基本的政治权利,受宪法或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加以限制或剥夺。选举权是一种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因为人们通过选举代表来代替自已参与国家管理,行使国家权力。被选举杈的享有者则有可能自己参与圈家的管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都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足现代国家组织国家机关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孙岩 《前沿》2012,(5):25-28
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经历了基于集权和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和基于自由和民主政治的民主—国家两个阶段。在两者渐次演进和发展的进程中,公民的政治参与逐步地显现并伴随着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全过程。民国初年,政治参与的扩大呈现出盲目、非理性的基本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现代民主—国家建设进程中,逐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其不断地适应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3,(5):94-94
贺东航、谢伟民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国家认同包括国家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两个方面。回顾中国现代国家认同的历程,中国国家民族认同有三个阶段:国家认同的发轫、中华民族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潮、国家认同的新篇章,我国国家认同还不健全性,即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涨与公民认同的滞后。我们不能忽视国家认同的一些制约因素,如意识形态斗争、民族识别、民族优惠政策与威权体制等。努力实现“政治民族”、大众参与和公民认同。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在执法实践中,国家安全机关调查取证时一些了解案情的有关组织和个人,出于各种原因,有时不能如实提供情况,甚至拒绝作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法律不了解。我国法律规定,作证是公民的义务,公民的作证行为受法律保护,公民拒绝作证或作伪证应承担法律责任。作证是公民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国家安全法》第三条重申了这一原则规定,并将其具体化。如规定:“公民和组织应当为国家安…  相似文献   

11.
刘洋睿  张宝成 《前沿》2014,(17):164-167
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团结和睦对于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保障着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地发展。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基本现状研究和对加强少数民族公民教育对公民身份认同以及国家认同重要意义的叙述,提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培养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善治"为目标的现代国家治理,其理论根基是建立在国家与公民、政治共同体与个体之间关系基础上的。作为一个"动力概念",公民身份的理论意蕴体现在对个体与共同体、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关照,因此能够作为考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视角。在公民身份理论视角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治理主体与结构上遵循"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协同合作治理"逻辑;在治理机制与方式上遵循"公共理性、民主协商与法治化治理"逻辑;在治理效果与评估上遵循"实现正义的政治社会秩序,共享发展成果"逻辑。遵循以上逻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在于以公民本位的多中心治理为理路完善国家治理格局;以公民身份权利深化拓展为目标构筑国家治理体系;以决策中的民主协商实践为依托优化国家治理机制;以推进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为导向改进国家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目标与政治保障。新时代的变革,带来多民族政治认同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公民身份是政治身份和法律人格的统一体,是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基础。公民身份生成多民族国家认同的主体意识,融合现代公民的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培育多民族国家趋同的政治心理,塑造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成为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核心目标,也构成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安 《桂海论丛》2003,19(3):17-19
文章以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为分析框架 ,论述了公民社会的兴起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多重影响 ,提出政治文明建设要从国家自上而下和公民社会自下而上两种力量的互动中来推进 ,从而使国家所保护的普遍利益与公民社会所捍卫的特殊利益达到符合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孙岩 《理论月刊》2012,(6):102-104
政治参与是现代国家的显著标志和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在中国推进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中国公民政治参与也伴随着中国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建设的演进过程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扩大的发展。本文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维度,从中国现代国家成长视域对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企望为推进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一定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朱文涛 《传承》2009,(20):132-133
公民社会作为民主政治的动力和重要保障之一,其政治学意义在于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住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的关系,从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国家安全法》),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维护国家安全的专门法律。《国家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增强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有效地防范和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  相似文献   

18.
从国家目的、政治秩序、人权及宪政理论的视角来看,在突发性公害危机中国家对公民负有尊重、保障和救济的宪法义务。为了确保国家行使其职责,履行其义务,要完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强化多元监督机制,加强公民的权利观念和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9.
公民社会作为民主政治的动力和重要保障之一,其政治学意义在于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时国家权力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住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的关系,从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以公民为基点对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做总体概括。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成绩的取得不能淹没问题的存在。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突发群体性事件以及各类社会问题的产生显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社会排斥、消极公民、政治冷漠等与公民意识相关的问题。按照公民意识的经典理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关系的扭曲与不和谐。对此,只有以协调社会生活各领域关系为基点,采取相应措施使市场领域、国家领域和公共领域和谐共处,才能构建良好的公民意识现状,为提高政府的综合治理水平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