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是当前我国的难题。目前我国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立法的适用对象范围比较狭窄,并且立法层次低;法律对权利的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司法救助的形式过于单一等。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首先要废除制度的藩篱,使所有劳动者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形式正义;还要完善对弱势群体保护的立法,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法律保护体系;要完善、落实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保护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薛然巍 《行政论坛》2009,16(4):72-75
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并非绝对范畴.在社会任何发展阶段,"人"都应当是目的.而不能作为手段.对弱者的关怀和保护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法则,基于对同类的关怀,社会弱势群体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这也是法律所追求之正义、平等理念的要求.对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应然路径是:赋予社会弱势群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增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建立和完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加大社会弱势群体就业力度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法学的角度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应该具备的条件,认为和谐社会应该是公权力与私权利平等的社会、是尊重和保护人权的社会、是正义与公平的社会、是保护弱势群体的社会、是具有统一、协调的法律制度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社会弱势群体的广泛存在及其不可漠视的负面影响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严峻现实,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法律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界定,分析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理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基本理念,对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弱势群体保护与政府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弱势群体保护在构建社会和谐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制度,但是在弱势群体保护中也存在法律的规定过于原则,适用对象狭窄,社会保障权利缺失,法律实施薄弱等问题.弱势群体保护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加强弱势群体保护,需要树立弱势群体保护新理念,贯彻平等原则和倾斜保护的原则,构建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6.
浅议流动摊贩的法律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茹晓冬 《学理论》2012,(17):121-122
对流动摊贩问题,目前相关政府部门所采取的严禁、严管和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在宪法的指导下,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手段规制和保护这一弱势群体的法律地位,以人性化的眼光去确定他们的经营资格,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中国法律制度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突出强调了对于老年人的人权关怀。数字人权架构于智慧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上,是科技与法律共生演化、相互缠绕的人权形态重塑。数字科技开发利用中“老年数字弱势群体”的出现,体现了数字人权逻辑下智慧社会治理困境的特殊主体缘由,也反映出各个数字利益主体相互之间共生式的权利博弈关系,深入揭示智慧社会变革引发的老年数字弱势群体权利的实质不平等问题,分析数字鸿沟诱发老年群体社会关系边缘化的风险,将有助于避免社会数字化进程中仅仅是将人作为信息处理的客体,造成“数字麻木”。从伦理性、道义性、正当性反思数字人权嵌入维度,实现从数字治理向权利保护、从不平等技术供给关系向数字权利正义、从倡导性解决策略向强制性法律保护的升级转型。对此,需分析数字技术使用中不正义行为的客观存在,植入倾斜保护原则,对老年数字弱势群体的权利义务予以矫正,前移法律介入保护,确立防止侵害义务,推进老年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平权变革,凸显出数字化时代的“科技温度”。  相似文献   

8.
建立弱势群体社会组织,对于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未来政治发展和政治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各类弱势群体社会组织的障碍既有传统经济社会层面的,又有现实政策法律层面的。提高弱势群体组织化程度,必须为建立弱势群体社会组织提供政策法律支持,着力建设弱势群体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团体。  相似文献   

9.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利的现状及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烨 《学理论》2009,(11):72-74
现实社会中,弱势群体子女受教育权利的现状,形势严峻,问题不少,危害不小。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利的关注,并在法律制度、法律体系上予以保障,不仅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而且比任何物质的扶贫都有价值。而已有的政策和法律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利的保障明显不足,故需探求新的保护机制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董丽丽  王明飞 《学理论》2012,(35):161-162
近几年来,大学生实习权益屡受侵犯的案例时有发生,而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大学生实习制度,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实习期的法律"真空"地带,作为弱势群体的实习生的基本权益经常受到侵害而无法保障。因此大学生实习中合法权益如何保障成为目前热烈讨论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构建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的法律保障体系,积极维护实习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翟风  郭蕊 《学理论》2010,(8):85-86
弱势群体就业法律培训援助是针对弱势群体所进行的有重点、有体系的普法式的培训的援助。在实践中,完整的法律培训援助过程,包括预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总结三个方面。这一法律援助模式,克服了旧的法律诉讼援助模式受益面窄、成本高的弊端,使受援对象由个体扩大到群体,具有更加普遍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分类有利于法律保护。但是,现有分类无法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基于法律保护的方便,有必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法律角度重新进行分类,这些分类能够有效地避免和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存在的混乱和利益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3.
秦亚东  熊滨 《学理论》2013,(32):294-295
法律诊所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法学教育模式,法律诊所更是把法学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社会现实问题、社会管理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法律诊所走进社区,从直接意义讲,对社区管理具有良性的促进,既可以解决和化解一些社会矛盾,也可以保护弱势群体、增强社区管理的稳定;从宏观角度而言,一定意义上参与了社会管理,对社会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具有一个推动性的作用,既可以增强社会管理的力量,也可以促进我们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法与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法律保护影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科斯定理认为只要权利能够自由交易,投资者法定权利的初始配置不会影响金融效率,从而产生了法与金融学研究中的“科斯定理之谜”。不同国家的法律成本差异和法官对最优金融合约所依赖或然事件证实能力的差异是解释金融合约产权的法律保护与金融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关键。加强一个国家的法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效率,降低法律成本,从而增加交易方的缔约选择集或交易规模,是加快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并要求“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给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日渐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一般认为,知识产权主要属于民法范畴,因此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集中体现在民事法律领域。随着知识被赋予了“无形资产”的财富特征之后,知识产权成为具有特殊内涵的法律制度和概念,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就从单纯的民事法律领域拓展到了刑事法律领域。笔者从这一角度出发,立足深圳检察机关近年来知识产权刑事法律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视维分析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是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救济途径,以其正当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及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加强保护弱势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合理构建法律援助制度,加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将成为当前社会变革及结构转型时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保护城镇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公共政策必然以社会公正作为自己的价值诉求,因此,政府要通过公共政策调整,关注并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实现社会富裕文明,保证社会公平公正。对其实施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对弱势群体实行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关怀,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健全合理的税收制度,重视政策创新;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构建对弱势群体社会关怀体系;建立健全城镇弱势群体的政策诉求表达机制;通过健全法律机制对弱势群体在医疗与教育方面实行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相当一部分法律工具主义论者在对法律信仰的虚幻性进行批驳的同时却因过分张扬法律的工具性而走向了另一极端.法律既具有工具性,又应被信仰,只是层面不同而已.综观古今中外,法律制定与颁行的首要目的无不在于维护其社会秩序及顺导人性之“善”、“恶”.过分张扬法律工具主义势必与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自由之精神产生强烈的冲突,因而,以法律工具主义的极端化思想推行法治,只会堕落为赤裸裸的权力政治.基于此,为使法的信仰强盛起来,必须加强法律权利之完善及执法环境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曾庆金 《学理论》2009,(30):151-152
相似的防卫案件,有的法院认定为正当防卫,有的法院判防卫人有罪,这源于对“正当防卫”法律规定的理解不同。正当防卫争议的焦点有两个:一是防卫适时性问题,二是防卫必要限度问题。本文只探讨防卫适时性问题。理解“防卫适时性”的法律规定,必须把握法律的正确导向:站在有利于保护防卫人合法权益的立场上,真正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人民法院的判决,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既保护受害人权益,又惩罚罪犯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