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8月,伊朗反对派组织向媒体公开披露了伊朗正在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后,美国认为伊朗的核计划就是发展核武器,伊朗发展核武器肯定会造成核扩散。因此,美国采取各种措施打压伊朗,企图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在美国的压力下,200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进行了五次核查,2006年至2007年联合国先后通过了“1696”号决议、“1737”号决议和“1747”号决议,要求伊朗停止铀浓缩工作,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各种场合声称“不排除动用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面对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打压和力量的极端不对称性,伊朗全面分析了自己优势和短处,综合施策,巧妙运用战略战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己的战略压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2.
2002年8月15日,伊朗反对派组织向媒体公开披露了伊朗正在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后,美国多次指责伊朗秘密研制核武器,并向伊朗施压,以遏制伊朗的核技术开发。美国认为伊朗的核问题将在中东引起“多米诺效应”,使核不散条约名存实亡,拥核后的伊朗将冲击美国的安全利益和全球战略布局。因此,美国以伊朗核问题为借口,  相似文献   

3.
伊朗核问题的发展态势值得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伊朗核问题进一步恶化,向安理会报告的可能性增加。IAEA向安理会提交伊核问题,将使伊朗陷入极端被动的境地。伊核问题向联合国报告,事先五个常任理事国已达成共识,中俄在态度上发生了变化,俄罗斯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当天通过的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感到满意,认为该决议体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继续利用外交手段促使伊朗停止核燃料研究活动的愿望。中国对该决议投了赞成票。决议表示“对伊朗的核计划只用于和平目的缺乏信心”,如果伊朗在3月前不执行决议,伊朗核问题将报告安理会。  相似文献   

4.
今年4月11日,伊朗总统内贾德突然宣布,伊朗已于4月9日首次成功生产出低纯度的浓缩铀,成为世界“核俱乐部”第八大有核国。西方舆论认为,此举标志着伊朗核武器研发取得了关键性进展。伊朗核问题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一、伊朗核工业发展历史①(一)起步阶段。伊朗核开发始于19  相似文献   

5.
自从伊朗核问题曝光以来,伊朗多次表示从事包括浓缩铀在内的核活动是伊朗作为无核国家该享有的天然权利,伊朗的核活动完全出于和平目的,并表示宗教道义禁止伊朗发展核武器.为此,伊朗采取了临界点的核运营策略及拖延时间的谈判策略.尽管如此,国际社会对伊朗核问题的发展前景仍然充满忧虑,难以接受伊朗的核话语.因为在核查中伊朗所暴露出的问题表明,伊朗的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和平利用核能的范畴,而且和平利用核能已成为无核国家寻求核武器的通行做法.  相似文献   

6.
伊朗核问题及其对美伊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曾军 《西亚非洲》2005,(2):22-26
伊朗出于维护国家安全,谋求海湾乃至中东地区大国的实力与地位,以及开发本国丰富核能资源的需要,坚持发展核计划。鉴于种种原因,伊朗核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即使伊朗核问题走向激化,伊朗可能会遭到美国等严厉的经济制裁,美国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不大。美国只有对伊朗采取系统的、务实的接触政策,与伊朗就核问题、地区稳定问题等开展直接深入的对话,尊重伊朗在海湾乃至中东地区的安全利益,积极同伊朗建立海湾地区安全机制,才是缓解和改善美伊关系的良策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是唯一与伊朗保持核合作的国家,但俄伊核合作并不是引发近年来伊朗核危机的问题所在.俄罗斯支持伊朗发展核能,反对使用武力解决伊核问题,但并不鼓励伊朗发展核武器.俄对伊核问题的政策受到俄伊关系、俄美关系及俄中东战略的影响.俄处理伊核问题的态度充分反映出俄伊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王南 《亚非纵横》2011,(6):28-32
11月8日,备受世人关注的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报告,并首次指出伊朗可能正在进行秘密核武器实验。尽管报告内容似乎“印证”了以色列、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此前对伊朗的指责,但是,目前这些国家对于报告的反应大都比较谨慎,与此前咄咄逼人的态势相比,声调明显有所降低,那么,导致伊朗核问题的原因何在?伊朗核问题为何会走到今天这般地步?以色列、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为什么与伊朗如此纠结,特别是与伊朗核计划过不去?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做一分析,力求还原事情真相。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伊朗核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美国出于防止出现地区主导性大国挑战美在中东的核心利益,主张以遏制、制裁甚至军事打击、政权更迭的方式迫使伊朗弃核;土耳其则出于伊朗问题是否会在土及周边引发战争以及土伊经济关系的考量,与美在解决伊核问题的目标、方式上存在分歧。然而,美土不会因伊核问题上的分歧而从根本上动摇它们之间的盟友关系,况且土也绝不希望伊朗拥有核武器而打破中东地区大国平衡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伊朗核问题及其走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凤 《西亚非洲》2004,(1):35-41
伊朗在秘密建造核设施的消息引起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的强烈反应。美国认为 ,伊朗现政权一旦获取核武器 ,便会导致核武器失控 ,必将对美国主导下的中东地区安全和稳定乃至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威胁。美国遂频频敦促或联合国际社会不断向伊朗施压 ,要求其立即无条件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加紧向俄罗斯施压 ,促使其停止与伊朗的核合作 ;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促使伊朗政权发生变化。伊朗方面则主要设法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欧盟建立信任和透明关系 ,防止核问题成为美国或以色列打击伊朗的把柄 ;利用利润可观的核合作项目 ,紧紧拉住俄罗斯 ,以抵御来自美国的威胁 ;在国际社会重压下 ,最终同意签署附加议定书。  相似文献   

11.
朝鲜的现实核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2年10月以来,朝美核危机日益升级,朝鲜核计划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朝鲜的核开发历史比较早,通过对其核管理机构、核科研机构、核技术以及核设施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表明,朝鲜在核原料加工、石墨原子反应堆建设、核再处理设施、弹道导弹研发等方面都有所涉及,目前朝鲜拥有一定数量的钚,并且具备开发核武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强制外交是西方国家经常采用的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危机的一种战略。在伊朗核 问题上,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力图使用强制外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然而,从2003 年至今, 伊核问题不断反复,持续升温,目前已发展成为潜在的冲突爆发点。究其原因,西方国家强制外交战 略谋划不够清晰、设定强制期限约束力不足、存在“后续成本”以及伊朗国内政局变化等因素,导致 了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强制外交始终难以奏效。未来很难断言美欧强制外交能否成功,而可以肯 定的是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各方利益,伊核问题的和平解决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伊朗的强硬"核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贾德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立场趋于强硬,其动因可从伊国内政治变化、“自主”核目标、构筑“核谈”新平台的动机等国内因素,以及核不扩散机制、大国博弈、国际形势等国际因素诸方面考察。综合国际大局以及伊朗的权力体系、外交传统、新总统的个人特点,可以推知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主要是一种策略,而非根本政策。伊朗“核外交”政策不会一味强硬下去。  相似文献   

14.
布什政府的半岛政策与朝鲜核危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朝鲜核危机爆发以来 ,美国一直采取拒绝同朝鲜就这一问题进行直接对话的强硬立场。这说明布什政府应对朝鲜核危机的政策与克林顿政府相比出现了重大变化 :一是抛弃以往的“接触”政策 ,转向“遏止”战略 ;二是不再把朝鲜视为潜在的核武器“扩散国” ,而是将朝鲜视为事实上的“有核武器国家”;三是不再将朝鲜的核计划视为单纯的“不扩散”问题 ,而是当作东亚的区域安全问题 ,为此强调解决方式上的“区域方法”。未来美国的对朝政策很可能超越目前的“遏止” ,亦不排除使用军事手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朝鲜发展核计划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其目标不止一个,成为有核国家是其长远目标,而鼓舞人民斗志,增强国民凝聚力,提高领袖权威,维护政权统治;转嫁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的责任,显示“先军政治”的正确性;迫使美国与其改善关系,取消制裁;打破外交僵局,寻求国际援助;在南北统一进程中增强自身的砝码等则是其现实目标。就今后核开发的态势走向而言,朝鲜“可以终止核武器开发”的表示应该是真诚的,只要满足朝鲜的基本诉求,朝鲜是可以放弃核开发计划的,核危机也可以通过谈判协商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是指有核国将核武器的作用严格限定在核威慑上,公开宣布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核武器仅用作核报复(核反击)。从冷战开始至今,美国国内一直在从理论上探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问题。支持者与反对者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角度提出各自的理由。美国政府内部也一直都有采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建议,但美国却始终未能正式采纳并宣布这一政策。阻碍美国政府采纳这一政策建议的因素长期存在,包括思维方式的桎梏、政治工具的局限性、核作战战略准备的内在矛盾和盟国持续施加的压力等。鉴于目前的安全环境,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都不大可能正式宣布采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尽管如此,由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表达出大国避免核战争、保持战略稳定的意愿,同时有利于回应广大无核国的安全诉求,避免误判和危机,增进战略互信,维持全球和平与战略稳定,维护人类社会共同福祉,该政策建议仍会继续影响美国政府在相关领域的决策进程。  相似文献   

17.
2006年2月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召开紧急会议以27票支持、3票反对和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美欧提出的将伊朗核问题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决议要求伊朗采取一系列重建国际社会信心的步骤,包括全面恢复暂停与铀浓缩有关的活动,重新考虑不要建造重水试验反应堆,尽早批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等。对此,伊朗反应强烈,宣布全面恢复铀浓缩活动以示回应,决定撕毁此前与IAEA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并拒绝允许联合国对其核工厂及浓缩铀设施进行核查,伊核问题进一步恶化。为了加强对伊核问题发展的研究,我编辑部于2006年2月10日召开研讨会,请有关学者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部分与会人员的发言整理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去年十月美国副国务卿凯利与朝鲜方面会谈后披露出朝鲜“承认”有用于发展核武器的“核计划”以来,朝核问题和朝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今年4月的中朝美三方北京会谈,虽然使朝鲜核问题暂时避免了美伊战争后新的战争危机的出现,但并没有阻止美朝紧张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双方在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和步骤上仍然是南辕北辙,相互之间强烈的对立情绪和极度的相互不信任,以及观念和利益上的冲突均使朝核问题和朝美关系复杂化。虽然谈判解决问题的大门依然敞开,但也存在局势恶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中方观点.中国核武器的唯一目的是吓阻核打击或核强制.③中国建造核武器的决策起源并成型于1950年代被美国和1969年被苏联“核讹诈”的经历.中国领导人相信由于核禁忌的存在,核武器的真实使用可能性不大.因此,核武器的政治使用,即核强制,是比核打击更现实的威胁.④与这一核哲学相一致,中国一直维持独特的核态势,即“只用于核报复的解除戒备状态的小规模核力量”.  相似文献   

20.
罗国强 《西亚非洲》2007,1(8):34-37
在伊朗核问题上,当前一般适用的实在国际法主要有:国际条约(包括《核不扩散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以及《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国际习惯;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单方法律行为。目前的实在国际法由于在诸多方面存在缺失,因而在调整伊朗核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伊朗在国际条约上仅仅承担了某种纸面上的义务,有关的国际习惯尚未形成,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因受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难有作为,而指望靠单方承诺解决伊朗核问题也是不现实的。当实在国际法不能很好地调整国际关系时,强行法可以被直接适用来弥补这一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