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是我省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和路径,与中央强调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内涵一致。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在支持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切身感受到,开发性金融与"三集"高度契合,大有可为。"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表现形式为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其实质是产业、要素、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聚。我省是人口和农业大省,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促进经济集约增长,实现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镇化背景独特,这是以相对不高的环境承载力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的城镇化,是在转轨体制环境中支撑加速推进的城镇化,是在文明程度相对不高的文化氛围中推动的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镇化。这种在日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推进的城镇化不确定性和难度更大。由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工业化阶段跃升以及农村劳动力结构转变推动我国城镇化转型,城镇化由"空间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变,由注重提升城镇规模和水平向提高城镇功能转变,由个体进城向家庭进城转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贵州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但总的来看仍很滞后,表现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着产业发展不足,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难度大等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并破除制约贵州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新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加快贵州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促进贵州民族地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4,(6):49-5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强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理论和现实意义都十分重大。2014年5月,由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农工民主党中央人口与资源工作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在南京举办首届"中国人口与城市发展"高层学术论坛,论坛由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具体承办,群众杂志社协办。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人口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很多创新见解,现将研讨观点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刘伟 《公安研究》2014,(2):33-36
科学稳步推进城镇化,保障农民工群体利益是关键一环,与之关联最为紧密的,即为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与城镇化推进节奏不同步,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阻碍了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结构以及对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改革户籍制度是促进我国城镇化稳步推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科学促进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应当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弱化以户籍为牵引的利益分配作用;适当放宽户籍迁移政策,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人口增长与城镇各项基础建设协调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消除户籍制度对利益分配的影响;不断提升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水平,强化公安户籍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与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莉  周宗社 《理论月刊》2014,(1):119-122
通过考察我国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协调关系,并基于VAR模型实证研究了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存在一定偏差,其原因主要归结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偏差。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互动分析表明,两者具有相互的正向冲击效应。因此,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推进经济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推进人口城镇化,不断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逐步提高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7.
韩锋 《淮海论坛》2013,(3):12-13
农村城镇化就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城镇化作为“四化”重要内容.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镇产业是城镇化的支撑,而主导产业作为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是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对城镇化进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主导产业因其较强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在促进人口集聚,增加非农人口比重、扩大城镇用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镇文化传播、促进城镇文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方面促进城镇化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尹俊 《人民论坛》2013,(2):26-27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老城区"、"工业新区"、"农村新社区"三元结构互促共进、统筹发展的城镇化。江苏省宿迁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老城区、工业新区、农村新社区的建设进行科学宏观布局,推出大胆创新举措发展地区产业,尊重农民自主权,切实改进工作方法,促进了城镇化科学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利益冲突与社会治理障碍,隐藏着农民市民化可能引发的诸多治安风险。各级政府应当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以市场力量牵引城镇化的规模与速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涉地涉迂补偿机制;公安机关要采取源头治理与重点预防相结合以及创新人口管理与服务等措施,积极应对涉地涉迁矛盾纠纷,解决妨害城镇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市民化后的权益,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农民市民化可能引发的治安风险。  相似文献   

11.
王双群 《求索》2014,(12):57-62
城市化进程中,各国城市社会系统在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引导下,都经历了由失衡到重新平衡的发展过程,经验教训值得借鉴。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但还存在着土地城镇化过快、人口城镇化滞后、城镇内部新二元结构矛盾等问题。户籍管理制度、土地配套制度、财税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是城镇化问题的主要政策成因。通过理顺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城镇体系、改革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引导功能,以实现人的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已有1.3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县城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十四五”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要进一步发挥县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夯实县城产业基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另一方面要提高县城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承载和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是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城市工业化的发展的重要前提。据统计,目前世界各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我国虽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却相对较低,而且出现了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同民族之间城市化率不均衡等情况。围绕少数民族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主题,将如何在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同时,以民族特色为基础对城镇进行规划,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及民族流动人口的城镇融入,怎样在新经济策略的指导下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真正实现全民族的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易雪琴 《长白学刊》2022,(4):112-120
都市圈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区域一体化的主要空间形态,围绕都市圈中心城市布局建设的产业新城是推动城镇化进程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新城从规划设计、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运营以及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种发展模式对如何更好地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市与乡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作出了有益的理论回应。当前,产业新城仍面临产城融合、新旧产业接续、新老城区共建、反磁力机能构建、体制机制供给等方面的制约与困境,有必要紧扣发展战略,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发挥联动效应、强化城市功能和创新体制机制,在规划布局、产业体系、协同发展、反磁力机制构建和要素保障等方面着力,从而推动都市圈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地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白水 《今日浙江》2013,(15):26-27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新意在于将以往粗放的"土地城镇化"转变为"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从2010年开始,浙江推进城镇化的着力点是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发挥小城镇的人口集聚功能。目前,浙江的城镇化率为57.9%,常住人口5180万人,按照国际标准城镇化最高阶段70%测算,将来也仍有近2000万农村人口,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在短期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化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日本城镇化过程使社会资源均等化;欧洲各国城镇化过程中,市场机制对人口、土地、资本等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和配置发挥了主导作用,为现代工业文明打下了基础。国外城镇化过程积累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城镇化提供了借鉴。城镇化就是要理顺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简新华 《理论月刊》2012,(4):104-107
湖北省近年工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位呈现下降趋势,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而且使得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的上升趋势相反,也呈现下降趋势,所以加快推进城镇化是湖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湖北省城镇化滞后的主要原因,不是工业发展太慢,而是对城镇化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土地、住房等制度存在缺陷,改革力度也不大。湖北省现在需要积极推进的不是会产生各种"城市病"和"农村病"的"过度城镇化"、"大跃进"式的城镇化、"半城镇化"、"伪城镇化"、"被城镇化"、"贵族化"城镇化等"病态城镇化",而是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镇化"。湖北省现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提出新思路:改变武汉市"一市独大"的局面,不要限制武汉市的发展,尽快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圈和沿两江的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带、网;以工业化、信息化、服务化促进城镇化;重点是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促进城镇化的制度创新先行一步;多渠道筹措城镇化资金。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城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文章聚集人口城镇化进程,结合收敛模型和七普数据预测了各地和总体城镇化趋势,分析了当前城镇化的难点和发展导向。预测结果为,总体城镇化率2030年约73.57%,2040年约79.96%,至2050年约83.93%;各地城镇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结构特征和收敛特征;部分省份率先进入城镇化基本稳定阶段,各省份城镇化率的天花板在90%左右。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难点体现在两率差距悖论亟待消解、人地空间配置有待优化、城市之间与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有待缩小。未来推进高质量城镇化重点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地制宜、系统协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稳步推进户籍改革攻坚、加强人地挂钩、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9.
《江苏政协》2013,(10):11-12
<正>新型城镇化战略,突出了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在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都市区域一体化的空间体系中,突破行政藩篱,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合理的空间层级体系、交通网络体系和特色性功能区的形成。从我省的情况看,目前在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点困难。一是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瓶颈初现,转型升级压力巨大。工业园区遍地开花,传统产业、乡镇工业和低端服务业发展较快,出现了主体工业结构失衡、资源消耗总  相似文献   

20.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这里的"人"既是城镇化的主体,也是城镇化建设的价值标准和最终目标。人的城镇化实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根本变化,它与物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有着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在我国现阶段,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而立足长远的战略选择,可以推进发展转型升级和促进"新四化"间的深度融合发展等而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