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王波 《求索》2012,(3):137-139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历时近两年最终完成,其突出内容之一就是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法案。法案重视金融消费者保护并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BCFP),其背后蕴含四个关系之学理辨正:第一,金融消费者理性抑或非理性之辨正;第二,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与金融危机内在机理关系之辩正;第三,凯恩斯主义金融监管哲学之辩正;第四,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专门性之辩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该法将金融消费者置于重点保护地位并成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保护,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我国现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列举的消费者权利给予不了金融消费者应有的保护。立法总是时代的反映,我们应该适时地以长远的眼光坚持立法科学化和现代化原则,对金融消费者需要保护的但在已有立法中尚得不到合理保护的权益加以规范,这样才能实现"十二五"规划中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4,(8):95-95
胡文涛在《河北法学》2014年第3期撰文认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金融消费者保护进入人们视野以来,在金融综合经营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金融消费者保护呈现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横向性立法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统一化保护、扩大金融安全网的适用范畴,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周全保护等趋势。我国应重视授予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对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管权力,并着力构筑统一的金融产品销售规则,明确扩大金融安全网适用对象的同时建立显性的、规范化制度。  相似文献   

4.
正缘于2007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到欧州2009年的主权债务危机,一场席卷全球各国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场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引起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金融监管制度失灵,欧美国家纷纷推出各自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成立系统性风险管理机构,提出建立新的金融监管框架。"~([1])很多国家在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不灵的基础上提出了逆周期监管的措施。各国金融学者都认为,金  相似文献   

5.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产生以来,其监管模式问题就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目前我国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行的是机构监管体制下的多头监管.这既影响了公司的正常业务,又降低了监管效率.顺应世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大趋势和适应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需要,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目标监管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建议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目标监管试点,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促进公司审慎经营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为监管目标,在现有监管框架下设立两个特别监管小组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6.
文建国 《前沿》2012,(13):108-109
主要西方国家自2009年启动金融改革计划以来,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作为本次金融改革的重心之一,以图重建金融秩序和恢复金融消费者对金融市场的信任。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制度构建已渐成形。在我国,虽然金融业遭受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但金融领域投诉争议不断增加、消费者利益遭受严重侵犯等现状亟需通过监管改革予以完善,我国也需要加强金融微观监管的改革和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本文通过对主要西方国家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监管制度进行分析,以期为完善我国的相关制度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是国际公认的金融业相对稳健的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其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也相对较小,这与加拿大日益完善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密切相关。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背景、立法概况、立法框架和执行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加拿大联邦的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制度,有助于建立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是当今网络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顺应各方需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但是,互联网金融也存在金融风险,如果缺乏有效监管,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金融危机。因此,在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如火如荼阶段,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规避其对金融安全的冲击,重新界定互联网金融机构法律地位、构建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切实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9.
美国金融调试与我国立法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自2007年2月在美国爆发以来,已经逐步演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对此,美国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积极应对。在宏观调控方面,美国政府主要采取协同降息、向金融机构注资、实施国有化以及提供担保等措施。在金融监管方面,呼吁重建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完善金融立法,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应该在金融立法和监管方面汲取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瑞 《求索》2012,(8):8-10
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对其进行特别立法保护的必要性,该文参考我国台湾地区公布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结合我国大陆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大陆地区未来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特别立法中所应该规定的金融消费者及金融商品和服务的定义、金融消费者权利和金融服务业者义务、金融消费者的特别保护机构、金融消费争议的特别处理程序等四个方面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徐晓亮 《人民论坛》2013,(10):90-9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健康的金融体系需要健全和完善的金融监管.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监管的状况及其改革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分析与探讨当前全球金融风险基本态势、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国际金融监管的改革,以及构建中国银行业监管新体系等问题,对于完善金融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雯 《人民论坛》2013,(2):104-105
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在不同程度上主张加强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文章从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需要和国外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改革启示出发,建议从立法层面强化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措施和手段,构建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具有典型的分业监管体制特征。因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金融主体、金融法规和金融监管方面均不成熟的条件下,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仍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但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我国也存在金融混业经营的苗头和愿望,为此,必须做好三大监管机构的协调和分工,通过立法形式使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法制化,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应建立监管制度,引导和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经营部门业务方面的相互融合,并构建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4.
郭晓庆 《求索》2011,(6):155-157
审慎监管理论的新发展包括:强化监管价值;限制自由化;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强调对公共利益特别是消费者权益的优先保护;通过外部监管强化内部自律;通过强化制度有效性落实执行有效性。审慎监管理论对我国金融监管有着重要启示,即树立与时俱进的审慎监管立法和执法理念;树立和坚持金融安全的理念;加快审慎监管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进程等。  相似文献   

15.
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应从普及金融知识与提升社会金融素养,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强化金融行业自律规范与自我调解,加强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升级,以及设立"金融消费保障局"专业监管机构等方面入手,从而达到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要规避全球金融危机,必须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转变监管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的金融监管体制,初步形成全方位的金融监管模式;注重系统风险的监管,保证经济运行的安全性;促进各国金融经济合作,以便应对突发的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7.
黄积虹  杨丰 《思想战线》2003,29(6):89-92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是美国金融法史上一部重大、意义深远的法律,其许多规定对世界各国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它在金融业实现混业经营前提下所确立的功能监管原则给中国金融监督立法带来有益的启示。中国金融监管立法应考虑构建统一基本法,引入功能监管、双线多头监管制。  相似文献   

18.
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问题是目前的一大热点,但理论界及实务界多围绕制度层面进行探讨,鲜有论及在我国是否适宜提出金融消费者概念。这一概念从英美引入时就存在一定的翻译问题,金融与消费者的搭配在我国语言规范和学术规范上也存在矛盾。但这一概念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监管机构也已经以立法的形式给予肯定,所以金融消费者概念是适宜在我国提出的。  相似文献   

19.
陈涛 《桂海论丛》2019,35(6):124-131
通过对中国大陆目前建设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进行深入阐述与分析,然后根据中国大陆在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从而在金融消费者立法、保护机构、纠纷解决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便更好的保护中国大陆的金融消费者利益。  相似文献   

20.
尹怡斐 《人民论坛》2011,(10):120-121
目前我国实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监管法制不够完善,监管目标不明确,缺乏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面对快速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监管相对滞后。通过对开放条件下金融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金融监管新特点的研究,结合我国金融开放的实际情况,提出金融监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