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信息形态三个世界论李欣复信息论美学及其与电脑的结合产生了各种电脑艺术,充分证明几千年争论不清的美的本质与个性不过是一种人的感官可把握品味的形象性信息而已。根据这一成就,我们借用清人郑燮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三象不同说①,可以从...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的画竹栩栩如生,郑板桥以竹所作的诗句脍炙人口,而郑板桥在民间留有石刻作品则闻所未闻。一块弥足珍贵的郑板桥石刻作品被当着踏脚石踩了。33年,一名老党员不遗余力跟踪挖掘,使其重见天日。从此,他便与郑板桥文化遗产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3.
文人与竹     
文人好竹,始于何时,未详考。不过唐王维以双钩法画竹倒是事实。其后董源雪竹寒林,苏轼墨竹寄情,皆极有生趣、高雅可人。水墨梅竹大为流行始于元。元之文人多以墨竹遣兴,自此画竹名家辈出代不乏人。值得一提者乃清代扬州八怪,其中七怪皆与竹结缘。郑板桥乃画兰竹大家,“五十余年,不画他物”,可见对竹之癖好。然而,金冬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意象",是"意"与"象"的并置与化合,是一种生成和动态的平衡.艺术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孕育与生产的两个阶段是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两个过程;艺术欣赏时意象的生成是欣赏者对艺术品意象的再发现过程.意象具有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使艺术创作和欣赏时生成的意象饱满圆涨.艺术的魅力蕴含在审美意象之中,艺术的根本功能就是其审美的功能,而审美,正是艺术创作和欣赏时意象的建构和重构也即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为什么特别喜欢画竹?据分析,二是自然环境的影响,扬州及其附近多竹;一是同道们的互相影响,"扬州八怪"中有几"怪"是擅画竹石的;三是"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于霄,有似士君子  相似文献   

6.
竹类自古为刚宜、真挚和虚心美德的象征,它姿态挺拔,清逸脱俗,是历代文人名士之所爱,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咏。清代画家郑板桥爱竹如痴如醉,画竹出神入化,这些传世之佳作,画中之极品更是为竹增添了无限韵味。成为人们造景之上选。 竹类可作盆景,即可观叶,又可观干,还可观其姿态。将:盆景竹摆放于明窗净几,除令人赏心悦目外,犹如徜徉于茂林修竹之中,观碎叶摇曳,赏倩影婆娑,领略山林野趣,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相似文献   

7.
公元1753年,郑板桥丢掉七品知县的“乌纱”,重回扬州作画卖画。他在回扬州后的第一幅竹画上题了一首诗:“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依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春。”下面盖了两颗印:一颗是“燮之印”,另一颗是借用唐代诗人刘  相似文献   

8.
<正> “熟能生巧”,这句话在通常情况下,道理是对的。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科技、文艺上要取得重大突破,工作中要开创新局面,光讲“热能生巧”,就远远不够。有些时候,熟,未必能生“巧”,要取得“巧”,则须“熟中求生”,另辟蹊径,从“熟”的老套中摆脱出来。清代画家郑板桥有句名言:“画到生时是熟时”,以生代熟,不落窠臼,所以他画的竹,枝叶扶疏,栩栩如生,不断出新。齐白石57岁时,他的画已技巧娴  相似文献   

9.
林涌 《人民公安》2023,(22):57-57
兰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欢迎的植物之一,以其高雅、清高、高洁、高贵的身份,被视为花中的贵族。历史上,喜爱画兰的文人雅士众多。明朝周天球善画兰,喜欢用淡墨,得宋末画家郑思肖风格;同时期的画家马守真善画兰,用笔滋润恬雅,富有风致;清代郑板桥更是画兰、竹高手。到了近现代,画兰名家有陈师曾、张大千、诸乐三、陈少梅、溥松窗、董寿平、孙其峰等,他们都以各自不同的水墨语言创作出了颇具时代特性的兰花作品,传统功力深厚,笔墨苍劲老辣,反映出兰花典雅高洁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古今“怪”鉴潘杰怪人、怪事、怪物,自古有之。论到“怪”字,想到了历史上两个有名的“怪人”:一是清朝的郑板桥,一是唐朝的李峤。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首,他曾为官,然“十年清知县”,却未捞“十万雪花银”,总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做的“怪事...  相似文献   

11.
汪良先生曾自诩“不肯随俗之字,以书为画之笔”。我与他相识二十多年,也曾是房间相邻的同事,对他的艺术追求心存感动。他以“小桥”为号,清晰表达了他对清代郑板桥书画精神的崇敬追随之意,这也是同行所熟知、所乐道的。汪良先生自幼随父亲习字,初描红,后学楷。十五年前,独钟情郑板桥先生书法。至今已临池四十余年。板桥先生乃扬州八怪之一,其书画为时人所重、后人宝之。板桥书法随心所欲,变化多端,六分半书画意淋漓。其革新精神尤为汪良先生激赏,故勤奋临摹。年深日久,化入胸中,发之于笔端,成自家面貌。古人云:“书,如也。”如其学养,如其胸…  相似文献   

12.
清朝著名诗画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时,在一幅以竹子为题材的画上题了4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似文献   

13.
卢坤峰简介     
马锋辉 《今日浙江》2012,(11):60-60
(1934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卢坤峰是一位坚持民族传统的文入画家,主张“中和”为美,作品呈现出纯正端和、法度谨严而又不乏潇洒蕴藉之致。他早年多作工笔,取法两宋又规模物态,后转为水墨写意,工写兼备,引八大山人清冷之气。多以兰、竹、禽鸟诸文人题材入画,且用心诗文,画上题款多出于他的吟咏之章。  相似文献   

14.
谷将 《湖北宣传》2006,(12):27-27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名句来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长期以来,这三种境界为许多文人学士所津津乐道,成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其实,领导干部也应有这三种境界,因为这其中不但包含着有益的治学之道,而且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5.
<正>三月的钦州,月夜舒朗,晚上9时,钦州市凤岭三巷的一幢小楼里依然灯火通明,位于四层的工作室里,陈梅正聚精会神地为一只坭兴陶罐的泥胎雕花,手中的刻刀有如游龙走凤,不多时,一朵线条古拙的莲花便在半米高的泥胎上嫣然绽放。正如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对画家文与可的评价:“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制陶如绘画,优秀的制陶师  相似文献   

16.
论著作权侵权形式及其界定陈志刚著作权侵权是指行为人未经著作权人同款又无法律依据,擅自对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进行非法使用的行为。所以著作权侵权有三个法律特征,即:()行为人所侵害的对象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2)行为人所侵害的主体,是对作品享有著作权人,...  相似文献   

17.
肖巩 《今日上海》2010,(10):50-51
在老城厢三牌楼路的“汲古斋”画廊里展示着一幅水墨作品《大有鱼》,以“鱼”谐音“余”,喻“吉庆有余”之意。画为直幅构图,画面中央画一尾硕大的鳜鱼,游动正欢,其下水草一丛,茎叶似随水波而曳动,鳜鱼的鳍背,画家以湿墨在纸上的涸化,呈现湿漉水灵的视觉效果,从而将鳜鱼在水中游弋的动态曼妙地表现出来。画面上的大块“留白”,正是中国画传统构图法“计白以当黑”,好似横无际涯的水域。此画左上角落款“乙酉冬月桂荣指墨于沪上”让人惊讶不已——这幅墨法劲润、一气呵成的水墨佳作竟是以指代笔的指画呵!  相似文献   

18.
高义薄云     
高占祥 《今日浙江》2009,(13):61-61
“高义薄云”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优秀文章意旨的境界,高深的义理接近云天。另一种是指义人高士在与他人交往中可表现出来的那种高及云天的美德。高义,是指崇高正义的行为或正义感;“薄”当接近讲,意为其义之高,接近天空之云。高义薄云,是提倡高层次、高境界、高格调的为人处世的人生格言。  相似文献   

19.
风云丽影     
这幅“风云丽影”的国画是司一岚老画家的近作。司老原是上海新美术出版社的画师,早年毕业于西南美院.是当今中国画坛凤毛麟角的正统中国画名家之一。“风云丽影”画中松、竹、梅衬托的三代女杰.居右是民主主义革命秋瑾(1875-1907),其英名早已神州共知.居中、居左分别是南社名的女诗人徐蕰华(1884-1962)和近代杰出的女诗人林北丽(1916- )她们三人之间颇有渊源。  相似文献   

20.
祝薇 《求索》2007,(10):145-147
冯友兰从内容、方法、目的三个方面分别对哲学和宗教予以了规定,旨在阐明:宗教虽然和哲学有相通之处,但是在内容上不如哲学纯粹;在方法上不如哲学明晰;在目的上,宗教所能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也低于哲学所能达到的天地境界。正是有鉴于此,冯友兰主张以“哲学代宗教”,而这一主张具体落实到“新理学”中就是以“天地境界”代宗教。冯友兰的这一主张也彰显了他宗教观的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