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真理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以往真理问题被定位于认识论范围,"符合"是真理的本质。而海德格尔前后期对真理有不同的理解,由前期此在的真理到后期存在的真理,由解蔽到无蔽。海德格尔为真理奠定了一个存在论基础,并将真理转向了语言和艺术,由此体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诸多超越。海德格尔的真理观不仅实现了对传统真理观的转向和超越,同时也对整个西方哲学的转向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欣 《理论月刊》2007,(6):51-53
萨特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上的争辩,可以归为生存与存在的争辩。“existence”意味着生存,在萨特那里它形成了主题,而海德格尔的主题却是“being,”即存在。存在与生存的争辩将萨特与海德格尔区分开,揭示出了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实质是生存主义,而海德格尔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关于存在问题的探索与他对人类本真家园的追寻是一致的。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问题,也就遗忘了人类的本真家园。克服形而上学之危机本质上乃是对存在与家园的回归。这条回归之路只有在“乡愁”意识层面才是可能的。因此,海德格尔对乡愁的讨论契合了自身对存在问题的深刻把握。这条基于“乡愁”意识而迈出的回乡之路,同时体现出海德格尔对语言的本质领会。语言作为方言,乃是对存在的真正的领会,而方言本质上是家园之音,也是人类家园之所以可能的见证。通过“乡愁”,人类在思的经验中认识到了存在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张博 《求索》2014,(9):75-79
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西方哲学的重大转折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德格尔以自己批判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世界中,“形而上学”已经是存在者的真理的象征,并从“意识”的逻辑演绎转向对“此在”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的分析.海德格尔以“生存论的存在论”作为批判的出发点,基于对存在的追问,进而从近代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深度的探索,从而探寻了拯救“时代精神状况”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以"无"直接显现存在是后海德格尔运思的主题.而"无"无法以逻辑化方式道说与把握,所以,对"无"只能拆诸于非概念非逻辑的方式.以畏启示"无","无"之情形才能显明,"无"作为在者之根据才能"在"起来.对"无"的把握需要诗与思,惟有诗与思才具有建基存在的强力.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把西方传统的理性认识问题转换成“在之中”的存在问题,给真善美、知情意等认识活动一个存在论基础。其思想体系建基于存在论现象学的观察方法,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智直观”、康德的“概念+直观”、胡塞尔的“范畴直观”等不同,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视”是“主体间性”在世界之中的“寻视”,寻视虽以感官切入,实质上却是思想生发的过程。海德格尔的“视”贯透在其揭示在世存在的所有本质环节之中,在寻视基础上衍生出共同此在打交道的“顾视”,全面而透彻地把握自身存在样式和可能性的“透视”,及洞见真理的“观入”等。通过揭示海德格尔存在论“视”的轨迹路径及寻视、顾视、透视和观入的内在涵义,比较其与西方传统哲学中“视”的差异,可以辨析海德格尔多重视域下揭示出的人与物、他人、自身、世界整体之间的存在关系,凸显其重要的哲学转向,即把视角从存在者层面转向存在者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世界图景时代的青年文化■王晓华(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大众传媒与当代青年●海德格尔在本世纪中叶说:“我们正进入世界图景的时代,世界对于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系列图景”。世纪末电子文化的飞速发展证实了海德格尔的话。当下的人们仿佛生存在一个超级万花筒中。纷...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历史性”思想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观点有本质上的区别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海德格尔则把真理的“历史性”理解为“时间性”。海德格尔的“时间性”真理论由于存在局限性而遭到当代西方哲学家的诸多批判。晚年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高度评价 ,体现了他对自己真理思想的深刻反思。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当代绝大多数哲学家的普遍取向 ,而在实践中创造人类的历史 ,揭示历史的真理 ,则是马克思为哲学所开辟的光明大道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后期作中,有大量篇幅论及现代技术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因此,一些环境伦理学的倡导就把海德格尔看作环境伦理学的先驱,努力去挖掘海德格尔思想的现实性,为环境伦理学寻求理论支持。但从海德格尔技术批判理论的宗旨、海德格尔对待伦理学的态度及其在“人类中心论”上的立场来看,指认海德格尔是环境伦理学的先驱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0.
何能无讼?     
杜丹 《今日广西》2007,(4):25-25
古人云:‘‘争罪日狱,争财日讼。”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无讼”,“无讼”的前提是“无争”。然而,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争财之事,都会有纠纷与诉讼。为了达到“无讼”的理想境地,古人采用的是一种泛道德化的方式。以期通过教化而去“私”,强调义务,压制权利,从而使民无争。  相似文献   

11.
人无再少年     
人无再少年乐杰前几年,在一份科普杂志上读到:一位七旬老妪绝经20年后又现“例假”,同时白发重新变黑,口腔萌生新牙……总之,出现“返老还童”的吉兆。后来证实,白发变黑、牙齿更生是讹传,阴道流血虽然确实无疑,医生们却诊断为子宫颈癌。这位老人“青春重返”的...  相似文献   

12.
“无”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玄奥而精深,本 文试图通过对《道德经》中“无”的形而上含义的分析,结合 “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在与西方关于“存在”及“本原” 思想的比较中,揭示老子的“无”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论海德格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所选择的不是批判而是神话”,哈贝马斯在《马丁·海德格尔:巨大的影响》一文中作出这样的断言。虽然海德格尔影响非凡,但是他偏离了自十八世纪以来哲学家们通过批判来克服危机的道路。神话式的海德格尔哲学同社会实践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对作为经验源泉的生活现实也就不具有批判性。哈贝马斯认为,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从此在的历史性和整体性出发从其自身寻求人类此在的根据,追寻所有存在的第一起点。此在在所有存在之中具有存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法》颁布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注定成为这部法律的关注焦点,相对于《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做了重大改变,导致了实施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出现“辞职门”、“清退门”、“工龄归零门”等现象。劳资关系一度紧张。上篇我们主要介绍了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连续工作满十年的理解、“买断工龄”的法律风险等问题,下篇将继续分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涉及的其它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海德格尔把大量思考指向了现代技术,他作此思考的意图并不是进行简单的技术现象层面约批判.而是为了批判现代技术背后的哲学思维方式。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哲学思维方式在现时代已经终结了,哲学的任务应由“思”来完成,其实“思”仍然是一种哲学,海德格尔的意图并不是要终结所有的哲学,而是在探求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死亡”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在其早年作品《存在与时间》中,他将死亡界说为一种“我的死”。“我的死”并非海德格尔的文学性发挥,而是奠基于坚固的逻辑性基石。本文在深耕《存在与时间》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四个环节的展开,还原呈现了海德格尔对“我的死”的逻辑建构。第一,对“死亡”进行语言学澄清,以将死亡从日常性中抽离出来;第二,论证“死亡”的必然性,从而突出了死亡问题的紧迫性与不可逃避性;第三,论证“死亡”的“向来我属性”(Jemeinlichkeit),从而标画出死亡的主体性;第四,指明死亡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从而揭示出死亡的生存论内蕴。至此,“我的死”最终呈现为:此在(Dasein)唯有在本己的死亡可能性中“先行(vorlaufen)到死”,才能本真的开展自己的生存。  相似文献   

17.
世间的书有两种,一种是“有字之书”,一种是“无宇之书”。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实践是一个“无期大学”,是一本“无字之书”。他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不仅视书本为生命,直到临终前还坚持阅读;而且,特别重视社会实践,积极提倡向社会、向群众学习,吸收各方面活的知识,即所谓读“无字之书”。“有字之书”尽管卷帙浩繁,足以“汗牛充栋”,但毕竟还能以卷数计算;而“无字之书”,则充塞宇宙、囊括古今、遍布社会、总揽人生,是任何计算手段、任何精密仪器也无法计量的。  相似文献   

18.
对于领导者来说,通过目标激励法.可以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对下属本人而言,通过确立追求的目标,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单位中总有几个无追求的“特殊”下属。对这种“特殊”下属,领导者通常很伤脑筋。很难实施正常的管理。而这部分人,在本人消极怠工、不思进取的同时,往往还对其他下属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转化“无追求”的下属,是每一个领导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无善无恶”与“至善”是阳明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阳明学不可忽略的论题。二者非但不是矛盾的,而且在逻辑上更是关涉的。这在于二者所指向的内容不同,对之言说时所使用的范式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从“心统性情”的视角来看,“无善无恶”一句是对心体的阐发,而“至善者”一句则是对性体的释义,二者相辅相成。从“未发已发”来看,“无善无恶”是心体的未发状态,“至善”则是心体的已发状态。从“体用”的论域而言,“无善无恶”乃是从体上讲,“至善者”一句则是从用上说,后者昭示着前者,即以用显体。阳明从上述范式论述二者的关系,不仅是对理学内涵的丰富,更是对其心学境界的彰显。  相似文献   

20.
世纪家园     
家园,百年凝固的华章饶蓓家,按《说文解字》是一间房子加一只猪。这是远古家业社会的理想,也足以看出住、食(衣、食、住、行)自古以来在家中的份量。世界上最费解的字眼除了“家”,当然还有“园”,有家无园、有园无家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家园。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地安居。诗意的家园就是我们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一个多世纪以前,印第安酋长西雅图苍凉的声音,依然回荡在茫茫家园上空:视大地的每一方土地为圣洁。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的生命里,每一根晶亮的松板,每一片沙滩,每一撮幽林里的气息,每一种引人入胜、鸣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