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通过对武汉某高校受助贫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主观幸福感水平两者之间呈相关性。研究发现,受助贫困大学生总体感恩意识是积极正向的,女生的感恩水平显著高于男生,文科生的感恩水平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受助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农村家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城镇家庭学生;感恩意识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根据研究结果,可对高校受助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进一步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在物质帮扶的同时也需要精神帮扶,在对重庆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试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得分远低于普通的大学生群体,其影响因素有家庭经济收入少、社会关系狭窄、价值取向的错位等多个方面,从净化社会大环境、抚助资助体系、培养健康人格等方面着手,有助于提升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过程由材料认定、精准核实和动态监测三个环节组成。高校在开展贫困认定和资助工作时往往只注重材料认定,导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核实和获得资助后的动态监测存在盲区。针对如何有效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经济情况实施精准核实和动态监测,文章提出“三步核实、五个观察”的思路,能够切实推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的“全”和“实”。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显著增加,而且已形成一个群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已成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等各类学校学生工作的一项新内容。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和谐与稳定,也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重的不断增大,使其认定工作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和重点。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着调查信息失真、认定标准不完善、学生资助评议小组缺乏公正等弊端。为改进这项工作,必须制定认定的原则,规范认定程序。同时要加强诚信教育,加大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后的监督。  相似文献   

6.
王小兵 《人民论坛》2011,(9):190-19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重的不断增大,使其认定工作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和重点。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着调查信息失真、认定标准不完善、学生资助评议小组缺乏公正等弊端。为改进这项工作,必须制定认定的原则,规范认定程序。同时要加强诚信教育,加大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后的监督。  相似文献   

7.
王俐  刘响  陈溢诗 《前沿》2014,(11):116-118
作为高校学生生活水平的缩影,消费状况从侧面反映出高校资助工作的成效和问题。根据对北京市某综合性大学学生消费状况的调研,目前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存在资助标准偏低、学校认定的困难程度与学生主观感受存在差异、资助精细化程度不足等现实问题,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发展需求也有待进一步关注。建议高校及时更新学生生活保障线,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完善困难学生认定方法,提高资助的精细化程度,拓展个性化发展型资助。  相似文献   

8.
赵冬梅  陈信存  罗苑  廖园 《传承》2014,(6):123-125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体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探索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经济脱贫到心理解困和能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效果的八种个人因素。并利用ISM技术建立影响其学习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影响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重要程度,思考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秦二娟 《传承》2013,(12):126-127,136
[摘要]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效果的八种个人因素。并利用ISM技术建立影响其学习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影响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重要程度,思考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校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然而如何准确地认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切实提高资助工作效能仍是当前的一个难题.本文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出发,以浙江某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面临的难题以及认定机制的重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国发〔2007〕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寄宿…  相似文献   

13.
《江西政报》2007,(11):10-12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4.
国发〔2007〕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寄宿…  相似文献   

15.
政务了望     
我国将出台地震灾区家庭困难学生特别资助政策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有关部门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地震重灾区家庭经济困难高校学生特别的资助政策。他说,今年录取工作结束后,各高校要全面详细了解生源地为地震重灾区的家庭困难学生、在校生的情况。各个高校一定要把地震灾区的困难学生,作为今年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公办和民办的普通高校都要开通贫困学生入学绿色通道,尤其要确保对四川汶川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通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指出,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3档。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国家资助两年,第三年实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自2007年秋季开学起在全国实施。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政报》2007,(7):6-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人民政府文件辽政发[2007]35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要求,省政府决定建立健全全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结合全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日益完善,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国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入手,分析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特点,创新资助工作,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他们立志在困境中奋进,使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财力与精神上的双重资助。  相似文献   

20.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为加大对我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从制度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难问题,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