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海内与海外》2009,(10):42-43
自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问世,以“红楼梦”为题材的戏剧层出不穷。据笔者不完全了解,在清朝,就有如下剧本问世:红豆村樵的《红楼梦传奇》、陈钟麟的《红楼梦传奇》、万玉卿的《醒石缘传奇》、吴兰徵的《绛蘅秋传奇》、花韵庵主的《红楼梦》、悼红楼主人的《红楼佳话》、荆石山民的《红楼梦散套》、朱凤森的《十二钗》、观楼主人的《三钗梦》、荃溪的《葬花》、  相似文献   

2.
试析《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爱情描写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各是日本古典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两部巨著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爱情描写上,侧重于女性,反映那个时代爱情与婚姻的不幸以及妇女悲剧性的命运,是它们的共通之处。本文从女性群像塑造、情节铺陈、佛道宗教思想氛围等诸方面分析了《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爱情描写的相似处与不同点,并深入探讨了其产生的社会原因与作家的个人因素,如亲身经历、审美理想、世界观的异同等。就爱情描写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红楼梦》要高于《源氏物语》。  相似文献   

3.
《海内与海外》2007,(3):66-66
“20年后我要重拍《红楼梦》”,这是曾为央视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的周雷先生20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日前,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红楼  相似文献   

4.
2004年,日本的推理作家芦边拓以《红楼梦》为蓝本,创作了推理小说《红楼梦的杀人》,该小说以《红楼梦》原著里的大观园为背景,原著里的主要人物悉数登场,各人物的姓名、性格及人物关系等均沿袭原著,且化用了原著中诸多经典的情节和画面,作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有力支撑。该作一经推出,即荣膺了日本推理文学界的各项大奖,获得了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并于2006年、2008年在我国台湾、内地相继翻译出版,且还于2010年在内地诞生了一部仿作。拙论探讨的是这部推理小说与《红楼梦》之间的受容、变容关系以及反馈到我国的途径和形式①。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写死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写死亡的书,肯定不会被人认同。但这部小说中人物死亡个例之众多,之频密,不仅是中国文学之最,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少见的。如果有“死亡文学”这样一个概念的话,那么,《红楼梦》就是此中示范的经典之作。在前八十回中,曹雪芹写了:冯渊之死;贾瑞之死;秦可  相似文献   

6.
《海内与海外》2013,(12):74-75
作者为北京市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多年来研究《红楼梦》与曹学文化,创作有关诗词、书法与绘画,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写性     
《红楼梦》在它问世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被道学家视作淫书。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红楼梦》的命意时,“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见解):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部书,读者毫无歧异,不一定就是好书。相反,你说你的,我道我的,观点癥牾,形同水火,不一定就是坏书。《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不朽著作,甚至有读者为看法相悖,争议不下,最后到挥拳相向的事件发生。任何作品,因读者见仁见智,品味不同,读后感也很难一致。这就是苏轼诗《题西林壁》所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相似文献   

8.
正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五月是盛夏之始,草木繁盛,万物滋润,但是疾病也开始流行,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月被视为恶月,五月初五为恶日。为了平安度过,在端午期间,要采取各种形式禳解——后来演化为具有喜庆色彩的民俗活动。然而,究其底蕴,端午,还是令人感到惊恐与担忧,《红楼梦》中贾母带领众人去清虚观打醮祈福,便是这个缘由。然而,打醮之后,《红楼梦》中那些年轻的主人与年轻的丫鬟,是否求得福气而避免了灾沴呢?  相似文献   

9.
不必爱屋及乌──论《红楼梦》诗词的评价问题任蒙10年前,关于《红楼梦》诗词的艺术评价问题有过一场小小的争论,南北间都曾有报刊发过文章,观点迥异,令人莫衷一是。但我总感到那些文章大多局限在就诗论诗的思路中,把握上难免失之偏颇。应当充分看到,作为文学大师...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指出各种人对《红楼梦》因眼光不同而有种种看法:“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冒辟疆追忆亡妾董小宛写了一部《影梅庵忆语》,历来也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1.
闲暇之际,将《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古典文学名著找出重读了一遍,因涂写过几篇茶文的缘故,阅读时便对其中有关茶的描述多了几分留意,读到共鸣处不免生发出许多联想,令人掩卷之余有颇多回味。  相似文献   

12.
守望絮风     
"江南江北一般同"(《红楼梦》咏絮词《西江月》)?我不知其它地方有无春风中的柳絮,北京却是一景。春月融融,熏风乍起,团絮飞扬,此起彼伏,漫天飞舞似雪似雾。  相似文献   

13.
绿珠     
《新青年》2007,(2):49
记得家里有一本薄薄的小书,里面有中国画,像清代改琦画的《红楼梦》插图的那种,其中一幅是一个女子从楼上跳下,仙女下凡的姿态,是绿珠跳楼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素问 《新青年》2005,(9):31
我上小学的时候,识了几个字,却没什么用处。家里的藏书除了我爸爸的《微积分》……若干及妈妈的《人体解剖》……若干,还有些字帖、《红灯记》什么的。《红楼梦》我还看不懂。十几年前,生活还很拮据,他们很少给我买书看。幸好还有爷爷疼我,他总带我去姑姑家,附近有供销社的书店,我童年时的绝大部分读物都是爷爷在这里买给我的,包括《欢妈与强仔》连环画系列,还有《格林童话》的连环画。就是那时候看的《格林童话》,不是全集,是根据一些篇幅较长的故事绘制的连环画。两三个故事凑成一册,五册一套,爷爷先后给我买过四套,这大概就是我想像能力…  相似文献   

15.
出于对抄本的好奇,我们对《沈鸿生书红楼梦》前八十回进行了阅读,发现如下三方面的问题,特披露于媒体,以引起有关方面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一部《金陵十三钗》的热映,让沉寂多时的南京又进入风口浪尖.然而,公众关注的不是现在的南京,而是他们臆想的金陵:大明的王朝旧事,秦淮河畔的名妓,夫子庙赶考的秀才,《红楼梦》中的优雅的仕女,民国的韵事风情……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座极为优美动人的园林——大观园。雪芹借元妃之口,《题大观园》绝句云:“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功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这首诗既说明了这座园林名称的由来,  相似文献   

18.
现在,被人们常常提起的“大观园”至少已经有了三种。一种是《红楼梦》中描写的那个大观园。书中有三个章回重点提到了大观园的情况,这就是第十六回涉及的建园设想,同时,也大体交待了它的方位、面积,“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的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了三里半大”;第十七回借贾政领贾宝玉游园并论其文采,对大观园的结构、风韵做了正面介绍;第十八回则借元春省亲的全过程描写。对大观园的主体景点及其文化意蕴做了强调。这三回涉及大观园的笔墨较多,至于其它章回里的零散笔墨,就俯拾即是了。《红楼梦》的作者写出了大观园,当然也是第一个游…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笑就是笑,古今中外所有人都相同,谈不到什么“中国式”。其实不然,笑确实有中国式的和非中国式的。外国人怎样笑,笑态如何,暂且不去细说,这里单说中国式的笑。而且我认为,提高中国式的笑的质量和品味,大有益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多种素质。以文化(尤其是文学)而论,几千年占比重最多的文字不是涉及笑的,而是涉及哀怨、哭泣的。无论是中国历史上由个人写的最早的诗,即屈原的《离骚》,和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伐檀》、《硕鼠》等等,还是后来白居易写的《长恨歌》、《琵琶行》,直至再后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第一名著《红楼梦》,以…  相似文献   

20.
奇书《廊桥遗梦》在中国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因为,第三者的大量涌现,作为一种现象,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了。“第三者运动”20年的历程,为《廊桥遗梦》打下了深深的社会基础,培育出一片肥沃的土壤。 但是,除了个别星星点点的传言外,第三者们并未大张旗鼓地在世人面前招摇,而《廊桥遗梦》不失时机地出现了,无疑成了第三者运动的进军号。 在文学作品中,第三者形象屡见不鲜,从《安娜·卡列妮娜》中的渥伦斯基,到《红楼梦》中的贾链贾二爷,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