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包含着对法治工具价值与目标价值的认识。江泽民继承、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的法治思想:在工具价值层面,拓展了运用法治的空间,深化了法治的作用;在目标价值层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并将法治的工具价值与目标价值直接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要实现法治的工具价值与目标价值直接的统一,在我国现阶段,需要解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存在的问题,求得这些方面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世界要和谐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密切合作,运用大家认可的普适价值对各种多元价值进行有效整合。这种整合既包括在价值目标的确立上,也包括在价值取向的选择上,更包括在价值实践的运行上等全方位的进行。从而,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价值取向多元与价值导向一元的统一,为努力构建和谐世界发挥普适价值的时代功能。同时,普适价值对和谐世界的科学整合还需要许多基本因素的支撑,从共时性上整合实践需要国际机制特别是大国务实力量的鼎力合作,从历时性上整合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随着科技浪潮和市场经济改革受到了实践的挑战。马克思在说明商品价值量时强调了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现代科学技术不直接形成价值实体,但对价值实体劳动量有间接影响,它对价值形成的作用最终集中在老公生产率上。价值收益不等于价值创造。决定价值收益除了价值创造因素外,还要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因此不能用价值收益寻求价值源泉。  相似文献   

4.
一、培育员工的核心价值观。构筑企业文化平台 根据“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的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客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的原则,企业的成败在于企业成员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信念行为。企业在制定、倡导、信奉本企业的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时就要考虑到是否被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所信仰,是否能体现在每个员工的意识和行动中。  相似文献   

5.
高时川 《唯实》2000,(7):42-46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包含着对法治工具价值与目标价值的认识。江泽民继承,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的法治思想:在工具价值层面,拓展了运用法治的空间,深化了法治的作用;在目标价值层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并将法治的工具价值与目标价值直接统一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分析哲学的基础上,厘定了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普遍价值的内涵;在唯物史观视阈下,基于全球化的宏阔背景,廓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普遍价值的内在维度。在文化交流为介质的全球交往中,勾勒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在真蕴为本位的,具有中国元素和中国话语的,讲求“民众利益”至上,持守“和而不同”的立场,高擎“公平正义”的旗帜,力求“普遍共赢”的宗旨为主要内容的“普遍价值”的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7.
许斗斗 《唯实》2008,1(2):45-48
价值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对自身存在状况的自我意识和反思。人的价值存在是以实践的方式,其中主要是生产劳动。因此,劳动创造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因此而生成。马克思的价值哲学表明,在人的价值生成中,社会也生成着,自然的意义也生成着。和谐社会的建构应立足于对马克思社会理论本质的把握,它奠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价值生成之中,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建构和谐社会的真正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对价值观与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和结构的梳理入手,阐明了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观的定位,特别论述了在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层次中价值观导向的不同维度,即在心理教育中要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在心理疏导中可进行价值干预但不能进行价值干涉;在心理咨询中,体现更多的是价值中立,并在此前提下进行价值澄清,尊重来访者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和价值取向,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指导下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果,邓小平理论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的要求,党的十五大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论断提出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价值在政策和党建理论层面上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依靠人民共同建设,实现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以社会主义为始终追求的前进方向与理想追求。它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与理论旗帜,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纽带,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的价值准则,其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为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牢牢把握住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本文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等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亢莹 《世纪桥》2013,(7):47-48
中国传统价值文化成为当代中国价值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当代大学生党员价值文化的有机内容。民办高校学生党员价值文化建设要注重价值文化传承,而价值文化的传承得益于对传统价值文化的传承。本文在民办高校学生党员价值文化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民办高校学生党员价值文化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统一战线之所以存有社会价值,是因为其自身凝聚蕴涵着无限深厚的智慧底蕴,闪现出极其亮丽的科学的理性光辉。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社会价值依然是各阶层、各社会团体力量对社会变革进步的价值追求,在不断推进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积极展现出新的价值风范并且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效力。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发展现与价值观相统一的理论,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引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与价值观,认为实践的现实性力量不仅体现在发展上,而且体现在价值创造上。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发展,不仅包括生产力的发展,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它的终极指向是创造价值,而人民群众既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又是价值享有和价值评价的主体。这样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以实践和人民利益为本位的邓小平发展理论就达到了发展现与价值观的完美的统一,下面从五个方面分别阐述这种统一_一、发展的道路——价值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在邓小…  相似文献   

15.
陈莉  胡晓爽 《唯实》2008,(1):65-68
以效率作为反垄断的价值目标和反垄断的标准是由芝加哥学派最早提出的。在我国,很多学者对反垄断法价值目标的认识脱离了经济学的基础和反垄断法理性的立法理由,将公平和自由等作为价值目标;还有一部分学者尽管强调反垄断法的竞争和效率价值,但却将竞争的作用过分夸大了。反垄断法效率价值的位阶高于其他基本价值,构成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而竞争只是实现效率价值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对社会主义价值进行理性思考,是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的反思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内涵在当今社会的现代肯定。从理论形态概述了社会主义价值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体现,从现实角度对社会主义建设中价值实现的曲折过程进行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在重要历史关头对社会主义价值的重新审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社会主义价值的最终实现提供了更加优越和现实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陈彬 《唯实》2010,(2):30-36
“价值中立”原则在马克斯·韦伯那里第一次得到明确提出与系统论证,并成为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思想。但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于韦伯的“价值中立”思想存在若干认识误区,如主张“价值中立”在逻辑上是一个悖论而加以拒斥,主张“价值中立”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而将其排斥,将“价值中立”原则的真实涵义作片面和错误的理解,把“价值中立”原则与科学研究的现实关怀与社会科学家的人文关怀对立起来。对这些观点予以批判性地检视和澄清,有助于我们走出“价值中立”的认识误区,最终回归真实韦伯。  相似文献   

18.
绝大多数论者在关于普世价值存在性的讨论时,忽视了论争的逻辑起点,即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的界分,就是说他们往往把普世价值误解为普世价值观、普世价值追求或者普世伦理,而这源于把价值误解为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吴凯  贾坤  刘倩  陈焕利  张琦涵  顾泽 《世纪桥》2009,(11):84-85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造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和社会选择的不确定性。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景下,认真研究、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特点,引领学生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价值取向,对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比较,剖析了其价值取向的突出特点,分析了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0.
魏石 《唯实》2002,(2):28-32,27
如何认识劳动价值论是当代中国乃至关系世界全局的大事,需要给予理论上的阐述和令人信服的说明。重温马克思当年在《资本论》中论述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当前有关劳动价值论的深入讨论。马克思围绕劳动价值的基本问题至少集中分析了四个层面:首先,点明劳动价值的存在。其次,分析劳动价值的由来。再次,揭示劳动价值的联系。最后,指出劳动价值的实质。通过分析,全面解读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谛,才能联系实际,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