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犯罪现场重建技术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发展迅速。其中,犯罪现场重建是对犯罪客观过程的整体构建,犯罪心理画像则可以看做对犯罪行为人主观精神状态及其个体特征的描述和再现。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各具优劣,目前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实际的侦查过程中必须将两者有机整合才能确保准确地刻画犯罪行为特征、动机特征和犯罪者的人身特征,从而为侦查活动服务。  相似文献   

2.
犯罪心理画像主要是运用精神分析、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对与犯罪有关的行为进行分析,以提供犯罪行为人最为可能的人格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信息,从而协助侦查机关确定侦查范围的一种技术和方法。近些年来,犯罪心理画像已越来越多的引起侦查学界的关注和兴趣。然而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犯罪心理画像的适用条件、研究方法、以及厘清刑事科学技术与其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将其应用于侦查实践之中。犯罪心理画像可适用于任何刑事案件,关键在于通过剖析、研究个案中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积累行为资料,为侦查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案例指导。  相似文献   

3.
犯罪心理画像可以依据犯罪行为进行刻画,也可以依据犯罪心理痕迹进行刻画。犯罪心理痕迹一般包括实物型、言表型、印象型、生理型四种。犯罪心理画像的逻辑形式,有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式画像和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式画像。在犯罪心理画像实践中,归纳式画像和演绎式画像应当结合起来应用。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践层次分为个案心理画像和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其中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有赖于归纳式画像的应用和综合。  相似文献   

4.
犯罪心理画像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以及统计学研究资料,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刻画和描绘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协助确定侦查范围的一种方法和技术。犯罪心理画像是科学的,其和刑事侦查具有一致性,但又不同于刑事侦查,其适用与否取决于犯罪现场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犯罪心理画像的准确性现在还缺乏一个客观的测评标准,要防止犯罪心理画像操作中过分依赖犯罪行为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统计分析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国内得到局部应用。并且,在大多数时候还停留在对前期侦破工作提供参考的层面,并未充分发挥其对犯罪侦查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探索式的发展中,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将会形成从"初步运用"到"系统方法",再通过运用"系统方法"过程中,进行"数据采集",然后"汇集成库",最终形成"大数据刻画"的路径。我国侦查实践虽然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将犯罪心理画像职业化,但标签卡刻画方法也蕴含着比较科学的、对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6.
关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本土化应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心理画像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以及统计学研究资料,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刻画和描绘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协助确定侦查范围的一种方法和技术。在国外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行为证据也被纳入刑事诉讼证据体系中,但在我国的本土化应用中还存在不足。因此未来我国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运用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整合公安信息资源,建立犯罪心理画像指标体系以及开发适合我国刑事侦查需要的本土化方法。  相似文献   

7.
关于犯罪心理画像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画像 ,是通过对作案人遗留的反映其特定犯罪心理的各种表象或信息的分析 ,来刻画作案人犯罪心理进而服务于侦查工作的专门活动。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理论包括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指标体系与个案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一般步骤、方法和要求两个方面 ,加强个案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实践是发展和完善犯罪心理画像基本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犯罪人罪后行为分析技术在追逃、制止继续犯罪、收集犯罪证据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侦查价值,它的理论基础是托尔曼关于犯罪环境、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三大变量理论,其事实基础包括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从本质上看,它属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范畴,是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继承,但是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发展基础上的基础。它延伸了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思维过程,同时拓宽了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应用对象、适应的案件类型,以及实施的目的等。  相似文献   

9.
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画像(criminal profiling)技术在国外的运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在国外刑事侦查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对此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笔者从犯罪心理画像的涵义、原理、在刑事侦查活动中的应用目标、条件和方法,发挥犯罪心理画像在缩小侦查范围、确定犯罪动机、串并案件、审讯等刑事侦查活动中的作用的研究,建议对这一技术应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实现本土化,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本土化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犯罪档案信息系统和犯罪行为信息库;培养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0.
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生成的前提,也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行为人的行为只有在具备犯罪心理的情况下才构成犯罪。"无犯意则无犯罪",犯罪心理已经成为刑法的必备要件。  相似文献   

11.
道格拉斯的犯罪现场分析法和特维的行为证据分析法在美国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两种犯罪心理画像方法。二者在理论基础、形成过程、构成和内容、实际运用方面都有差异。犯罪现场分析法是将当前犯罪人的行为与先前研究得出的统计数据和所建立的犯罪人类别进行比较。特维的行为证据分析法则综合犯罪现场、被害人研究、行为证据三方面信息,遵循严格的演绎分析步骤来解释犯罪人行为。行为证据分析法因不依赖于统计数据和犯罪人分类,并具有跨文化适用性,而有望在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本土化研究和运用中率先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有着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师角色、教学媒介和学生角度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3.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在惩治"软暴力"犯罪中应当贯彻。由于"软暴力"尚未载入刑法典,司法实践中要将此类行为入罪,仍须沿着规范评价路径,以具体罪名的构成要件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同时,根据成文法主义要求,司法解释性质的文件可用作说理论据,但不能作为直接裁判依据,其溯及力可参照司法解释的溯及力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4.
我国警务技战术发展与研究方法的演进分析存在过宽过泛的研究主题和缺乏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制约我国警务技战术研究质量的提升和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笔者在中国知网共选取1990年至2012年三个阶段478篇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以警务技战术概念演绎为出发点,对我国警务技战术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警务技战术研究方法经历了从演绎到归纳、但定量研究运用不够;研究主题从单一到多元,但存在比重失调,且有不少低层次重复研究。  相似文献   

15.
裁判者运用证据认定案情时会采用多种方法,其中事实推理与事实推定是最为重要的两种,而这两种方法的运用,从根本上讲都离不开逻辑学的方法论指导.事实推理主要运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模糊推理与概率推理等逻辑推理方法;而事实推定的逻辑依据在于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存在着近似于充分条件逻辑关系的常态联系.事实推定属于或然性推理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法律基础课教法改革的方向 ,应该突破传统的教法模式 ,形成以纵向“案例导向法”和横向“合作互助法”为主导的 ,并与多种教法共同构成的新教学方法体系。为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需要改变教学观念并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7.
品格证据是证据相关性的著名难题。基于“时间的消耗”和“保护陪审团需要”的考虑,英美证据立法确立了品格证据不具有相关性的一般原则。然而有原则便有例外,例如当被告人的品格成为案件构成要素时其相关性并不能被否认。笔者通过演绎推理的方式,以证据相关性一般原理为切入点,探究品格证据相关性这一难题,以为我国品格证据规则的构建提供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加强警务驾驶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强化民警驾驶技能的重要举措。依靠"训练系统"的科技手段,收集视、听、做等方面的信息,以模块化教学模块,建立独特的控制机制,有效选择运用警务驾驶信息化的多种方法,并凭借警务驾驶信息化应用的优势,使警务驾驶技能训练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海上封锁作为一种作战手段和作战方法,只要在封锁中遵循国际人道主义法关于对作战手段和作战方法的限制,在国内武装冲突中实施海上封锁同样合法.而在我军实施海上封锁作战时,首先要根据我军的海上实力,在尽可能保证足够水面舰艇兵力的基础上,采取"指定航道"的封锁方法,以保证"封锁的实效性";其次,要根据敌舰船的不同情况,对破坏封锁的舰船进行具体认定、作出不同处置;再次,对敌进行封锁时,不能阻止国际社会对平民、伤者及战争受难者给予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  相似文献   

20.
大陆法系以演绎式三段论法律推理作为基本的法律适用方法具有坚实的历史、文化以及制度基础,研究演绎式三段论法律推理的运作逻辑十分必要。但是,从预定前提即制定法出发、非扩充性论证的演绎式三段论法律推理并不能为实现司法公正、实现法治社会提供实质性帮助,因为法官常常要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进行裁判,演绎式三段论法律推理也不能完全排除个性化、主观性因素对法官判断活动的影响。因此,加强司法程序制度建设,使当事人、社会通过适当的途径参与司法裁判活动以控制法官的裁量权、通过司法程序在诉讼过程中对司法裁判进行正当化论证就成为我国当前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