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贝利亚事件"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坛上的重大政治事件.1953年6月26日,担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任内务部部长的贝利亚,突然被秘密逮捕,随后被苏联当局指控"反党、反国家罪行"并被枪毙.苏联当局对"贝利亚事件"的正统说法沿用了近半个世纪."贝利亚事件"的真实面目鲜为人知,实际上,当年的指控是凭空捏造的,存在罪名不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苏联的解体同它的建立一样,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人们众说纷坛,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民族政策的失误是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民族问题历来是困扰苏联当局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而某一时期苏联民族政策的失误则直接导致民族问题的尖锐化。30年代下半期至50年代初苏联当局强制迁移少数民族,就是这样的一个失误。它造成的危害甚至在苏联解体后仍然感觉得到,车臣危机就是证明。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戈尔巴乔夫“公开性”政策的实施,苏联党和政府的一些绝密文件陆续解密,其中包括斯大林时期强制迁移少数民…  相似文献   

3.
苏联的“罗名制”,从产生到最终被取消,其间经历了将近70年。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苏联政治生活中的权力逐渐集中相一致的,其形成和确立又是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确立同步的。实际上,苏联的“罗名制”就是斯大林模式的一部分。苏联“罗名制,,的特点既有斯大林模式的共性内容,也有其独特的方面。“罗名制”的形成与确立并被固定化,给苏联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可以说,虽然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罗名制”所带来的社会消极后果无疑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苏联剧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多种因素中,党是关键。苏共自斯大林确定党内领袖地位之后,逐步消灭党内民主,实行个人集权,形成个人崇拜,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党的最高领袖一个人说了算,这种局面在斯大林逝世后也没有根本改变,从而使苏共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从苏共的历史进程看,可以说,在苏联,成也在党,败也在党。  相似文献   

5.
慕尼黑事件发生后,贝奈斯重新思考捷克斯洛伐克在东西方之间定位的问题,提出了使捷克斯洛伐克充当“东西方桥梁”的思想。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和英国在缔结苏英同盟条约谈判的过程中,围绕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问题展开了争论,斯大林作出了抛开分歧,未来将以武力解决的决定。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由苏联解放的前景渐趋明朗,贝奈斯从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出发,下定决心一定要同苏联签订条约。针对英国的反对意见,斯大林建议在苏捷条约中加入今后波兰加入条约的可能性的规定。苏捷条约充分体现了大国之间协调利益而决定小国命运的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俄侨史研究在苏联受到诸多限制。在斯大林时期,凡与俄侨有关的题目都成了学术研究的禁区。直到赫鲁晓夫改革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消灭历史空白点”等政策的实施,俄侨史研究中的禁区逐渐被打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俄侨史研究出现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50年代初苏联当局通过镇压富农运动和强制迁移诸多少数民族,人为地在国内制造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官方文件称之为特殊移民。苏联国家档案馆原始统计资料显示,其间被政府强制迁移的特殊移民达600万人左右。目前,关于苏联特殊移民政策的成因,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它的目的方面提出了各种观点。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特殊移民政策出台的历史根源,思想根源,斯大林的心理、个性和善恶价值观等深层角度来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8.
苏联模式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斯大林所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20世纪人类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苏联模式具有显著特征历史继承性、封闭性、社会主义本质同社会实践的背离、社会利益结构的不断变化同僵化的体制无法相容。等等。“政治大清洗”是苏联难以愈合的创伤。“个人崇拜”曾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而斯大林则把“个人崇拜”变成了苏联社会的主轴。  相似文献   

9.
从斯大林功过看苏联兴亡——评《苏联兴亡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对斯大林功过的评价要与时俱进要考察苏联兴亡的历史进程、总结苏联兴亡的历史经验 ,首先就要探究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历届党政首脑的理论、路线、体制和实践的演变问题 ,尤其是涉及对斯大林功过的评价问题。因为斯大林执政时间最长 ,而且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是在斯大林执政的 3 0年间( 1 92 3~ 1 95 3年 )建成并且得到巩固的 ,随后 3 0多年苏联斯大林模式没有发生什么大变化。如果我们肯定斯大林是“功大于过”,那么就要肯定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成功的、优秀的 ,尽管难免还有一些弊端 ,那只要经过小修小补就能更加显示优…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新版历史教师参考书对苏联历史的新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2007年出版的历史书<俄罗斯现代史1917~2006年>是苏联解体后,经过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第一本历史教师教学参考书.它对于苏联历史和苏联历史人物具有了与戈尔巴乔夫时期不同的评价,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西方认为这是普京重新评价苏联历史和斯大林,是"从民主体制的倒退".该书否定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或日苏联模式已经丧失了发展的潜力.该书充分肯定了斯大林领导卫国战争取得胜利和实现工业化和文化革命的巨大功绩,肯定了斯大林民族政策正确的一面,因而称"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但也没有回避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的问题,如,轻工业的恢复落后于重工业,农业的落后面貌没有大的改善,巨大的成就是通过极大压制民众所取得的.该书明确指出,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执政者应当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认为"苏联解体并没有命中注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尤里·特里丰诺夫(1925--1981)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是俄罗斯文学史上“莫斯科小说”或者“城市小说”的代表人物。1951年发表长篇小说《大学生》后,特里丰诺夫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借此在苏联文坛上崭露头角。之后,他又相继创作了许多作品,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最近出版的“绝密文件:卢比扬卡致斯大林关于1922—1934年苏联国内情况的报告》,是一部大型的多卷本历史档案汇编,收录了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1922—1934年间致斯大林的绝密报告。本书由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牵头,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中央档案馆提供  相似文献   

13.
“军事共产主义”是俄共尝试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探索 ,但实践证明 ,这是一个错误。为了纠正错误 ,在列宁领导下 ,实现了由“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这是列宁利用资本主义 ,把俄国引向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实践。列宁去世后 ,联共 (布 )领导层中围绕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派提出超越阶段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随之被抛弃。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理论。在这一理论的引导下 ,苏联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严重对立 ,封闭保守 ,拒绝对外开放 ,排斥西方的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 ,长期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把苏联经济搞成了一种军事化以至超军事化的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严重畸形 ,消费品经常短缺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 ,引起群众不满。苏联人民对这个“穷过渡”的社会主义制度垮台、对苏联解体反应十分淡漠。  相似文献   

14.
卫国战争期间,被迫从原聚居地整体迁移到边远地区的苏联7个少数民族,其迁移过程充满着暴力和镇压;到达迁入地的特殊移民区后,被置于严格的管制之下.从迁徙之日到1949年之前移民的死亡数大大高于出生数.斯大林逝世后7个少数民族虽被先后平反,但只有5个少数民族恢复自治.没被恢复自治的两个少数民族虽经多次争取,但愿望终未能实现;而得以恢复自治的5个少数民族虽迁回原籍,但回迁过程一片混乱,回迁之后与当地民族的居民关系紧张,冲突不断.苏联在少数民族迁移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为世人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5.
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针对苏联严重缺乏技术和干部的实际情况 ,斯大林于 1 931年和 1 935年先后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两个著名口号。这两个口号对于苏联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解冻”是赫鲁晓夫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题和典型特征,大体上可分为“两松两紧”四个阶段,与斯大林时期对意识形态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但赫鲁晓夫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解冻”同时也顾虑重重,不同时段也不乏强化“控制”。赫鲁晓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解冻”对苏联政治的发展和国际共运均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布拉格之春"这一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事件与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的改革及柯西金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同根同源,都是冲击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尝试."布拉格之春"及苏联的出兵镇压对苏联内政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得苏联反改革力量占了优势,停止了"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它还使得苏联由"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体制走向了勃列日涅夫的个人集权政治;同时,它使苏联的意识形态领域走向全面保守,空洞的意识形态宣传代替了理论上的探索.苏联出兵镇压"布拉格之春"是苏联走向全面停滞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8.
阿布哈兹是格鲁吉亚境内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它与格鲁吉亚的争端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当苏联发生剧变之际,亲俄罗斯的阿布哈兹宣布脱离格鲁吉亚而独立,引发格当局与阿地方政府之间长达14个月的大规模战争。武力对抗并没有解决争端,双方被迫停战谈判,但在关键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始终处于“僵持”状态,成为困扰格鲁吉亚当局最棘手的难题。近期,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因南奥塞梯问题爆发的严重冲突重新激化了阿布哈兹问题。尽管目前俄格军事冲突暂时停息,但问题依旧未能解决,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这类“被冻结的冲突”的“解冻”无疑将使高加索地区陷入动荡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但是从1969年胡志明主席逝世以后,越南当局为了配合苏联争夺世界霸权,自己也争夺地区霸权,从1968年起,掀起一股反华、排华恶浪。对居住越南境内的华人、华侨进行排斥、迫害、驱赶。到1980年止,“被越南驱赶出境的华侨达50万人,25万人到中国,约有一半到东南亚、香港及美欧等地,或死在海上丧身鱼腹,其中包括越南人。”造成了20世纪人类历  相似文献   

20.
正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第四大城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伏尔加格勒旧称察里津,建于1589年,见证了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苏联以及俄罗斯联邦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由于1918年斯大林在察里津保卫战中立下卓越功勋,苏共中央于1925年决定将察里津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因此后来被授予"英雄城市"称号。1961年,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斯大林格勒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