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政府采购法制之发展路径:补正还是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2009年立法工作规划》明确将《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和《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列为重点立法项目,期冀以此完善实施不尽理想且近年来多为理论界批评与诘难的政府采购法制。借助具体化技术制定实施条例以解决法制不明确、不具体、缺乏操作性等问题是一种立法技巧与智慧;但希求其消弥政府采购法内在矛盾与冲突,则既基于错误的认识前提,也是对法制变迁传统路径之依赖。它不仅不能真正走出政府采购法制实施不理想之困境,反而进一步突出和固化了政府采购法制的内在不协调,增加了必须加以治理的新问题。现代制度变迁"硬核"理论和功能主义立场则昭示:重构才是政府采购法制变迁的应有路径。  相似文献   

2.
政府采购法的目标是政府采购法的价值取向和所要追求的结果。政府采购法作为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管理关系的部门法,它的直接目的就是节约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由于财政资金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而实际上政府的各种角色都要由自然人来扮演。在行政水平低下,法制不彰的情况下,以政府的名义肆无忌惮地“寻租”,权钱交易,暗箱操作,挥霍财政收入等等,使政府采购领域成为导致高频率腐败行为的重要领域,造  相似文献   

3.
任刚军 《政府法制》2011,(34):11-11
10月26日,广东省政府法制办公室政府法制研究所林炎章所长一行12人到山西就《广东省加入GPA的政府采购政策及法律事务研究》这一研究课题进行调研交流,山西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组织了由省财政厅和省级政府采购中心的相关业务处负责人及法律顾问参加的座谈交流会。会上,省财政厅和省级政府采购中心分别就“山西省加入GPA的政府采购政策及法律事务研究情况”、“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思考”、“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及配套制度情况与建议”、“加强政府采购队伍建设情况”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政府采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实行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是现代各国的共同作法,也是 WTO 的要求。体育产业化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客观要求实行政府采购制度,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对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关于体育设施和服务方面的政府采购制度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5.
随着政府对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政府采购占社会总采购量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就全国而言,政府采购制度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更好地发挥财政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目前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1.各地区制定的政府采购条例或管理办法较为混乱,不利于政府采购工作的规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任何国家在市场化进程中,都必须制定有关的法律制度以规范市场运作,避免无序竞争。我国的政府采购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法规条例,各地政府只…  相似文献   

6.
所谓诚信,是指讲诚实讲信用,能够履行跟他人约定的事情。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需要以当事人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同样对于我国政府采购原则来说,讲诚实信用是应有之意。它不只是针对政府采购人员来说,还包括供应商、中介机构等所有参与政府采购过程的机构、单位和个人;不只是指在制定政府采购目录、编制财政预算时,还包括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评标、公布中标公告过程。凡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人和部门都应诚实守信,可见诚  相似文献   

7.
把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纳入法制轨道是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的关键环节。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然后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建设的现状出发,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应急卫生法制建设、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水平的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8.
论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合同定位为民商事合同,似乎是对政府采购合同在宏观上具有民商事合同的某些性质作了准确定位。然而,微观分析这一定位,可以发现它既未反映合同类型化的法制演进逻辑,更与政府采购合同国际发展趋势不一致。政府采购合同的本质属性明显有别于民商事合同,属行政合同。  相似文献   

9.
缔约国于《WTO政府采购协定》之义务及我国因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承诺为基础在国内法制中转化适用GPA协定是协定加入国的一般义务.过往加入国通常采取符合本国宪政体制和经济竞争实力的承诺、建立或完善以政府采购法为基本法的统一法制体系来践履GPA义务.我国在加入GPA协定时除遵循一般规律外,还应采取对国有企业是否作为政府采购实体作出恰当承诺、统一政府采购法制、充分利用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和有关"空置条款"等措施来对接GPA协定.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采购法制之根本症结及其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政府采购腐败和高价格所致政府采购价值落空问题备受理论界的关注,学者们从制度视角对其进行了多方位反思。制度层面的审视将症结归因于政府采购主体、质疑投诉、合同等具体制度之缺失。其实制度的不足与其背后深层的立法思维模式、立法力量主导模式、政府采购权体制结构安排更具关联性,深层地看其根源亦在于此。由是,根本解决政府采购现实问题之策略应为:促进政府采购立法思维模式从片面吸收国际先进法制向注重中国语境基础上与国际法制接轨转换,立法力量主导模式要由行政主导向立法博弈转换,采购权体制结构设计模式需由侧重监督向侧重制约转变,进而依统一立法模式、循采购权制约理路对制度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1.
邹颖 《河北法学》2012,(3):177-180
欧盟公共采购法包括三类主体———公共部门、经营四个指定公用事业行业的公共企业和在政府授予的特殊或排他性权利基础上开展经营的私有企业。其中将公共部门纳入政府采购是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而将企业纳入政府采购是为了防止政府对企业的采购过程施加影响。相比之下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的采购主体仅限于公共部门的范畴,这是由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决定的。政府采购法的采购主体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变化而发展变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后,也应将国有企业按照不同性质进行分类,一部分由竞争法调整,一部分纳入政府采购法的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12.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成功运作是以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机制,对契约、形式、规则重视的理性主义,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强有力的政府调控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而我国法制不健全、市场体制发展不成熟、第三部门还难以担负起公共服务重任的现实要求我国政府在政策法规的建设、服务资源的公平配置、市场化过程的监管和非政府组织自治、自理能力的培育方面发挥积极的功能,建立起企业家型政府。  相似文献   

13.
政府形象的好坏关系到政策执行的难易程度、社会稳定程度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形象危机的出现重则威胁到政府的执政基础和政权的稳定性,轻则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政府职能的履行。政府形象危机实质上包括政府合法性危机、政府产出危机和政府理念危机三个部分,其中的任何一种危机都会危及政府的形象。对政府形象危机构成的认识有助于构建有效的政府形象修复和救治体制。  相似文献   

14.
交通运输系统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法制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正江 《政法学刊》2014,(1):113-120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法制化的实质即是建立和健全动员社会力量协作参与,征调一切可用的人、财、物,以有效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法律框架体系。从交通运输系统现有法律框架的角度看,普遍存在着实体上权、责、利划分的不平衡,程序上过度任意性的问题,其后果是在非常态社会秩序下,政府权力的超常行使必然对应公民、企业等社会个体权利的过分压抑。未来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法制化的进程应该从权力的分配、权力行使的程序规范与及权力运行的监督等方面入手,构建权力控制机制和权利救济途径明确的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15.
政府业务委托外包的行政法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民营化思潮及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双重影响下,政府业务委托民间办理渐成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从行政法视角对委托外包的政府业务进行了梳理,认为我国外包的政府业务可以划分为政府行政性业务、政府事业性业务和政府经营性业务,三类不同的政府业务委外具有各自不同的法律属性,应当分别规范:政府行政性业务委外在性质上属于行政委托,由行政委托制度规范,政府事业性业务委外可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由政府采购法等法律调整,而政府经营性业务委外为政府特许经营,应适用行政许可法及规范政府特许经营方面的特别法。  相似文献   

16.
谈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媒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媒体应该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但由于思想认识、法律制度和人才素质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媒体在处理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该革新思想,提升理念;制定和修订新闻法、信息法、保密法;完善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人制度;改革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新闻行业的行为规范与自律制度;提升领导干部与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变政府对媒体监管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while EU public procurement law increasingly allows public authorities to tak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siderations into account in public purchasing decisions, it does impose limits on the possibility for authorities to incentivis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policies through public procurement. These specific limits are the result of the EU legislator's choice to endorse the Court of Justice's ordoliberal approach to public procurement law. This approach is in tension with EU CSR policy, and more broadly, the EU's non‐economic goal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policy. It reflects a normative preference for the right of undertakings to compete for a tender over the freedom of government authorities to choose a supplier on public interest grounds even if these choices are based exclusively on a legitimate public interest and should be re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seeks to examine how public procurement policies fo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aimed at improving the accessibility of ICT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have converged internationally. Convergence, in this instance, refers to the international harmonisation or acceptance of common standards and norms. Distinguishing itself from the predominant authorship in the area, this article seeks to explore convergence from a ‘bottom-up’ perspective, by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s of public and private actors on the design of public procurement standards for accessible ICT. Specifically, it will seek to answer how these actors and networks (varying in their level of coordination) have contributed to policy design in a unique area, public procurement of ICT goods and services. The influence of these networks will be discussed through the use of policy document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provide empirical support for examining this ‘bottom-up’ analysis and distinguish it from the standard ‘top-down’ model usually employed in this field. This article also focuses on the role of policy ac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Union that participated in the harmonisation of public procurement policy and the legal norms and instruments that give these policies their legal effect.  相似文献   

19.
法律信仰是支持法律和法治事业的精神动力,没有法律信仰,法律是苍白的,法治是无望的。在我国农村的法治化过程中,主体法律信仰危机严重阻碍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度。法律信仰危机,是由于匮乏的物质基础、落后的文化传统、政策与法律的错位、非法行政的惯性、司法救济的短缺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present article reveals the interplay between public procurement and state financing of public services within the regulatory régime of state aids. The symbiotic flexibility embedded in the regime of regulating the award of public contracts which permits the introduction of public policy considerations in dispersing public services is established. This finding removes the often-misunderstood justification of public procurement as an economic exercise, and places its regulation in the centre of an ordo-libe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cess. The significance of public procurement for the financing of services of general interest is verified through an asymmetric geometry analysi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public procurement framework will be relied upon for two main purposes: first to insert competitiveness within the public sector and market forces in the provision of services of general interest and secondly, to be used by the European judiciary an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s a system to verify conceptual links, create compatibility safeguards and authenticate established principles applicable in state aid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