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土地征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国家和农民集体。土地征收既涉及农民集体的利益,也涉及其组织成员的利益。正确界定征地中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内容,完善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法律制度、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土地征收法律责任制度和纠纷处理制度,对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建平 《人大研究》2004,(12):52-52
安西县人大常委会郭建平撰文说 ,当前人大信访工作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是信访总量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集体上访、群体上访比较突出。二是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突出 ,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无序开荒移民、农林场站改革和职工安置、土地纠纷、工程欠款等方面 ,成为群众来信来访的焦点。三是上访人员过激言行增多 ,不少群众抱着“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态上访 ,头脑不够冷静 ,情绪比较激动 ,言语比较偏激 ,出现上访群众不听劝阻、围堵机关大门、谩骂信访接待人员、破坏办公设施等过激现象 ,影响了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四是信访办理…  相似文献   

3.
派系竞争导致派系上访的生成,而派系上访具有弱组织性、求援性、非政治性、目标的人格化和参与者的两面性等特征。与那些"为权利而斗争"的农民上访行为不同,派系上访的目的是"为利益而斗争"。派系上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村治精英,维系村庄内部权力均衡,但也容易导致村政混乱和村庄公共性缺失,增加基层治理成本,耗费国家治理资源。在学理层面,基于村庄派系政治的视角理解农民上访行为逻辑,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农民抗争问题的研究视野。在政策层面,这一研究视角有助于决策部门更为清晰地认识农民上访行为的深层根源。为有效治理派系上访,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资源分配机制,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培育理性、协商的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征用了大量农村土地。各级政府在此过程中大都能够认真执行土地征用的法规政策,努力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但也有少数地方征地补偿安置不到位,损害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由此引发了农民上访,影响了社会稳定。这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国土资源部门作为职能部  相似文献   

5.
邹波  李晓 《中国民政》2006,(3):32-33
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面临重大调整, 一些群众由于生活困难、利益受损等原因来信来访激增,特别是集体上访日益增多,且集体上访形式越来越激烈,涉及人数越来越多,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上访群体相互串联, 成立非法“维权组织”,甚至与境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侵蚀政权基础。正确处理群众上访问题,有效化解不稳定因素,是当前政府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根据利益集团理论,一个社会多元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并形成利益均衡状态,能够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多年来,在我国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地方政府、村委会和用地单位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而农民由于政治参与意识淡薄、集体行动困境和政治企业家匮乏,没有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参与利益博弈,致使被征地农民利益受损。所以,从利益集团视角看,由政府扶持农民成立具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利益集团,构建农民利益集团影响征地决策的机制,是优化农地征用机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据报载,山东省即墨市10年来欠发教师工资1007万元,拖欠农民土地补偿费4000万元,涉及上万户家庭,由此而引发集体上访等现象。调整后的市委、市政府班子上任后,以“抠”费用为突破口,实行“六个卡住”,即卡住非生产性基建项目;卡住预算外资金;卡住出国考察;卡住购置公车和公车私用;卡住公款吃  相似文献   

8.
作为总体性社会事实的农村社会上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农民上访的研究,已经由第一代学者创建的维权范式,转变为第二代学者创建的乡村治权范式。然而,这个转变只关注到上访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只是由第一代学者关心的集体抗争性质的上访,变为第二代学者关注的非正常上访、谋利性上访、要挟性上访等。两代学者的研究范式都没有对农村上访进行总体的分类研究。如果将农民上访问题纳入乡村社会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大背景下考察,可看到乡村社会的秩序总体上是稳定的,但纠纷解决模式正在走向功利化和实用化,传统社会的情理机制正在转型为工具性谋利手段,乡村治理的意识形态话语和具体行动策略发生了实践性背离。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不是所谓的乡村社会的治理权限的撤退问题,而是当前压力性体制下,政府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治理策略和手段分配不对等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群众上访多以个体形式出现,反映的也大都是一些个别问题。而近几年来,群众上访从次数到人数呈上升趋势,出现了较为复杂的群体行动,反映的问题也发展到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并明显地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上访主体多元化,成分复杂化,涉及范围广泛;二是上访行为组织化,开展出现因共同经济利益而结成的上访群体;三是内部问题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人大论坛》2009,(5):8-9
目前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妇女权益问题,它还涉及农村户籍制度、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农民内部的利益分配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省因土地纠纷引起的群众上访及群众械斗事件不断发生.土地纠纷案件牵扯了各级党政领导的不少精力,妨碍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了全省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土地纠纷大多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涉及到政府、部门、村委及群众的利益,处理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如何从总体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加强对土地纠纷的处理,努力减少土地纠纷,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地纠纷是土地权属争议纠纷和因土地问题诱发的经济纠纷.土地权属争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属于行政区划界线…  相似文献   

12.
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民分化程度高,阶层竞争激烈。下层农民跟上层农民相比差距甚大,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上层农民引领的村庄价值标准,所以生存性压力很大。上层农民则在竞争中利用其地位与优势垄断镇域内的市场机会、政治权力、社会关系、文化价值等优质资源,构成了对下层农民的阶层排斥,阻隔了他们竞争成功和向上流动的渠道。同时,上层农民通过垄断村庄再分配权力,瓜分村庄公共资源,将下层农民排除在再分配之外,最终触发下层农民通过上访来宣泄情绪和重构村庄利益再分配结构。这类上访是在既定阶层关系和分配秩序下,下层农民参与村庄竞争的最后救济渠道,它内含着正义诉求,是农民的尊严政治。要治理好农民上访问题,关键是要调节农村阶层关系,规范村级民主政治,调整农村资源配置机制,加强村庄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在国家发展的总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某些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上访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影响农村稳定的社会“热点”,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近来,农工党宿州市总支在安徽省宿州市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该市16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0万,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全市29个乡镇,1998年共104批次农民集体上访,涉及人员达3690人。无上访或一批上访人数…  相似文献   

14.
胡良波 《创造》2012,(8):48-49
2008年至2009年是普洱市信访及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多事之秋。江城县移民因土地和生存问题上访事件、交运集团江城分公司职工越级上访、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引发的各类权属纠纷、曲水乡农民与云胶江城分公司土地纠纷等5000余件矛盾纠纷和上访件纷至而来。经过3年多的努力,2011年下降到325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形成了一整套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石河子市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老百姓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到人大上访的群众越来越多,人大的信访工作日益繁重。这些上访问题时间跨度大,牵扯部门多,处理难度大。近年来,从上访的情况看,反映最多的问题是:一、改制、破产企业遗留。二、涉及政府性社保。三、土地征用、居民房屋拆迁。四、拖欠农民工工资。五、涉法涉诉及执行难案件。这些问题,都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所有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石河子市人大常委会都按照全国人大信访工作新模式,做到100%登记,  相似文献   

16.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国家破解土地制约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与该项政策利益关系最密切的农民理应有表达自己意见、保障自身利益的权利,然而现行的“挂钩”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地方政府的利益,而农民的利益却被边缘化.采用规范研究方法,构建以政府带头、市场推动、农民决策、阳光操作为基本原则,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充分真实参与的“挂钩”政策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赵晓峰 《长白学刊》2014,(2):106-113
基于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维权范式和治权范式都注意到在官民互动博弈的过程中上访农民的"正当性言说"非常复杂,基层政治正在迈向"博弈性政治"的发展阶段。借用场域理论,综合两大范式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出农民上访诉求的三层分析法:农民的初始性上访逻辑主要体现为求援型政治;官民互动中的农民上访逻辑正在从"抗争性政治"向"博弈性政治"转变;而进京农民的上访逻辑则基本上又体现为求援型政治。因此,农民上访问题的研究,应该区分出研究对象所处的实践场域,场域不同,农民上访诉求的逻辑不同,折射出来的政治运作机制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失地农民利益保护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对农民土地的征用矛盾已经成为农民上访的焦点。若按目前的征用速度 ,到2030年我国的失地农民将由目前的3500万人遽增至1.1亿人。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解决征地矛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土地流转中迫切需要解决非法强制征用未转包以及土地转包期长、补偿标准低两大问题 :现实发生的情况大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流转工作的通知》。农民失地现象日益严重的根源最主要在于利益驱动 ,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土地征用者能从土地征用中获得高额收益。只有组建农民…  相似文献   

19.
土地流转要协调好国家、农民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干部,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只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时间在承包期限内可长可短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土地流转成为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农民发展的诉求。土地流转旨在保障农民在市场中获得充分的经济利益,应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规范土地流转的方式,形成合理有序的流转机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增加土地经营收益;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