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熹与陆九渊对“颜回克己”的诠释大相径庭,朱熹认为颜子克己是克胜“声色利欲”,强调克私欲;陆九渊却主张克除个人知见,认为颜子克己是克私意。朱熹在天理人欲之间,论克胜私欲的仁学工夫;陆九渊则对理欲之辨不以为然,而以“天德己见之进退”论克己;朱熹强调克己与明理工夫配合,陆九渊却提倡易简工夫,要学者超拔“私意陷溺”。朱陆围绕“颜回克己”的不同诠说与工夫主张分歧,更爆发为针锋相对的“学术批评”,陆九渊直指朱熹“沉溺私见”,朱熹斥责陆九渊“颜子无己可克”“无意见”之说。由此,“颜回克己”超出单纯的经学诠释向度,在通常所论“朱学陆学之异”如“心即理”与“性即理”之分、“尊德性”与“道问学”之别外,提供了考察“朱陆异同”学术公案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正>一、王阳明心学是儒家道德修养的继承发展心学作为儒学一门的学派,最早源自孟子,南宋陆九渊启其门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明朝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为心学开创了独立的学术流派。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认为只有发现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天理是公  相似文献   

3.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在对佛家的批判中,主要认为儒佛有公私之别.但对“公私”二字的界定,王阳明没有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本体层面,在本体论的基础上指责佛家之“私”,将儒家之“公”作为心学本体的某种概括.他的批判基于对佛教深刻的理解,逻辑上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对于维护儒家其时的地位,促进佛教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摒弃了陆九渊对程朱理学的沿袭之累,在继承陆学的心本论和工夫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缜密的心学体系,从而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6.
永嘉学派是我国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派,在南宋时期,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而立。它在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功利统一仁义;哲学上批判朱理学,主张道不离器。它创始于薛季宣,发展于陈傅良,成熟于叶适。立足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的角度来研究地方学派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途径,如《浅析提挈诺学派》,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对王阳明“诚意”说定性和定位不当,以及对王阳明哲学立场辨识不准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考察王阳明“诚意”说的哲学特色。其一,阳明不同意朱子把“格物”置于“诚意”之先的修身功夫程序,提倡将“诚意”置于“格物”之先。其二,阳明提出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将“意”的感应机制视为人与世界相联结的重要方式,这也是他强调修身以诚意为主的深层哲理根据之一。其三,阳明在批评朱学“务外遗内”与禅学“是内遗外”这两种对立哲学取向的同时,坚持以超越内与外、整合心与物的“合内外”作为自己新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钱穆对于朱熹心性论作了较多不同的诠释。冯友兰认为,朱熹依据理与气的关系而讲性与心的相互区别,讲“性即理”,而与“心即理”截然不同,因此把朱学界定为理学,而与陆九渊心学对立起来,同时还认为,朱熹讲“心统性情”,只是讲情“从心上发出”,性“在于心中”。与此不同,钱穆认为,朱熹讲心性,犹如其说理气,均属“一体两分”,由此进一步认为,朱熹既讲“性即理”又在工夫论的层面讲“心即理”,同时强调朱熹“心统性情”中“心”的主宰作用,因此把朱学界定为“心学”,并肯定朱熹心学对于陆九渊心学的超越。冯友兰、钱穆对于朱熹心性论的不同诠释,体现了冯友兰从差异不断推展到对立的思想方法与钱穆从差异中寻求圆融的思想方法的学术冲突。  相似文献   

9.
对《大学》"格物"的不同理解,导致了湛若水与王阳明之间的激烈争辩。湛氏认为阳明"格物"是"正念头","致良知"以"心意之所著"为物,犯有"是内而非外"的"支离"之病;阳明批评湛氏的"随处体认天理"把"格物"的外求原则贯彻在"体认天理"之中,于事事物物上才能实现对"天理"的体认,故有朱子"求理于外"之嫌。  相似文献   

10.
由先秦孟子发端,经宋代陆九渊奠基,至明代王阳明集大成的心学思想,内在地包含通向美学的契机.心学本体和心学工夫论的宗旨指向"无入而不自得"的人生境界,本体--工夫--境界则是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内在逻辑.学界已展开了对王阳明美学思想的研究,笔者则直举"心学美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潘平格人生哲学的宗旨是"求仁",他对孔子的"仁"作了新解,由"泛爱众"推广到了爱天地万物。提出了"浑然天地万物一体即是仁"、致知格物、笃志力行为主要内容的"求仁"学说,是当时独树一帜的经世实学思想。他认为人们只有而且应当通过在人伦日用中的主观努力来实现自己这种"求仁"的本性,从而创造出人人饱暖、家家团聚的和谐的理想社会。同时,他对宋明理学中最关键的概念"格物"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物"是身家国天下,"格"是功及百姓,"格物"是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事。因此,他提出了"笃志力行"的道德实践论。在他看来,不仅孔子、孟子,就是一般老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这种圣凡等价的价值取向,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关于人的等级价值观的否定。  相似文献   

12.
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较多地讲“以位言”,尤其是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之人。但是,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朱熹仍以“以德言”加以解读,把“小人儒”解为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与此不同,陆九渊并不以君子小人的对立进行解读,而是把“小人儒”解为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是“学不至道”,而非无德之人。尤其是,陆九渊的解读为后来阳明学派所推崇,为清中期之后的《论语》解读所接受,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3.
李侗是宋代福建“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之一,思想比较复杂。本文试从李侗对朱熹思想的影响的角度作一点分析。一、李侗的“求中未发”之教对朱熹思想的影响。从程颐到杨时、罗从彦以至李侗,都服膺《中庸》中“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样一种“求中未发”思想。“求中未发”思想要求人的精神或意识处于静寂状态时,注意加强保存和培养心性之善;当精神或意识处于活动状态时,注意省观察识这种活  相似文献   

14.
杨露  董伟 《世纪桥》2011,(21):88-89
朱熹与陆九渊均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作为理学和心学的重要代表,二者对道德教育也都十分重视。两位思想家的德育理论体系不仅对宋代德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当今的德育发展也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三个维度进行探索,以期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5.
朱熹“格物”,并非是仅以此来“尽穷天下之理”,因此他强调“推类”。朱熹“推类”思想来源于二程,又对其依据与操作进行了论述。依照这一思想方法,朱熹在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中运用直观的类比推理,获得了不少科学知识。同时,由于这一方法的尚未完备,因而也存在一些差错。  相似文献   

16.
朱熹的“无为而治”与企业的现代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是儒、道两家共同追求的理想管理模式。朱熹讲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懒汉哲学,而是以“有为”求“无为”,即在“有为”的基础上达到“无为”的理想境界,这是儒家“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真谛。儒家的“任官得其人”与“任贤故逸”的思想,同现代企业管理的“控制跨度”、“分级管理”和“黑箱艺术”是相通的,但它还不等于现代企业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朱熹对先秦儒家仁学的阐释代表了仁学发展到理学阶段的理论成就。它内在地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指向,即本体论的、境界说的和自然论的,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理学对先秦儒家仁学的变革与重构。这些思维成果在推进儒家哲学思想之演进的同时,一方面表现出与原始儒学不同的导向和追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理学自身命运的某种根源。诸如仁与爱的分离而致其“以理杀人”,仁与生的合一而致其“有体无用”等等。  相似文献   

18.
由心而通达     
正对于孟子来说,本心(良心)还有一层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构建一个通达无碍的精神世界,由此人可以超越世俗的种种限制和束缚。通达的内心,才是生命应有的境界。谈到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孟子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后来的陆九渊、王阳明,都在孟子这里获得了心学的强大资源。孟子所谈论的心,不仅仅是具有根本的道德决定意义的心——即是作为人、还是沦为禽兽的价值选择,正是在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德治天下,是儒家治国安邦的重要思想。朱熹对儒家这一思想作了新诠释,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德治标准和行为准则。其主要思想是“人君行德政”“用人讲德行”“为学重德育”。朱熹的德治思想,在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耿加进 《世纪桥》2011,(17):34-35
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以哲学家的睿智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积极治世的政治思想,他的政治思想对今天的社会治理仍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