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3,(12):87-87
汪长明在《长白学刊》2013年第4期撰文认为,农民工现象是城市化的产物。农民进城务工常态化,其随迁子女城市入学问题随之产生。由于中国社会长期沿袭的城乡二元分割文化体系及其以等级意识进行身份识别的社会心理支撑,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就学存在制度障碍及跨文化适应障碍。开展社会机制建设,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消除农民工及其子女面临的身份歧视,实现文化调试与文明融合,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2.
《青年探索》2006,(6):91-92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指定学校就读并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教育的政策,仅长沙市先后就有近3万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然而,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没有因此告一段落。教育专家指出,农民工子女进城后,如何让他们在全新的环境里适应城乡差  相似文献   

3.
小保: 某大企业有一批老工人退休,企业缺员,要招用一批年轻工人。为了照顾本厂职工子女就业,他们决定内招,在招工简章中明确规定,应招青工必须是持有本市户口的本厂职工子女,而把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以及城市其他单位职工子女拒之门外。这一招工规定合法吗?  相似文献   

4.
整体性治理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随迁子女实际上是城市第二代移民,他们能否融入城市社会是公共管理的重大议题,但当前政府应对这一问题的举措过于碎片化。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要障碍,并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思路,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首先,必须建立跨部门合作的机制和平台;其次,帮助农民工子女克服升学和就业瓶颈;再次,要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合作治理,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和社会服务;第四,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应当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怀和吸纳;最后,以社区和学校为主要平台促进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5.
汪长明 《长白学刊》2013,(4):122-129
农民工现象是城市化的产物。农民进城务工常态化,其随迁子女城市入学问题随之产生。由于中国社会长期沿袭的城乡二元分割文化体系及其以等级意识进行身份识别的社会心理支撑,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就学存在制度障碍及跨文化适应障碍。开展社会机制建设,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消除农民工及其子女面临的身份歧视,实现文化调试与文明融合,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民工潮"的出现,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举家流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到城市生活、学习。据统计,截止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达1277万人。如何帮助农民工子女扩大社会交往范围,使其城市的生活与学习能力和技巧得到更充分的培养。"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援助项目"应运而生。把农民工子女带到城市中间去"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一股复古气息迎面而来。那神奇的立  相似文献   

7.
洪雁  方爱清 《前沿》2010,(10):180-182
我们以"教育期望"为视角,选择了武汉市一所公办学校为个案,进行了实地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对访谈资料的定性分析,透视了城市社区农民工子女在当前公办学校中的学习生活状况,分析了他们对自己现在和将来受教育的期望。我们认为,城市社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期望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依托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有效促进他们教育期望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今后在城市中小学就学的农民工子女,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弱势群体教育计划以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实际运行的结果表明,它在对保障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权益、减少群体间教育的差距以及实现教育的优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实行"两为主"政策以后,内隐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开始显现,目前,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在教育中还无法和城市学生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美国弱势群体学生教育计划在充实学校教育、完善家庭教育、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金迪 《前沿》2012,(4):119-121
本文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适应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并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社会的因素主要有:是否有城市同龄朋友、同学交往、学习成绩、老师态度、流动儿童的年龄和性别等。  相似文献   

11.
《今日上海》2010,(1):54-54
如今在上海,每5个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中,有1个是农民工子女。近两年来,上海加大公校的建设力度、降低农民工子女进入公校的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校,至2009年秋,共有594280名非上海户籍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免费就读,占义务教育阶段非上海户籍人口子女总数的92.7%。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城市现代思想观念的冲击,子女教育观作为农民工思想观念的重要分支系统,在城市现代观念的影响下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此,我们从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价值取向、评价侧重、子女教育的有效方式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促进农民工形成科学的子女教育观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邢晓 《求索》2013,(6):261-263
本文对我国经济较发达的10个城市农民工子女创业培育投入产出关系进行考察,利用Cobb-Douglas函数构建计量模型,对投入产出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显示:融资难是制约农民工子女创业的最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质与量是影响农民工子女创业的重要变量:知识和技术在农民工子女创业中作用显著,而劳动投入则呈递减趋势,文章据此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子女教育:社区教育新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区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教育的功能也得到了不断地拓展。城市建设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的子女随着父母来到新的生活环境,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环境、亲情陪护、教育体制、城市融入以及安全教育等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关爱农民工子女可以让农民工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及温暖。志愿服务是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坚实臂膀,而品牌培育则是关爱的有力翅膀。本文在分析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对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的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的结果,对农民工子女流动还是留守的选择进行分析.本项研究发现,八成农民工在进城过程中,选择将子女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将子女带进城的只占两成左右.农民工自身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在城市的适应状况对子女的教育选择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顾耀昌 《群众》2012,(4):86-86
农民工“第二代”是个特殊的群体,一般是指年龄在十几岁、二十岁左右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城市或城郊长大,主要来自两方面人员: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二是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第二代”逐渐增多,带来许多教育管理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报刊揽萃     
安徽率先打破户籍限制农民工子女可异地中考近年来,一些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到城市就读后,因受户籍限制而不能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只得返乡就读。安徽省最近规定,农民工子女在安徽可以在流入地参加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从而在全国率先破除户籍对农民工子女参加中考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实证分析了当代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两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vs.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民工随迁子女vs.市民子女)的心理健康差异及其影响机制。基于人际关系理论,提出了父母参与和学校融入两个解释机制,并通过对2013—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获得了以下研究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市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由低到高的梯次分布形态;(2)三种父母参与形式(行为、情感和认知)都可以有效解释农村留守儿童与农民工随迁子女之间的心理健康差距;(3)学校融入程度低则是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低于市民子女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父母监护与构建同校人际关系网络对于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民工纷纷涌向城市,由此产生了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规模的扩大,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在不断恶化,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本文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及家长的访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思考,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