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农民有权与其他个人、群体同等地参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并享有成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必要上升到农民发展权的高度,并需要营造农民发展权的法制保障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和公力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2.
潘施琴 《理论月刊》2012,(7):114-117
农民金融发展权是农民对社会金融发展状况和结果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但是农民作为权利主体的"弱势性",就要求国家作为实现农民金融发展权的首要责任人,应为农民金融发展权的实现提供制度支持,确保农民金融发展权的落实。而寻求发展权入宪、制定农民权益保障法、完善农民发展权的司法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等机制的构建,是实现农民金融发展权的根本法律路径。  相似文献   

3.
周建国 《传承》2010,(15):28-29
实现农民政治发展权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我国农民政治发展权存在缺位现象。完善农民政治发展权的立法、加强农民政治发展权的执法和司法救济,是保障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发展权实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实现农民政治发展权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我国农民政治发展权存在缺位现象.完善农民政治发展权的立法、加强农民政治发展权的执法和司法救济,是保障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发展权实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好土地问题,当前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事件频频发生,其根源就在于我国缺少农民土地发展权制度。因此,审视、改革及完善我国当前的土地权利制度,在土地流转中创新农民的土地发展权机制,对于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好土地问题,当前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事件频频发生,其根源就在于我国缺少农民土地发展权制度。因此,审视、改革及完善我国当前的土地权利制度,在土地流转中创新农民的土地发展权机制,对于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民土地发展权的立法完善有助于农民经济发展权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2015,(10)
农民发展权问题是关涉农民及土地的根本问题。农民经济发展权是农民发展权问题的核心,农民经济发展权的基石则是农民土地发展权。我国立法上缺乏农民土地发展权规定,直接后果为严重地阻碍了农民经济发展权的实现。因此,应完善农民土地发展权及农地征收的立法,以促进农民经济发展权的实现,从而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民经济发展权是农民平等参加社会经济生活,并平等地享有经济发展收益的权利。其主要包括农民财产权、经营自主权、土地发展权以及就业发展权等权利,实践中这些权利保障严重缺失。主要原因在于二元体制障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保障阙失以及农民主体意识低下等。保障农民经济发展权,不仅要消除歧视,保障农民平等发展权,而且要完善农民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发展之基。同时,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保障农民发展帮助权。  相似文献   

9.
论农民平等发展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民问题的本质在于农民的平等发展权能否得到实现,使农民获得参与发展、促进发展和享受发展的均等机会。农民发展权要求进行社会利益的优化配置与制度重构,以自由、公平与和谐的法理念来创构农民法律新秩序。  相似文献   

10.
保护包括农民在内的公民权益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价值体现,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政府目标的关键。现实中,农民发展权保护中政府责任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严重。这不仅是二元体制的制约、法律制度阙失的结果,更是政府对农民责任意识淡薄、监督机制缺乏维权组织缺位的结果。增强农民发展权保护的政府责任,不仅要消除二元体制,完善法律制度;更要以公平为核心理念,打造责任政府。同是,应加大农村投入,增强政府培力;确立互动机制,强化监督政府。  相似文献   

11.
征地补偿费受偿主体及农地发展权归属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兴国 《中国发展》2008,8(3):63-67
理论界对土地征收的目的、范围、以及补偿的标准等研究较多,而对征地补偿费受偿主体及农地发展权归属研究较少,尤其是农地发展权,其主体是农民集体还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理论研究鲜有涉及。该文提出在土地征收中,应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作为独立的征地补偿费的受让主体,并且土地发展权归属农民集体。  相似文献   

12.
农村法治中的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及其有效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依法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的积极参与有利于调和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当前,维护农民权益、建立畅通的农村公共利益表达机制已刻不容缓,这对于发育不足的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为此,我们需要营造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保障农村社会组织乃至农民平等自主地参与发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加大对农业以及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的投入和扶持;从制度上加强权利扶贫,切实保障农村社会组织乃至农民的发展权。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道路上最艰巨的任务是实现农民的富裕。在理论上,共同富裕与农民发展权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均是发展性和集成性的概念,且目标一致,共同致力于新时代新矛盾的解决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历史看,中国的共同富裕与农民发展权经历了城乡二元体制时期缓慢艰难的进步、城乡统筹时期的爆发式反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时期的行稳致远等三个阶段。从现实进路来看,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应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发力,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良法善治为保障,以高质量的农民发展权来补齐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有力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平等发展权是公民个人和国家平等享有发展机会并平等获得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利益的一项基本人权,它是以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平等权、以平等为价值尺度的发展权,也是平等权和发展权的扩展和深化。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平等发展权提出的时代背景。从行政法的角度看,平等发展权在行政相对人权利谱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但现行行政法在平等发展权保护方面尚有观念和制度障碍,亟待变革和发展。在人身权、财产权保护观念和体系已经确立的基础上,平等发展权的保护问题应当成为当代行政法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为契机,以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活业、活人、活村"为路径。土地制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制度,三权分置是搞活乡村经济的制度设计,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获取城市权利的障碍,土地"二元制度"是导致乡村失去发展权的根源,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制约农民发展权的瓶颈。乡村振兴制度建设的基本路径是: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规划安排,为乡村振兴用地提供制度支撑,为乡村振兴资金提供政府投入保障,为乡村振兴社会稳定提供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16.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权益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是我国调整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的主要法律,但这两部法律均没有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项独立的财产权利,使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中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关于农业方面的立法应以保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并重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实现对农民权益从生存权保护到发展权保护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制度的现况及变革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才 《长白学刊》2007,(4):83-85
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与土地承包政策框架下,由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不平等配置与限定性,形成了所有权对使用权的过多剥夺与侵害,限制了农民的土地发展权。合理保护土地使用权并进一步解除对农户土地权利的约束,是保障农民土地财产价值充分实现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发展权是发展中国家对世界人权的原创性贡献,而中国为全球供给了发展权话语体系。在理念上,中国通过促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凝练出和平发展、自主发展、均衡发展、人本发展、全面发展、务实发展等发展权理念,为发展权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理性的价值导引。在人权内涵上,中国提出经济发展权、政治发展权、社会发展权、文化发展权与生态发展权五个方面的权利形式,大大拓展和细化了发展权。在实践模式上,中国开辟出了伙伴关系、发展援助、特别优惠和改善治理四种发展权的实现路径,并且在每一个层面用实践求证了理念、制度、政策的实效性,以期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权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关系,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对妇女发展权的赤裸裸的剥夺,参加社会生产是妇女回归社会、获得发展权的开端,在国家的发展政策中纳入性别观点,使妇女和男性一样平等地参与、促进并享受社会发展是实现发展权、进而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环节。目前恰恰就在就业、参政和继续教育等和发展权维护有关的问题上,上海妇女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促进、维护和实现妇女发展权,不仅能大幅度提升妇女社会参与的能力与实力,也能大大加快社会民主法制的进程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为发展权的实现带来了良好机遇和巨大挑战。为了应对数字鸿沟导致的发展失衡、数字贫困加剧的发展赤字、数字歧视激化的发展矛盾、数字壁垒造成的发展失序、数字失范造成的发展受阻,有必要推动数字技术与发展权全方位深度交叉融合而生成一种新型的权利形态——数字发展权。为了确保数字发展权的实现,必须夯实全体人民共享数字发展权的经济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发展权理念,实现良法善治以确认、规范和保障数字发展权。在数字发展权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验、方案与话语,值得向全世界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