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发展是应对日益频繁的生态灾难和生态危机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龙泉"山上浙江"建设经验的调研分析,探讨了当前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具体路径,即科技创新,走生态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筹;系统整合,走循环发展之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再上一个新台阶;加快生态型政府建设,创新政府绩效评估体制,强化生态责任追究机制,确保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发展的规范、有序.  相似文献   

3.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体现了对改善民生的高度关注,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而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危机,对建立生态文明构成了障碍。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修改完善我们的环境立法,从而规范预防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时代的法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解决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法则主要有自然法则作用下的有力者居之、个人主义的"有理者居之"和团体主义的"共享而后自有之"三种。以"弱肉强食"为特点的有力者居之与当今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不应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选择。"有理者居之"在当代表现为有权者居之,而权利内容的增加和权利主体的增加都只能使业已紧张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权利对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只对全部环境利益中的极小部分有效。"共享而后自有之"是应对环境危机的最佳选择,是生态文明时代应遵循的社会法则。"共享而后自有之"法则所规定的生态文明时代的法理的核心内容有三点,即适应自然、整体优先和义务本位。  相似文献   

5.
只有在马克主义提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去探讨生态文明才是科学的、可行的,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科学的彻底的自然观、历史观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6.
经济高速增长、环保意识缺失、对GDP的崇拜等因素,正在引发整体性的环境恶化,孕育着生态危机。它在实践中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进而导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失调,在理论上它也是文明的人类对生态的不文明,它的存在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7.
谢建雄 《法制与社会》2013,(29):281-281,283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刑事犯罪的力度,保持生态资源健康永续发展,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谐稳定而作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环境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环境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文明建设活动。环境法治保障机制的构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出发,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破解的法律难题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治保障机制,即:创新环境法律生态化机制、构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为我们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本文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做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的提法,在其内涵与外延上都区别于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其前提在于发展,而不是回归原始状态,建设生态文明更需要保障民生,强调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从环境规划、政府投入、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审计等方面进行生态文明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文明既可以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不仅需要相应的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更新,也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但其体系的构成、原则的组成、制度的建设尚存在不系统、不完整、不适应、不科学的问题和缺陷。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从法律框架体系上,应当制定以《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或《环境保护基本法》为龙头,以污染防治、资源保护、生态保护、资源和能源节约法为分支的完整体系,在所有立法中贯彻生态优先、不得恶化、生态民主、共同责任的基本原则,并分别从预防、管控、救济三个维度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国法律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理论创造,是借鉴世界文明发展和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并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扩展与升级的理论贡献。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以"生命共同体"为核心,创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价值论;以"整体观"为要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方法论;以"协同推进"为目标,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学理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实现路径包括完善生态文明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生态文明法治监督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全部努力和成果。它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安全,而且包括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意识形态建设和培育生态道德等方面内容。生态文明的提出,完善了我国原有的"三个文明"体系,丰富了三个文明的内容。如今它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吴珺 《行政与法》2014,(11):52-55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旨趣,体现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上个世纪的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人类传统文明的时代反思,从而形成了生态文明观,体现了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逻辑展开。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发展和实践要求,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升华,集中体现为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理性选择和价值取向,是生态文明观名副其实的积极践行者。  相似文献   

15.
工业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终结了人类物质匮乏的时代,但环境问题却成了它的副产品,生态出现严重危机。究其根源,主要是发展的价值理念——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毕生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哲学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践行科学发展观是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生态文明的建设要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在公众参与机制中,环境保护NGO的力量不可忽视,它转移了政府部分公共服务及管理职能,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实践证明,环境保护NGO不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家内部,其在环保领域的作用是显著的。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NGO在发展中面临着发展瓶颈,如信任机制、资金支持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其整体作用的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政府还是环境保护NGO自身都应该采取措施促进环境保护NGO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强化环境法治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苗荣 《河北法学》2007,25(11):139-141
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任务.其路径依赖为: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强化环境法治,建立和完善生态安全的法律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8.
郭世东 《江淮法治》2010,(12):50-5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乏生态文明的积极因素。本文从我国儒道释关于生态环保思想论述开始,探索它们对环境伦理的共同理念,粗析我国古代有关生态法制建设的情形,探寻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法制的历史昭示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是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价值追求所在,全面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所在,协调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悦  李燮  胡波 《法制与社会》2010,(16):184-185
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进一步加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就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申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最根本的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