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试析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华文教育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后初期,许多华人社团创办了实行华文教育的学校。许多华团专门针对华文教育设立奖助贷学金,积极推动了华文教育的发展。独立后,面对政府采取的限制、压抑华文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华团尤其是华人教育社团起而抗争,通过各种方法途径,积极维护华文教育的地位和权益。事实上,华团是维护和发展华文教育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独立后,在极端民族主义者的鼓动下,菲政府“掀起”了排斥华侨华人的“菲化运动”。中菲两国虽签署了旨在保障华文教育发展的《教育协定》,但“菲化运动”还是波及了华文教育领域,并使华侨学校几经面临被关闭的危险境地。为此,华侨学校成立了“校总”,带领华文教育界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抗争,最终教育菲化案还是被执行,华侨学校的华文课程调整;“双督察”制度得以滥觞;教育体制、目标和性质也发生了根本变迁,教育“菲化运动”对华文教育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世界华文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其华文教育的特点也不同。本文通过对东南亚与日本华文教育的比较,分析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冷战的终结,国际局势不断趋向缓和,许多国家放松了对华文教育的管制。在这种大背景下,冷战后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通过对冷战后华文小学及华文独立中学发展状况的分析,揭示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二战结束后,菲律宾华侨社会经历了深刻变化。“菲化运动”对华社产生强烈冲击,华侨社会陷入动荡。在菲律宾政府放宽华侨入籍条件后,华侨社会逐步演变为华人社会,其政治认同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因素不但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环境产生影响,也使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华人社会紧密关联,是深入反映华侨华人社会处境的一面镜子。为此,研究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可为进一步了解菲华社会提供良好视角,同时也可为当前汉语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解禁后已走过13年的旅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这离不开印尼华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华文补习班(学校)的贡献.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印尼华文补习班(学校)的学生构成、课程设置、师资情况以及发展中的问题,认为印尼多元的、多层次的华文市场为印尼的华文补习班(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其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应引起重视,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从西统至今,菲律宾华文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每一个阶段又各有其显著的特征。第一阶段:长久的放任第一阶段可上溯至西统时期,一直到美统结束、独立初期。这一阶段殖民政府对华文教育是持自由放任的态度,华文教育基本上是在没有任何限制、压力的形势下,依靠华侨社会自身的力量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西班牙统治菲岛时期,没有正规的华侨学校,所以基本上谈不上华文教育。一些皈依天主教的华人或华侨,将其子女送天主教学校,久而久之,大体同化于当地菲人之中。还有一些华侨、华人靠私人或开办私塾的方式来教育华侨子女。19世纪末…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语言文化的国家。而多语言源流并存的教育体系是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殖民统治时期的遗产。马来西亚教育体系中的主流学校是马来学校,以国语(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华文小学(华小)属于非主流学校,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虽然华文小学是非主流学校,但是约90%的华裔学生却在华小就读,而且华文不仅仅是一个科目,也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1999年1月21日,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在国会上宣布了新加坡政府新的华文教学政策,对以往华文教育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这次改革是在新加坡华文教育将在21世纪面临一系列挑战的情况下进行的,内容涉及华文教育的鼓励机制、教学方向和教材的更新等诸多方面。一、华文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目的1、文化传统面临挑战。新加坡一直注重在本国保留“亚洲传统”。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在强调多元文化的同时,保留中华文化传统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而华文教育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新加坡采取了一些鼓励华文教育的措施,如在一些大学新…  相似文献   

10.
泰国的华文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个体,它受到国际政治大环境及中泰两国外交关系的影响。其中,由于泰国政府政策的三易其弦,决定了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经历了严寒的冬天后,才迎来了蓬勃发展的今天。通过对政策变化的研究,可以勾勒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华文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办非全日制华文教育是泰国华文教育的两大体系之一。其基本特征为:产权私立,以补习学校为主要办学形式;商业化运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信用培育、品牌塑造、市场开发和公众评价;规模较大,生源多样化;师资性别年龄学历学缘结构趋于合理,年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倾向明显。相对优越的教学条件、较为严谨的教学规范、灵活的班级与课程设置以及注重华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其在华教领域呈现多方面的优势。民办非全日制华文教育的发展,将华教触角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从学生扩大到所有人群,既增加了受众,也深化了层次,提升了华文教育的效率、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华文教育的推广和中泰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泰国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谋 《南洋问题研究》2005,(3):59-65,90
本文论述泰国华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分析了泰国华文教育的现状以及各种类型的华文教育,指出当前泰国华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曼谷民办非全日制华文教育存在优质师资及合格管理人才匮乏、教材针对性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华语应用的现实环境、行业过度竞争、缺乏政府有效支持、本国或本地区同行间以及与中国或周边国家华教界联系不密切等问题。为此,必须革新教学方法,编写实用性强的本土教材,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加强校际协作,建立协调机制,在华人社会积极营造中华文化氛围,与国民教育体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曼谷民办非全日制华教界对自身发展前景抱有极大信心,这种信心既是基于对华文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更是基于对华文教育历史使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华文教育本土化是世界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必然趋势。泰国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马来西亚始于50年代后期,印度尼西亚则始于60年代中期。其他一些国家由于政治变化等国际国内因素,甚至将华文学校国有化。在这种情势下,华文教育如何在所在国落地生根并发展?本文将从华文教育的现状、特点、困境和出路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战后重返马来亚的英国,曾计划通过允许各族群母语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加强英语教育的作法,使境内各族群建立一个共同的公民意识。然而,在马来土著民族主义的挑战下,此一教育方针遂转变为英、巫双语政策,华、印两族母语被排除在官方教育体系之外。为泯除华文教育,新成立的马来亚联合邦政府特别聘请吴德耀与方卫廉前来马来亚调查。但《方吴报告书》却指出"马来亚化"是一个让居住于马来亚的各族群的文化,经由去芜存菁的自然融合过程,不应该以强制力去完成,华族的语言、文化必然是"马来亚文化"中的宝贵资产,因而建议联合邦政府增加对华校的补助,并鼓励跨族群多语的学习。报告书对于华族语言文化的肯定,使主政者不敢贸然消灭华文教育,为日后马来亚华族在保存及维护族群语言与文化上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从华人认同看泰国华文教育的复苏与发展(1992~201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文教育起源于海外华人社会,泰国的华文教育亦是如此。1992年,泰国政府放宽华文教育的限制,泰国华文教育复苏并迅速发展,目前泰国有超过80万人学习汉语。虽然泰国华人被高度同化,但是他们多元的政治、文化和族群认同反而促进了泰国华文教育的复苏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