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世纪桥》2016,(6)
道德实践教育是一种融知识体验与活动参与于一体的综合性道德教育,道德实践缺失与大学生亟待社会性发展的事实,应引起重视,道德实践属于社会性学习,立足社会服务项目,是实施德育实践的有效方式,以培养参与型德育公民为目标,以大学生参与社区道德建设为基本模式,有利于重建大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提高合作协作能力,促进自我德育自觉成长。  相似文献   

2.
学术道德教育:研究生德育的重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学术人违反学术道德的事情屡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上的弊病,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和教育的失误有关。本文从教育的角度提出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德育的重点,探讨了学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实施策略。一、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德育的重点1.研究生德育长期忽视学术道德教育。一直以来,研究生教育只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却忽视与学术活动紧密联系的学术道德教育。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学术界的发展前景。当前,研究生中已经出现了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如果任凭这些现象蔓延,污染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3.
当代道德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认识:提高人的道德觉悟、思想水平重要的在于找到人的本质、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实现对人一劳永逸的把握。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德育。它的产生主要是受实体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本质主义由于本身存在的流弊,无法解决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反思和批判本质主义德育,实践思维和德育叙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璟 《求实》2005,(Z1):65-66
王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史上对受教育者主体的个性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的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其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贯穿着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主体性德育理念.然而,在相同的德育理念的指导下,两者的德育思想在具体的德育实施过程中却各异其趣.由此,本文认为,中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脉络导致了中西方主体性德育的不同路径,要提高现代中国社会德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在挖掘传统与借鉴西方两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论心灵教育的德育功能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灵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从不同角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二者领域分殊,同时彼此又在属人的生活世界内部发生联系和作用.心灵教育的德育功能和意义在于将心灵建构视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手段和更高目标,使道德认知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外化为人的自觉行为、秩序,同时实现个体更高的内在统一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应重视学生道德接受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我们学校德育提出了紧迫而艰巨的改革任务。我们感到,学生道德接受规律问题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研究课题。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仅是社会和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结果,而且是他们将社会道德加以内化的结果。这就存在着学生个体是否接受、在多大  相似文献   

7.
现代道德教育应重视生命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是现代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关键是把人的完整生命纳入道德教育的视野之中。通过反思我国道德教育走向困境的现状,笔者认为要重视开发生命教育的德育功能,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实现道德生命的回归,这样才符合德育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密切联系,今天的道德教育部分偏离生活世界,造成道德教育结果的偏差。只有克服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疏离,将道德知识教育与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达成道德教育的预期目标,即培养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9.
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策略有两种: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行为培养策略。它们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对于提升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即更新德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改革德育内容,注意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序列性;完善德育目标,重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加强德育课程,加大隐性课程对学生影响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道德高尚是一个全面自由人的必要条件。如今腐败现象复杂多变,腐败分子大到"老虎"、小到"苍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道德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工程,反腐倡廉不仅要坚持德育主客体的统一、坚持党性教育、坚持权力观教育、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批判错误思潮,坚持多元化的德育方式,坚持规范与完善伦理道德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我国德育存在的种种缺陷,文章重新解读了孔子的“仁”学思想,认为其对当代德育有许多启示,包括创建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学会关心、提倡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促进道德教育的连贯性与一致性,等。  相似文献   

12.
魏传光 《探索》2004,(5):109-112
当代道德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认识:提高人的道德觉悟、思想水平重要的在于找到人的本质、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实现对人一劳永逸的把握。这就是道德教育中的本质主义思维。它的产生主要是受实体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本质主义思维由于本身存在的流弊,无法解决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反思和批判道德教育中的本质主义思维,实践思维和“德育叙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德被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果道德不能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化为人的具体实践,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无从谈起.基于道德的这个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知"与"行"的互动,仅仅是停留在让受教育者知德的水平上,那么毋庸置疑,德育的最终产品将会是一群有道德知识而无实际道德品质的人,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将无从谈起.德育贵在知行统一,只有将道德贯彻到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德育的价值才能够充分实现.然而,当前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知行脱节的现象,却不得不让我们对德育中的几个问题予以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公德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传统道德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所在,以及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与传统道德教育不力的内在关系,从而阐明了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必须重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的本意即传承文化,使人之道——人之为人的生命准则——成为人的生命准绳,传承于人群繁衍。人之道是文化的核心,也是人的终极真理,最适合承载于宗教信条。众多文明都孕育于宗教,而中国文明是唯一的非宗教性文明。儒学先哲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传统:人成长于文明,人之道逐步融入意识,只需启发、巩固、强化,使之成为人的生命准绳。文化的危机与困惑导致道德的危机与困惑。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缺乏文化自觉,道德教育变相成为科学教育,只传授道德知识,缺乏实效。自觉中国文化传统,解放思想,超越现代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重新建构中国知识体系,确立传承中国文化的道德教育理念,才能根本解决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关于德育,大家都相信要从娃娃抓起。怎么抓?英国有些基本的观念和我们似乎不大一样,或许不无借鉴意义。道德不靠教导据介绍,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不是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或者争当舍己为人的英雄,而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其核心道德观念是: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是通过向人们传授道德知识和讲解道德理论,从而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但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也是我们目前无法回避的事实。造成德育实效性不高的内在原因很多,但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忽视缄默知识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存在积极和消极作用。缄默知识理论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是:重视实践教学,推行缄默教育,重视社会教育,倡导终身道德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9.
白璟 《求实》2005,(Z2)
王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史上对受教育者主体的个性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的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其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贯穿着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主体性德育理念。然而,在相同的德育理念的指导下,两者的德育思想在具体的德育实施过程中却各异其趣。由此,本文认为,中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脉络导致了中西方主体性德育的不同路径,要提高现代中国社会德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在挖掘传统与借鉴西方两方面共同努力。一、德育目标的比较主体性德育是…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道德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柯尔柏格及其弟子杜瑞尔等,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领域长期从事跨文化和纵断研究,在此基础上,将认知发展的道德心理学具体地运用到道德教育领域里,成为影响当今美国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的流派——道德认知发展学派。一、对道德认知发展学派德育观的解析理路和基本评价从认知发展理论的道德教育观的理论基础来看,以反诘式、辩难式、充满辩证法的哲学认识论基础作为道德教学的指导思想无疑体现了弘扬人的主体性、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是现代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我们反思传统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