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琳  李艳彬 《前沿》2008,(5):54-55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理论的逻辑发展、改革、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等多重理论和现实因素使得“主体性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的理论热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从物本、神本、人本直到人类中心主义和后现代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断确立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主体状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理论反映。主体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何种具体的主义占主流地位以及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杨炼 《前沿》2013,(19):77-86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特别是近代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常常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文明,导致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可持续发展权作为一种新型权利形态是对传统法律权利观的突破,在可持续发展权的建构中,面临着非可持续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冲突,人类中心主义权利观与生态中心主义权利观的冲突.从法理上看,需要解决法律本质、法律调整对象、法律主体、法律调整空间等给传统理论带来的难题.可持续发展权法律建构的可能途径是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将法律价值取向由人与人的社会秩序向人与自然的生态秩序扩展,由环境资源利益的代内公平向代际公平迈进.在宪法层面上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和补充确立可持续发展权的宪法地位,以法律形式将这一权利形态予以固定,使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采取全球性的联合行动,发达国家付起更大的责任,各国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遵守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变革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运用更多的与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建立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3.
吴育林 《思想战线》2007,1(1):41-46
实践性与主体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主体哲学意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既坚持人类利益是人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又强调人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矛盾中的主体性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4.
王梅  李新堂 《前沿》2005,(5):70-72
教育作为一种主体性的活动, 其价值取向的确立不仅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关, 而且同教育主体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和选择有关。创新教育的价值要内化为教育主体的价值取向, 有必要回到教育主体的价值选择中, 在教育主体的价值选择中确立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育创新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既是对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主体性不足问题的有力回应,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诉求。马克思从实践入手,通过对形而上学主体性的批判,将其主体性哲学建构在对人类现实命运和生存境遇的深层关照基础上,从历史生成、社会交往实践以及主体价值追求三个向度赋予主体性全新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薛为昶 《前沿》2003,(8):129-132
二十世纪以来 ,工业社会的大生产造成全球化的生态危机。人类需要一种真正的生存智慧 ,深刻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高对人的行为合理性的正确认识和定位 ,架构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建构原理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确立全新的生态文明观 ,开展全新的生态建设的实践 ,沿着文明、均衡、协调和健康的方向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与现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营 《求索》2007,(5):118-121
循环经济的兴起是为了人,循环经济实践也依赖人。循环经济在本质上体现的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但并非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简单再现。作为人类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循环经济启示我们应树立具有如下特征的现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坚持循环经济科学的人类主体意识;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应遵循循环经济理性的人类利益意识,关照人类的根本、整体和长远利益;在实践观上,应树立循环经济的人-自然与人-人关系互为中介的生产实践观,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董清义 《理论月刊》2003,42(3):56-57
当代发展观经历了单纯经济增长论、综合社会发展论和可持续发展观三个阶段,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单纯经济增长论以经济增长为价值目标,而忽视了人的价值和自然价值。综合社会发展论以社会的整体发展为价值取向,强调了人的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以人类中心价值观为核心的自然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是一次价值观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詹艺虹  詹文军 《求索》2013,(4):135-137
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近现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其自身的缺陷,表现出种种无法克服的悖论;主体间性哲学则是对主体性哲学范式的反思与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音乐创作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之一,在基本创作层面,创作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创作层面,功能性创作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贝多芬创作思想中的自由性、人文关怀和自觉性凸显其独立和成熟的创作状态,使创作重新回到了人间,为人类生存提供意义与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0.
浅谈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润秀  刘金龙 《前沿》2004,(9):169-171
在研究人类怎样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克服“生态中心主义” ,最终走向环境伦理的命题时 ,就必须对这两种思想进行剖析 ,以明确科学的环境伦理思想 ,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