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志鑫 《前沿》2006,(12):100-102
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是证据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考虑到刑事立法精神以及司法具体运作可能出现的证明困难等因素,以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为切入点,分析借鉴英美证明责任中的“分层理论”,围绕被告人与控诉方之间证明责任如何理性的分配,进而实现刑事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在刑事诉讼中坚持控诉方承担主要证明责任的前提下,肯定被告人提供证据的责任,并不构成对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背叛。  相似文献   

2.
胡学军 《前沿》2006,(5):101-104
证明责任概念存在“所指”与“能指”的错位,实质上的证明责任应是指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引导法官作出裁判的败诉风险。当前司法实践中对证明责任存在多种误解,证明责任判决缺席。拖延诉讼或拒绝作出实质性裁判、提供证据责任一元论、证明标准的降低、案件事实的强行认定、比例认定等都是证明责任虚无主义的表现并具有多方面的弊害。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性骚扰案件的特点,就性骚扰案件在诉讼过程中的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据的收集和认定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1)在性骚扰案件中,仍应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分担规则;(2)在证据的收集方面,正确理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认原告以偷拍、偷录方式获得的证据的证据能力。因性骚扰案件体现出的公益性质,当事人除可申请法院调取证据外,法院应主动依职权调取相关证据;(3)在证据认定方面,提高对原告陈述的证明力的认定,同时,应降低对原告的证明标准的要求。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切实保护性骚扰案件的受害人。  相似文献   

4.
孟勇 《公安研究》2009,(1):28-30,86
证明责任是指证明主体为自己的诉讼主张提供证据支持的责任,即谁主张谁举证。但在刑事诉讼中,为了体现法治的公正,刑事犯罪的证据要由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收集提供,不能强迫犯罪嫌疑人自证其罪。可是在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无罪证明,往往对澄清案情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应当让嫌疑人承担证明责任,这既有利于准确认定罪与非罪,也有利于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和无罪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5.
解决“带病提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严格责任追究。目前,实行“带病提拔”责任追究还有不少难题,主要表现在“带病提拔”中的“病”难以认定,责任主体难以区分,责任行为难以确定,责任追究难以落实。本文全面分析了“带病提拔”追究难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体现律师证据责任的主要形式是依法举证和质证。辩护律师实现证据责任的目的是依法履行辩护职责,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辩护律师证据责任的全面实现有待理论上进一步探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主要有狭义的证明责任分担说和广义的证明责任分担说两类。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有立案证明活动、提起诉讼证明活动以及法庭审理过程中的证明活动等 ,都存在证明主体、证明责任、证明标准及认定权问题。以案件客观真实作为我国刑诉证明标准在逻辑上出现矛盾 ,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确定、充分”和西方的“排除合理怀疑”和“内心确信”等证明标准并无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两个证据规定"的颁行,推动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确立了非法证据的排除程序,明确了检察机关的证明责任。检察机关承担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责任有着坚实的基础,但为了诉讼的有效进行,应将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的指导、制约和监督提至侦查行为开始时,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进行重新定位,这将会给我国现有的检警模式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证明责任具有主观证明责任与客观证明责任双重含义。证明责任制度的核心问题是证明责任分配。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至第七条规定了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包括基本规则、特殊证明责任分配和法官依据衡平原则分配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10.
程序性违法证明责任的分配机制是程序性制裁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根据不同性质的程序性违法行为,进行程序性违法证明责任的分配:将国家、社会、个人置于同样的利益位阶进行综合衡量,结合诉讼主体的取证能力及其与证据的距离,考量主体的取证与举证成本,通过证明责任的分配促成控辩力量的平衡,以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刑事政策则为刑事程序性违法证明责任配置提供了现实依据。对于技术性程序性违法证明责任,无需证明只需补正即可;对于侵权性程序性违法的证明责任,需被追诉人承担提供初步证据的责任,可能实施程序性违法行为的公、检、法机关则承担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11.
方华 《前沿》2004,(10):89-91
证明责任是证据法学中的核心概念 ,它往往决定举证责任的分配 ,决定双方当事人胜诉抑或败诉 ,但理论界和实务界有时却产生对证明责任的模糊。真伪不明是证明责任的前提 ,在不同证据制度下对待证明责任含义的模糊。在不同的证据制度下对待方式不尽相同。在真伪不明难以消除的情况下 ,证明责任如何分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薛少峰 《前沿》2005,7(4):116-118
各国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一般均以一定的学说、理论为指导,我国的民事证据法律也不例外。一般认为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是以大陆法国家通常奉行的“法律要件分类说”为理论基础的。本文从证明责任理论的历史沿革入手,在对我国现行法律关于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规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规则,是在广泛吸收、借鉴历史经验和两大法系主流证明责任分配的理论和立法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的,并非局限于“法律要件分类说”。所以,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从理论基础上看是比较成熟的,超越了大陆法传统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保护的责任对现代国际法规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豪 《求索》2007,(1):101-103
“保护的责任”肯定在国家保护本国人民的责任缺位或失效时,由国际社会采取相应行动进行代位保护。“保护的责任”缘起于冷战结束后集体安全从“保护国家安全”转向“保护国家和人民安全并重”所面临的尴尬与挑战。经前后四个阶段的发展完善,“保护的责任”已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一项重要政策规范。“责任”代表了新世纪国际安全、人权领域的重要进展,对现代国际法律秩序产生了方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法制》2013,(6):64-64
余宇读者:张某报案后,公安机关根据掌握的证据,对该案进行了立案侦查,基本证明张某主张的受侵害事实是真实的。并且,张某在完成证明责任后,平川物业管理公司没有能提供相应的反驳证据证明张某虚假报案或虚假陈述,因此,可以认定张某受侵害事实成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证明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证明责任的概念、性质、功能,特别是其在诉讼中分配的认识颇不一致。吸收近年来研究成果,结合无罪推定原则,阐明刑事证明责任的概念,辨析关于我国刑事证明主体的主要观点,明确了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制度,对刑事证明责任的转移和倒置作了区分。  相似文献   

16.
治安案件证明责任负担存在"有责任、无后果"的缺憾,相应立法尚不成体系。根据控诉职权归属确定证明主体、根据办案程序性质确定证明对象、根据办案行为性质和查处对象确定证明标准,是构建治安案件证明责任体系的基本要求。设计治安案件证据审查程序,需要将证据审查规定为适用一般程序办理治安案件的必经程序,并由第三方组织"控、辩"双方以言辞进行示证、质证、辩论等,最终根据审查证据等形成的笔录作出案件处理决定。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际社会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又相继提出“中国崩溃论”,近期又大力推崇“中国责任论”。西方国家的“中国观”是否真正发生改变?中国强调“在国际社会要做负责任的大国”,这与“中国责任论”中的“责任”内涵是否相同?面对“中国责任论”,我们应如何辨析、应对?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公共行政嵌入的环境以及面对的问题走向复杂化,公共行政研究逐渐转向“结构”和“行动”的复合型思路。然而,公共行政中对于行动的分析更多是关于“行动者”的实证研究,公共行政中的“行动”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与总结普遍性的理论。现实中,基层行政是行动分析的重要场景,其中关涉政策过程中的责任问题。在复杂的行政体系和治理情境中,行动者的行动受到了“责任陷阱”的局限,严重影响到政策效能的输出。究其原因,在于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对于行动者注意力分配的影响以及行动选择的限制。为了破解“责任陷阱”的结构性梗阻,实现基层行政的“责任治理”,应该从调整问责机制和赋予基层行政自由裁量权两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在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的司法解释中,认定交通肇事罪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前置性条件。此做法未必妥当。认定交通肇事罪除了根据交通事故认定书中的责任划分外,还应当进行严格的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评价,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证据材料归入评价体系,并允许专家证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进行质证。被告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责任划分提出异议的,应当综合全案情况判断是否影响成立自首。  相似文献   

20.
日前,全国人大针对《侵权责任法(草案)》进行审议,而关于“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条款,明确表示受害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医务人员有过错才能要求赔偿。(据《信息时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