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西方文明史上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深刻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有三 :一、古希腊是民主政体 ;二、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 ;三、苏格拉底没有犯任何罪行。将这三者作为前提条件进行推理 ,好像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苏格拉底应该被判死刑”这样的结论 ,但事实恰恰是 :公元前399年 ,雅典人民以360票对140票判处他死刑。后人想不通 ,“在这么一个自由的社会里 ,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 ?疑点没有消除 ,所以人们印象深刻。在研读完美国学者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以及相关的著述后 ,笔者倾向于认为 ,虽然民主…  相似文献   

2.
黄源  赵竣伟  陈朝婷 《传承》2012,(16):94-95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于雅典。对苏格拉底的死,法学界众说纷纭。苏格拉底审判为我们今天从确定的民主性和利益的共享性两个角度研究公共利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程序上是公众参与抉择的民主性,在结果上是公众利益的共享性。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桩人类文明史上最著名的审判。公元前399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传播异说、毒害青年等罪名判处死刑。那是一次民主的审判:法庭由501名法官组成,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发表了著名的申辩演讲,判决结果以民主投票的方式决定,最终投票结果是,赞成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280票。就是这次在今天看来也算比较“完美”的民主的审判,却让民主永远背负上了一个污点,成为后人称之为“民主的暴政”的著名案例。  相似文献   

4.
着眼于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眼于全人类,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推动世界历史的和平与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坚持形而上学的文明观,必然导致“西方文明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并在这一文明观下建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破坏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历史主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超越了西方形而上学文明观,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现实依托,坚持辩证文明观,致力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坚强地捍卫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5.
龙世发 《前沿》2011,(16):67-70
苏格拉底审判是历史上典型的民主悖论,带有明显的剧场化色彩。无论是在进入审判剧场之前苏格拉底所作所为形成的社会印象,还是在剧场中他是申辩,抑或是审判之后对民主史发展的触动,都是如此。从这个剧场化的角度研究,我们可以得到比以往的研究更为深入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黄华 《求索》2010,(6):65-67
价值、公正与和谐均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包含着丰富的理论营养并为历代先贤所践行,从西方文明到东方传统,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国孔子、老子无不关注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公正以及社会和谐的实现及其程度。当下,我们面临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融合、价值多元化、利益分化、矛盾普遍化及冲突常态化等尖锐矛盾。笔者认为,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确立社会公正价值的至上性,才能稳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一)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欧洲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大师。这位雅典哲学家是西方圣哲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二十岁投身子苏格拉底门下学习智慧,在苏格拉底被迫害至死后,他出亡海外,游历埃及和“大希腊”(即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等地,博采各家之长,结识了毕达哥斯学派。大约在公元前387年左右,柏拉图回到雅典,在传奇英雄阿卡德米圣殿  相似文献   

8.
唐卉 《思想战线》2013,39(5):45-48
普遍认为,26个英文字母源自拉丁文,而后者的渊源可以通过古希腊字母及古希腊字母的前身——腓尼基字母,直接追溯到约公元前1100年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通行的北闪米特文字。这是一段有趣的字母文字发生发展史,而其背后又有强大的神话语境做支撑。只有了解字母A的神话语境和历史背景,才能真正地追溯以表音文字为标志的西方文明古老源头,才能对那些最熟悉的陌生者——字母,做出逐个的解码。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说明柏拉图等人对苏格拉底言行的记叙,与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并非一致,这一问题映射在身体的认识上,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思想绝然不同。与柏拉图坚决摒弃身体对思想的影响不同,苏格拉底认可感性的身体。苏格拉底实现古希腊哲学从自然转向身体,在社会上他以身为教,最后以身殉道。在他身体力行其哲学时,他既揭示灵魂的理性力量,又对感性的身体尽力彰显,以图把感性的身体作为其认识人类自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玲莉 《求索》2013,(7):173-175
从世界文明发展史看,古希腊文明奠定了西方文明之基,而作为古希腊文化思想的重要源流,古希腊文艺美学思想主要有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等三大学派。虽然各大学派论点不一,但它们都强调文艺于人之身心的疗养功效,这与现代文艺之归旨不谋而合。从其思想体系看,古希腊文艺美学思想主要涵盖了对文艺的形式、文艺之功用、文艺之活动及形式以及文艺之起源等方面的规定。这些艺术美学之规定性开启了西方美学思想之先河,规定着世界文艺美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哲学这门学科有悠久的历史。从欧洲看,它在古希腊时就已经出现了。在那时,“哲学”就是智慧之友的意思。相传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当时被人们赞扬为“智慧的化身”,苏格拉底自己谦虚地讲:“我不是什么‘智慧的化身’,至多只能说是智慧的朋友。”从此,在欧洲哲学史上,就把哲学看成是“智慧之友”。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字也包含着聪明、智慧的含义。可见,中外哲学史上都把哲学看成是一种有关智慧的学问。这样一个对哲学的定义和解说虽然有它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很科学、很确切的。哲学这个概念,目前在西方用得是非常广泛的,好多学科里都有哲学。比如有自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罗马文化史系孕育着西方文明思想的源头,而古希腊神话与传说则是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根基载体,通过古希腊神话传说来探讨当时的社会秩序同人们悲剧命运的联系,对于了解和进一步探索古希腊时期的悲剧精神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相信你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最后的日子里,向他最信任的助手表达了最后一个愿望,希望找到一位优秀的继承人,要把自己的智慧传授给他。苏格拉底这位最信任的助手按照老师的意愿一次次地去找,但是都不能让老师满意。最后老师不无失望地说,不用再找了,这位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但是我已经没有时间再向你传授我的智慧了。  相似文献   

14.
张素蓉 《求索》2012,(10):214-216
以中国、印度、埃及等为发祥地的古代东方农业文明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它们各自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秉承诸多共同的基本文明特质。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农业文明,因与两河流域农业文化、苏美尔为源头的商品文化以及欧亚干旱地区的游牧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所以,西方农业文明是一种集原始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次生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欧洲经历科学、商业和消费三大革命,农业文明最终发生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嬗变,实现了向人类更高文明的历史转型。中华文明业已形成稳定的"自组织"系统,这种独特的文明模式不仅在人类历史上存有价值,必将在未来仍发光芒。充分重视并研究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与经验,有益于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构成因素有很多,但归根到底,科学及其衍生的技术才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古希腊众先贤中,仅亚里士多德一人就可以视为多个自然学科的鼻祖.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古文明,古希腊文明里的科学元素无疑是最为丰富的,这也是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文明对现代世界文明影响最深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个国家的国民和政府对待科学和科学家的态度从根本上反映了该国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现状.曾经或正在作为世界科技中心的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都是公认的社会文明程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苏瑞莹 《前沿》2013,(15):8-11
契约文明尤其是契约法文明,在西方法治文明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发展进路.为此,以契约文明为视角,对中国法治建设遇阻的历史根源进行剖析,以期对当下中国的法治文明建设提供更为清醒的认识和明晰的理路,无疑是我国当今法治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一、语言是逻辑的家园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曾引起了古今中外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无尽的思考,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哲学家直到今日西方语言分析哲学家和日常语言哲学家,从先秦诸子百家到今日的汉语人文精神论者,无不体现了哲人学者对语言的神秘体验和无尽的还想,并由于各人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思想不同而不断变幻着他们对语言的价值观的认识。西方语言分析哲学家认为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对概念的定义分析,其实就是体现了苏格拉底对语言的神秘体验。在他们看来,世界与语言有着惊人相似的同构关系,对语言的研究就是对世界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光辉历史征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是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种出的文明之种、开出的文明之花、走出的文明之路、结出的文明之果。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步履维艰的,频繁遭到来自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蓄意挑衅和恶意抹黑,他们通过“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等奇谈怪论来蛊惑世人,想借此扳倒他人、抬高自己。然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实践,以“文明借鉴”“文明创新”“文明再造”“文明共存”分别破解了“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未冷战终结之时,西方精英曾认为,历史已经由于西方文明的胜出而完结了它的演绎过程.然而,20年过去,人们恍然发现历史并未终结,与西方有所不同的发展正在向前推进,而变革之动力似乎更多地是来自东方,来自古老亚非文明的复兴.随着西方主导的传统国际关系体制逐渐被超越,人类的发展经验与模式正在续写新篇,历史理论及其解释工具也需要寻求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沿着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尼采及亚斯贝斯这一历史线索考察了人格主体思想在西方哲学中的历史发展,认为人格主体思想在西方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深远的影响,这一思想在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中获得了最为鲜明的阐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成为这一思潮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认为,人格主体思想强调回到生命的本源,通过个人内在的情绪运动来把握真实的自我,从而成为一个自由、自主、自觉的个人存在,这一思想值得我们体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