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论战时舆论动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动员在战争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其他战争动员样式相比,舆论动员是一种精神动员、信息动员、公众动员和媒体动员,是实现战时快速动员的基本保证,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战时舆论动员范式。其中,对战时舆论动员基本原则的范式认知主要包括:军事斗争谋略与舆论宣传思想高度统一,政治斗争规律与舆论宣传规律高度统一,舆论宣传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高度统一;对战时舆论动员基本路径的范式认知主要包括:争取一切力量扩大舆论阵地,整合新闻资源形成舆论强势,运用典型示范引导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2.
网络技术"去人文化"易致工具理性之困,网络信息"同质化"易致网络社会生活物化,信息碎片化和单子化易致网络生活"去意义化",网络交往"去身体化"易致主体自我中心主义之困。为此,在网络治理上,需要建设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增强其网络应用、网络辅导咨询、网络舆论危机管控、校园网络文化和学风建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行为的规范与引导等职业能力;创建微博、微信、便携式智能终端等社会化网络平台,健全官方博客圈和社群博客圈等网络社区,开辟引领社会风俗的特色博客、微信,加强网络场域建设和治理;加快制度建设,强化法律治理,规范网络传播内容和行为秩序;推进网络技术治理,强化信息筛选;政府部门牵头制定、推广网络道德规范,制定载体自律公约,推进行为规范的制度化建设,构建化育机制;网络媒体机构及从业人员加强行业自律,健全完善国家、社会、职业媒体对草根媒体的引导、规范,增强网络个体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自独立战争起,美国政府和军方在历次战事中都十分重视和善于利用媒体力量展开舆论宣传。美国战时的舆论宣传启示我们:要将战时舆论宣传纳入整个作战计划的范畴统筹考虑;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全社会的媒体力量为战时舆论宣传服务;要加强对有关战时舆论宣传的基础理论和战略战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上海人大月刊》2010,(12):46-46
中国青年报11月5日一、互联网极大地拓宽了官民互动的通道在互联网时代,人民想和政府通通气,乃至天天见面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在各种网络舆论载体中,BBS仍是舆论主渠道。但因论坛加强了内容管理,一大批欲言又止、意犹未尽的网络"意见领袖"从BBS流失,退守博客或者前进到微博客。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网民通过接受、转发、评论网络热点信息,形成网络舆论热点与焦点,如果不能及时疏导负面网络舆论,则容易演变生成网络舆论暴力。本文基于传播议题、传播主体、生存平台重点剖析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条件和生成机理,针对不同阶段提出占据舆论话语主阵地、调适网民舆论心态等调控策略,以期减少网络舆论暴力,构建和谐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网络舆论自我净化的相关概念;分析了网络舆论中虚假性、极端性、暴力性、低俗性等杂质对网络舆论生态的破坏;总结了网络舆论当前自我净化的发展态势和主要力量;论述了网络舆论自我净化面临的困境:由于网民结构性缺陷、纠偏性力量自我意愿或精力以及作恶动机存续等,导致网络舆论自我净化受到诸多限制;最后指出,为推动网络舆论生态健康化、理性化、公正化,需要通过纠偏性力量发展、网民媒介素养塑造等方式推动网络舆论自我净化机制的完善和功能显现。  相似文献   

7.
传播技巧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战时利用舆论激励军心士气,其本质是一种说服性的传播活动,目的在于改变敌我军民埘战争相天问题的观念和态度、舆论传播能否改变对象的态度,主要与传播技巧和传播对象心理倾向性两方面的因素相关联。因此,要实现战时舆论鼓舞和激励土气的正面效果,必须灵活运用舆论传播技巧,提高战时舆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8.
在舆论传播中,信息的传递总是与一定的文化形式密切联系且有机融合,形成一种文化传播力。在战争中,这种潜在的文化作用透射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有可能左右国际舆论较量。研究和分析战时舆论斗争中的文化传播力,有助于促进和优化国际舆论宣传。  相似文献   

9.
高校网络危机事件是高校诱因、网络媒体和现实媒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危机信息主要通过网络论坛、博客播客、即时通讯工具、手机短信等路径进行传播。高校危机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网络危机事件,通过掌握舆论主动权、综合调动各种资源、解决核心问题和随从者态度等方式,做好高校网络危机事件的应对。同时,从心理恢复、秩序恢复、总结经验等方面做好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湖北石首"6.17"事件中网络谣言肆虐凸显了当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意识淡薄、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和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手段落后等。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网络谣言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坚持"疏堵结合",转变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和坚持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极为重视并动用军事力量参与网络舆论斗争,在网络舆论部队建设、网站建设、技术创新、力量运用和行动方法等领域形成了对外军网络舆论工作的鲜明特点。即各国决策层高度重视,建设谋划早,投资大,力量发展迅速;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打造公众网络舆论检测工具,于无形中持续监管网络舆论;深耕细作,全面塑造亲和公信的美军官方网站平台,牢固树立网络舆论权威;紧贴各类网络舆论监控需求(受众,效果),综合运用多种力量,行动方法多样。美国等西方国家军队网络舆论战略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2.
博客侵权是近几年随着博客这种新兴的传播形式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侵权现象。在博客侵权案件中,网络服务商扮演中介者的角色,因此,在责任的认定上,网络服务商应承担过错责任。另外,网络服务商还应有消极审查义务适当履行的免责、受害者无法举证网络服务商"明知"侵权信息没有采取措施的免责、受害者权利受到侵害而没向网络服务商提出救济的免责等免责事由。  相似文献   

13.
真的有“网络暴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产业部正在考虑博客实名制,虽然规定尚未出台,但“大势所趋”的舆论已经造成。“大势所趋”,意味着博客实名只是迟早而已,只是选择时机而已。不过,为什么博客实名制是大势所趋,我还没有看到解释。大势所趋,是网络发展的大势之所趋,还是网络管理思路的大势之所趋,让人疑惑。  相似文献   

14.
刘小刚  何涛  顾习龙 《前沿》2013,(15):106-109
网络舆论危机是就网络舆论非理性的偏激所可能引起的破坏性舆论倾向而言,其本质是公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在应对网络舆论危机过程中,要秉持以及时、客观、正当为核心的自由原则,以负责、问责、反馈为核心的责任原则,以完善、深化、促进为核心的公正原则.在处置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实践路径中,要强化政府主导意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加强网络伦理建设,提升网民道德修养;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创新网络参政问政.在政府、媒体和网民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发挥网络舆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创造良好的公共网络话语空间,以促使其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历来被视为反映和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而受到普遍重视。战时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剧烈变动,赋予战时新闻评论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功能,使其与战时舆论的关系更为紧密,互动更加频繁,作为舆论宣传与斗争手段的作用得到充分凸显与张扬。  相似文献   

16.
舆论传播能否改变对象的态度,主要与传播技巧和传播对象心理倾向性两方面的因素有关。因此,要实现战时舆论鼓舞和激励士气的正面效果,必须灵活运用舆论传播技巧,提高战时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上榜理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博客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已日益成为舆论传播和热点聚集的重要源头,各级领导干部要掌握、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搞好工作,不做网络"菜鸟",带头"触网"。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网民的“众声喧哗”使得传统的政府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公众舆论的格局被打破,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开始得到充分表达,并受到更多关注。面对汹涌的网络舆论,政府和官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话语权优势,有效利用博客、论坛、微博等网络传播方式,努力成为网络意见领袖,促进官民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动,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外网络舆情空前活跃,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并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达是考验此次攻坚克难中实践网络舆论引导力的重要一环。信息协同高效渗透、社会情绪稳步调适、辟谣平台高效建设,都体现出我国舆论引导力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全局性。同时,面对不足仍需进一步反思,以增强在重大公共事件中信息治理、审时度势的综合领导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公安机关网络形象包括三个要素:网络形象的认知者—网民、形象的认知对象—公安机关和民警、形象形成的环境—网络空间。公安机关网络形象的形成是动态系统中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理表现为:公安机关网络行为的要素不断对网民进行信息刺激,引发网民的评价;网络涉警舆论环境和网民个体两大影响系统直接作用于网民评价,对网民评价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网民评价结果持续反馈,作用于公安机关,推动公安机关不断优化网络行为,进而塑造良好网络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