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下简称《驳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的一篇代表作。二十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当时儒法斗争围绕着赞成革命还是反对革命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已经堕落为保皇党的上层资产阶级的代表康有为,主张“立宪”。他于一九○二年,发表了《致南北美洲诸华商书》(又称“非革命书”),鼓吹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章太炎,则针锋相对,主张实行资产阶级革命。一九○三年,他在上海《苏报》上刊登了这篇《驳论》,提出:“中国不可立宪,只能革命”,无情揭露了康有为保皇党的丑恶嘴脸,有力地鞭挞了勾  相似文献   

2.
过去,我对鲁迅先生笔下的浙东“二丑”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只能囫囵吞枣地粗读《二丑艺术》,甚感遗憾。最近,在报纸看到《圈点浙江四大“腐败名托儿”》(3月21日《服务导报》),觉得像鲁迅先生刻画的“二丑”角色,翻出鲁迅先生的作品来重读,我真对鲁迅先生佩服至极———这四个“腐败名托儿”早就被鲁迅先生脸谱化了,这四个“二丑”给世人上演了一场浙江的地方戏!鲁迅先生说,“二丑”和小丑不同,身份比小丑高,而性格却比小丑坏。看看这四大名“托儿”,果然如此,身份因贪官而鸡升,干的都是坏到骨子里的事儿:臭名昭著的瑞安“地下组织部长”陈时…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人治”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法律思想领域中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课题。当时所谓“法治”,用法家自己的话说,就是“以法治国”(《管子·明法》、《韩非子·有度》)或“垂法而治”、“缘法而冶”(《商君书·壹言、君臣》)。  相似文献   

4.
《中国监狱学刊》2010,(2):87-87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在2009年8月20目的《光明日报》上著文《“爱关的”学问》说,今天的中国大学,过于忙碌,不大正视“闲暇”的意义,因此,也就很少有谁再去想那些“遥远的、不着边际的、玄妙的问题”了。没有“余裕”,必定著作仓促,文章也不够丰腴。所谓“有闲”,并不是无所事事,浪费国家钱财;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以发动康梁变法而著称。他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可自己却妻妾成群,且处处留情,被称为“风流圣人”。康认为这与自己主张的自由婚姻并不违背,他在《大同书》中曾写道“太平大同之世,凡有色欲交合之事,两欢则相合,两憎则相离……”而他与六位太太都没到“两憎则相离”的地步。徐悲鸿还专门为他画了一幅作品《康有为妻妾成群图》。  相似文献   

6.
《中国律师》1995年第二期上载有《中国律师应具有“私入侦探”素质》(以下简称《素质》)一文。在该文中,作者王理乾律师通过自己代理一起杀人案件中的被害人的父亲“扭送”通缉在案杀人犯(未果)和代理一起离婚案件中的原告秘密跟踪被告的体验,主张“律师……应具有‘私入侦探’素质及其他相关学问”.并围最终得出结论:“在我们中国还没有许可私人侦探斤业的情况卜,我们律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职业的有利地位,在不侵犯人权,不违反法律的条件1;,大胆地使用‘私入侦探求’,密切配合有关部门,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笔…  相似文献   

7.
叶兰 《法制与社会》2011,(14):224-225
辛亥革命前后,章太炎以暴力革命论反驳改良派的维新道路,他以诸子学为武器,站在古文经学的立场上对康有为等改良派展开抨击,批判保皇,宣扬革命,主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论的同时又反对代议制,设计出理想的共和政体.本文又从多方面分析了章太炎革命思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汪瑶 《政府法制》2012,(6):29-29
“官人”本意是为官之人,一般是对为官之人的尊称。如《苟子》一书中有“官人益秩,庶人益禄”的说法。《旧唐书高祖本纪》有“官人、百姓,赐爵一级”,显然“官人”是区别于普通百姓的官僚阶层。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四《官人》认为:“是唐时有官长,方得称官人也。”  相似文献   

9.
一、在新时期牢固树立“三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三观”,是提高广大司法行政干警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司法行政机关要完成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加强干警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在于警队伍中全面系统、深入扎实地学习《江泽民论“三观”》的重要论述,教育广大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干警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 (二)树立“三观”,是促进司…  相似文献   

10.
吴小如在2001年4月14日的《今晚报》上撰文《“显学”和“俗学”》指出.“显学”之名始于《韩非子》,它不仅指盛行于世而影响较大的学术派别.更是指文化内涵丰富、学术价值较高的学问。而“俗学”则是一种冒充学术的.并无多少真正文化内涵的假学问。当前文化学术领域中还有一种更加危险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红学”研究,不能以曹雪芹生平家世考证和版本考辨为归宿,而应当回到《红楼梦》这部小说作品本身,“红学”中的一些难解问题,应当用艺学的眼光来审视,否则便会越解越远,越解越乱。“红学”归去来,乃是回到研究对象的艺术天地,认识美,理解美,发现美,重新获得“提问”能力,推动这门“学问”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深 《中国监察》2011,(20):62-62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这个日子不能不想起章太炎先生。1986年,我国发行“辛亥革命著名领导人物”纪念邮票(第一套)共三枚,邮票上的人物分别为孙中山、黄兴、章太炎。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文中写道:“考期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  相似文献   

13.
朱腾 《研究生法学》2007,22(6):123-128
《论语》是儒家的原创性经典,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儒家学者的修身制定了一种可以遵循的范式,而且在于为儒家的政治提供形而上的根据。从这一角度立论,对《论语》所提倡的“仁”的意义也许就应当作多层次的思考。它不以德行的提升为唯一鹄的,其理想更进至儒家王道政治的实现。恰当地说,《论语》的法律思想建基于“仁”的需求之上。当然,笔者的论述只能是为研究《论语》提供一种法律的视角,而这种研究也不可能是终极的,或许探讨本身就是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监狱学刊》2010,(1):124-124
杨管在《社会科学报》总第1161期上著文《“泛政治化”手段要慎用》说,责任实现机制的“泛政治化”指的是上级政府和党委将某些重要任务明确为“政治任务”,要求下级政府全力完成,并相应给予政治上的激励和惩罚(主要是职位上的变化)的一种手段,其根本出发点是实现上级设定的具体任务。  相似文献   

15.
数据是很枯燥的,可里面的“学问”有时却是很深奥的。以举国上下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以惩治贪污、贿赂犯罪为重点的反腐败斗争为例。从新闻媒体上看,几乎无一例外是“加大了……打击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的欢呼报喜声。可实际情况呢?请看数据:──“立案”多“查办”少。据新华社四川分社主办的《蜀报》载:某省及腐败查办大要案成果依览于去去年10月在省会城市开展。该开展览公布:目1992的至1995年9月期间.该省检察机关“立案查办”的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案件共有16930件,而同期经该省审判机关审判的同类案件只有8945件,…  相似文献   

16.
<正> “法人财产权”的概念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公司法》中采用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也出现了一些误解。有一种说法认为:“法人财产权”的本意是“法人所有权”,采用“法人财产权”仅仅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法人财产权”就是“企业经营权”;等等。加之,“法人财产权”的概念最初是在起草《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简称《监管条例》)时,针对国有企业的财产权问题提出和规定的,被《公司法》采用之后,其内函和外延都有一些变化。因此,有必要从法学理论上作进一步的探讨和澄清。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学的“出土文物”对于新生代的法律学人而言,民国时期法学的发展几乎是一段没有印记的历史。在大学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教程中,沈家本、孙中山、章太炎辈后的法学之演讲语焉不祥,成无文字说明的空洞的时间概念。年轻的法学家在著述或演说中动辄言称霍姆斯(Ho...  相似文献   

18.
从《科学与无神论》杂志上看到署名“中国法轮功天津数十万学员”、落款“1999年4月18日”的“致《青少年科技博览》编辑部的一封公开信”,才发现“法轮功”的政治水平之高和“法治”观念之强! 人们已知道,中科院院士何祚麻在天津教育学院的《青少年科技博览》月刊  相似文献   

19.
再议“执行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并明确提出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这给全国法院干警以极大鼓舞,尤其使全国法院执行干部无不为之振奋。笔者曾以“高执办”名义于2001年第5期《人民司法》上发表了《“执行难”新议》一文,余意未尽,又逢十六大东风,感想万千,欣然提笔,再议“执行难”。一“执行难”作为跨世纪的一道司法难题,早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99年,党中央批转了最高法院《关于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报告》,以中央文件下发全党,成为“尚方宝剑”,为抵制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对执行工…  相似文献   

20.
“安之若命”在《庄子》中共出现两次,历来论者都将它释为“听从命运安排”,故认为《庄子》有宿命论思想。但仔细分析,此处的“命”当作“自然之性”解,且《庄子》中出现的“命”,很多可作此解,因而不能说《庄子》有宿命论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