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刘继兴 《政府法制》2012,(26):38-39
时人多称赞章太炎的学问,章太炎十分不满,自认为政治胜于学术。他的弟子周作人在《谢本师》里就说,先生“自己以为政治是其专长,学问文艺只是失意时的消遣”。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驳康有为的保皇理论,拥护民族民主革命,其中有句话是“载游小丑,未辨菽麦”。点名道姓地将皇帝称作是小丑,在当时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  相似文献   

2.
叶兰 《法制与社会》2011,(14):224-225
辛亥革命前后,章太炎以暴力革命论反驳改良派的维新道路,他以诸子学为武器,站在古文经学的立场上对康有为等改良派展开抨击,批判保皇,宣扬革命,主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论的同时又反对代议制,设计出理想的共和政体.本文又从多方面分析了章太炎革命思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一本法律刊物中谈到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知道,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政治法律思想家如洛克、孟德斯鸠、贝卡里亚等,从‘刑罚人道主义’、‘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等理论观点出发,主张废除死刑。这在同封建统治阶级滥用死刑、残暴压迫作斗争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据我所知,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虽然反对酷刑,反对滥用刑罚,但他并不主张废除死刑。他的这种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一书里。孟德斯鸠从资产阶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原则出发,论证实施死刑的必要性。他说:“死刑就象是病态社  相似文献   

4.
舒扬同志于1984年《政治与法律》杂志第6期写了一篇《行政、行政权、行政法》的文章,不同意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行政法概要》一书作者认为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都有行政法的论点。提出:“行政法是近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同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法治主义的思潮有关,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需要相联系。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不具备  相似文献   

5.
一、时代背景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把孔孟之道作为统治思想奴役人民。正如毛主席所指出:“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他们提倡尊孔读经,实行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鼓吹复古和倒退,反对前进和革命。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大军阀袁世凯所篡夺。袁世凯掀起一股尊孔复辟的逆流,他公开宣布“复学校祀孔命令”,亲自在天坛演出了“祭天祀孔”的丑剧,并通令全国中小学恢复读经。保皇党康有为,主编《不忍》杂志,他不忍“纲纪之灭亡”,“国粹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早在义和团运动爆发前的1894年,他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决心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次年,在广州发动第一次反对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孙中山的这些政治活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它的革命活动的开始,从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向前发展的中心力量。但长期以来,一些研究义和团运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上,往往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历史现象: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原来是拉车前进的好身手”,后来却成了“拉车屁股向后”的倒退派;一度是尊法反孔的勇士,不久竟变为尊孔读经的“儒宗”。章太炎就是这些人中有代表性的一个。今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这一历史现象,剖析章太炎的思想演变过程,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是十分有益的。一章太炎(1869年——1936年),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人,太炎是他的别号。章太  相似文献   

8.
【说明】商鞅,战国中期卫国人,后来在秦国变法有功,封为“商君”。后人辑录他的政治主张成为《商君书》。《开塞》是《商君书》中极为重要的一篇。这篇文章主要阐明“世事变而道异”的进步历史观和“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的法治思想,表现了商鞅主张革新前进,反对复古倒退,主张“前刑而法”(即法治),反对“先德而治”(即礼治)的革命精神。文章根据上世、中世,下世政教各不相同的情况,说明了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9.
1983年4月10日是荷兰法学家雨果·格劳秀斯四百用年的诞生日,他的生平和著述,同近四百年来国际法的发展有着分割不开的联系。他是近代资产阶级国际法的奠基人,西方国际法学者称他为“国际法之父”。他的主要著作《战争与和平法》《捕获法》和《海上自由论》,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古典自然法学思想出发,系统地论述了国际法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公海自由、使节不可侵犯、中立、仲裁等原则和主张。从而使“一个相当完整的国际法体系作为法律科学的一个独立部份是第一次建立起来了”。这对国际法的发展起着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饶传平 《现代法学》2011,33(5):24-36
在中国,英文"Constitution"一词早期曾被译为"国例"、"例制"、"国法"、"章程"、"国律"等中文词。中国近代立宪意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见于王韬和郑观应的著作,但他们只是一提而过,并未作深入的阐述。维新期间的康有为、梁启超也多次提到"宪法"一词,但他们只是把宪法当作一般的律法看待,并无立宪涵义的认知,更谈不上提出了立宪的主张。学界长期使用的史料、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立宪法"、"三权鼎立"的内容是后来改窜添加的。戊戌时期康、梁的政治主张主要集中在兴民权、设议院上,并非如学界长期认为的那样,已经成为了立宪主义者。康、梁真正成为立宪主义者,要在逃亡日本、大量阅读日译或日著的宪法著作之后。在日本,"Constitution"早期也被译为"国宪"、"政体"等词。日本近代立宪主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治初年对西方宪法的翻译中,后经立宪进程的推展而成为公定用语。中国近代对宪法概念首次展开深入分析的,是流亡日本后的梁启超于1899年撰写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一文。英文"Constitution"和具有立宪主义涵义之"宪法"概念,正是经"同文同种"之日本学者的翻译、梁启超以及留日学生的转述而在中国真正广泛传播开来。随着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立宪救国论"随之而起,中国立宪的进程才真正得以开启。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以发动康梁变法而著称。他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可自己却妻妾成群,且处处留情,被称为“风流圣人”。康认为这与自己主张的自由婚姻并不违背,他在《大同书》中曾写道“太平大同之世,凡有色欲交合之事,两欢则相合,两憎则相离……”而他与六位太太都没到“两憎则相离”的地步。徐悲鸿还专门为他画了一幅作品《康有为妻妾成群图》。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领袖,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一生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而奔走呼吁,艰苦斗争。晚年,他在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民主等基本问题上都有新的认识,从此孙中山先生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进入了崭新阶段。孙中山的革命学说——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他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时值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本刊发表陈淑珍撰文《孙中山法治思想述论》,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3.
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发出尊重人的价值、争取个性解放的呐喊以来,历史已经过去了好几百年。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发展人的个生的问题以后,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但是,对于今天已经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人民来说,十亿“万物之灵”是否还面临着的个性解放的任务?中国亿万人民的个性发展今后将循着怎样的方向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和深化?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4.
《清议报》是晚清报刊中影响力较大的一种,更由于梁启超在《清议报》开辟"诗文辞随录"栏以实践其"诗界革命"主张,而在报刊诗词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清议报》发表诗词作品的作者中,康有为、蒋智由尤其值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两人发表的诗作数量最多,更因为其作品最能体现其时"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两人在晚清十年间的诗学思想演变轨迹也能够凸显时代变局中士人阶层的心路历程。康有为的诗作则是其流亡海外之后积极为保皇事业而奔走的游历、交往与心迹的真实显露;蒋智由的诗作最能体现"诗界革命"的主张,而他在晚清十年中的思想与诗学转变也为理解晚清士人阶层提供了一份可贵的样本。可以说,《清议报》诗词真正拉开了晚清报刊诗词发展与演化的大幕。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思想和主张的集中体现,基本内容包括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自由、平等、博爱”的平等观与自由观,“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以及“革命程序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宪政主张的核心内容。“自由、平等、博爱”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也是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在宪政主张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孙中山关于“革命程序”的设计,是力图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寻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的结晶,在中国宪政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六年,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一反常态,批评了以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持的一个观点,即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可以保证生产和消费间的一致而和谐、均衡发展的观点,并宣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会出现生产与消费的失衡,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因此,他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在西方的经济学界中,这个理论引起了所谓“凯恩斯革命”。《通论》出版后,某些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竭力想把凯恩斯的经济  相似文献   

17.
费春 《现代法学》2001,(1):99-101
《鄂州临时约法》是民国时期湖北军政府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近代民权宪法草案 ,它的人民立宪思想、民主立宪程序和突出的人权法案内容 ,为中国近代立宪主义树立了一个样板 ,在中国宪政史上居于开创性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2年 1 1月 1 0日 ,中国政法大学召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 ,会议由副校长张桂琳教授主持。来自不同学科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与会专家对十六大报告中有关政治文明的阐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现将研讨会的论文与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政治文明的概念(一 )政治文明的渊源有学者指出 ,在中国 ,“政治”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所编的《尚书》中 ,而“文明”一词则在《易经》里就已出现 ,但总的而言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谈不上政治文明的。政治文明是从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 ,资产阶级在革命阶段为了…  相似文献   

19.
王申 《法学》1985,(12)
约翰·洛克(1637~1704)是英国革命后期的资产阶级哲学家和政治法律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论宽容异教》(1689)、《政府论》(两篇1689)、《人类理解力论》(1690)等。在哲学上,洛克继承了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观点,系统地批判了天赋观念论,详尽地论述了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但同时,他又向唯心主义和宗教作了很大的让步,从而使他的唯物主义表现得很不彻底,充满着矛盾。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洛克首创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法制原则,即把国家权力分作为:立法、行政、对外三部分。三种权力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掌握;他们之间互相牵制,互相平衡,以后发展为资产阶级国家管  相似文献   

20.
从中日甲午战争后戊戌变法要求“维新立宪”.到1905年清朝廷仿效日本派出使节考察西方政治.继而在1908年颁行《钦定宪法大纲》,中国近代的宪政终于从精英的主张变成了朝廷的决策.从民间的呼吁变成了政府的行魂“宪法”、“立宪”等作为时尚流行的速度较之于“议会”大大加速。这种陡然提速的“宪政运动”,如果从观念上说,无疑有一种社会进步的气象。问题在于。宪政的发展自有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