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守相 《行政与法》2010,(6):98-10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奖励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成为我国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实现政府职能任务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但是我国目前的行政奖励从立法到执行都存在着种种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莫于川 《现代法学》2004,26(3):3-13
行政指导是行政民主化潮流下日益广泛运用并逐渐类型化的一种现代行政管理行为方式,同时也是一个理论基础薄弱、实务问题甚多、法治程度不高的重大行政现象,应当按照现代行政法治的要求将其纳入法治化轨道。本文透过依法行政理念的演进轨迹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行政指导行为的合法性问题和法学理论背景,并以实证研究方式结合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现实进一步讨论了行政指导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行政指导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并从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完善立法、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推动行政指导法治化的完善路径和具体对策,期能为正在进行中的我国行政指导程序立法和制度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谈行政居间及其司法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的行政行为中,行政居间行为十分广泛。行政居间行为与行政职权行为性质不同,然而我国现行法律不仅未将两者加以明确区分,还将大部分行政居间行为纳入行政诉讼,从而使有的民间纠纷得不到有效解决,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难以得到合理保护。为此,本文就行政居间及其司法救济问题作些分析探讨。一、行政居间行为的性质及其范围本文所称行政居间行为,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充当中间人,对民间发生的人身权、财产权纠纷(以下简称民间纠纷)进行调处或者对民间可能产生争执的事项进行确认、证明的行为。其中,对有关民间纠纷进行调处的行为包括对纠纷各方进行调解和在调解不成时作出裁决、处理决定或仲裁等。目前,对于行政机关调处民间纠纷在调解不成时,作出裁决或处理决定  相似文献   

4.
非强制行政以行政主体依其职权主动做出,不以强制行政相对方服从、接受为特征,具体行为方式有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行政调解等。非强制行政是政府行政定位的转化,是平衡行政主体与相对方之间权益的重要方式,对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府职能转变与诚信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职能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已是一个现实的趋势,诚信原则在行政法上的适用也已为多数学者所认可。政府角色的重新塑造和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必然伴随着政府行为方式的根本变革,如大量行政指导行为和行政合同的出现,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广泛运用。这种新型的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诚信。  相似文献   

6.
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容环境行政管理手段,属于灵活有效的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的管理方式,由于其显著效果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市容环境行政指导是现代依法行政的必要补充,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行政管理方式的必然选择。在我国,虽然政策、法律已经对市容环境行政指导作出了一些相应规定,但是还存在很多缺陷。我国应当完善市容环境行政指导立法、加强公众参与、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社会共同管理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行政调解制度作为解决社会纠纷的一种有效措施,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转型,行政调解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机关化解民事纠纷这么简单了.行政纠纷的日益复杂,诉讼高潮的到来要求将灵活、有效的行政调解制度引入行政纠纷解决机制中来,从立法层面上给予行政调解新的内涵,通过制度完善,真正实现行政调解解决行政纠纷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对行政纠纷的行政调解角度出发,探讨了行政调解的内涵、原则、效力等内容,并对我国建立行政调解制度模式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8.
行政救济中的和解与调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建辉 《法学论坛》2008,23(3):51-55
和解与调解因具有契约精神,并在行政主体享有裁量权的前提下,得以引入行政救济之中.行政救济中适用和解与调解,具有树立温情行政、高效率、节约社会资源等优点,但也有贩卖公权、寻租等担忧.对行政救济的和解与调解进行制度化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行政救济中的和解与调解,应选择符合我国法律体系的制度模式,并确立应遵守的原则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金凌 《政法学刊》2011,28(2):107-111
公安调解是我国一种重要形式的行政调解,然而,它并非是对民事争议的调解,而是以调解为形式的行政行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公安机关对民事纠纷并无调解权,其主持下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也无强制执行力,这种状况造成了实践中的诸多难题。公安机关应拥有对民事纠纷的法定调解权,并通过调解协议公证或法院备案的方式将其主持下产生调解协议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并在此基础上确认公安调解的人员、编制、经费、程序等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0.
行政指导基本问题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慧平 《行政与法》2004,4(1):67-69
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行为方式,在二战后的日本广为兴起且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世人开始关注它并逐步地认识它。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种温柔而民主的行政方式被政府部门所接受、人们所信赖。然而,行政指导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认识并合理地运用它,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WTO规则主要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WTO规则的实施关键在于依法行政,加入WTO对我国政府职能、行政执法的依据、行政行为(主体、方式、程序等)以及救济监督机制等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为我国实现行政法治化带来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2.
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纠纷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和谐社会是一个纠纷能及时、有效、妥善地解决并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社会,因此,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运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当前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进行评析,针对主要问题,在现有制度运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以诉讼解决为最终手段,以民间调解为基础、以行政调解、仲裁等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非强制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依职权主动作出的,不以强制相对人服从、接受为特征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指导、行政契约、行政奖励、行政调解和行政信息服务等类型.依法行政原则要求任何行政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之下运行,非强制行政行为也不例外.如何建立和完善非强制行政行为的法律调控机制,依然是当前行政法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为确保非强制行...  相似文献   

14.
陈丹 《行政与法》2015,(2):6-11
行政调解是行政机关居间解决与行政职权相关的民事纠纷的重要手段之一。专业化、组织化等优势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由于行政调解的内涵、特征界定较模糊以及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的关系不明晰等问题的存在,有必要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下重新界定行政调解的内涵,分析其特征、优势,并确立其在纠纷解决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行政诉讼调解是指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和原告及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在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基于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经过双方的协商以解决行政纠纷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是在我国行政诉讼司法实践中,调解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行政诉讼活动过程中,而且也被实践证明确实是一种符合国情的、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本文在对构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的客观需要,从适用原则、适用范围和程序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机制的若干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传统行政法学强调行政行为的强制性,这一诠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受到严峻挑战。以行政指导、行政契约、行政奖励、行政调节以及行政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非强制行政行为以其独有的协商、指导、帮助的特征来服务与管理社会,受到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试图从非强制行政行为的产生背景、特征、价值及其救济等方面对其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在司法实践中,为了规避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规定,法院出面由行政机关与原告"协商互让",或由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原告申请撤诉获人民法院准许结案,从而导致了我国行政诉讼中的撤诉率一直居高不下.这表明,行政诉讼调解有实践需要且事实上存在.应当完整地构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将调解结案作为法定的结案方式作出规定,赋予调解书与判决书同等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县、乡政府的行政行为的范围,我国县、乡政府行政行为与其他行政行为的不同点,根据目前我国中央政府的分权改革使地方政府获得了广泛的自主权,自主空间的扩展等特点,分析了我国县、乡政府行政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制约县、乡政府行政行为,增强准确信息的沟通,实现县、乡政府职能转变,在农村推广法治改革,在法治轨道内引导农民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依法规范县、乡政府行为,建立高效率的政府职能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雷 《法制与社会》2010,(13):61-61
在依法行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行政调解作为调解的一种,与诉讼机制和其他非诉讼方式相比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行政调解只有一些零散的规定,从整体上看,行政调解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其本身的性质、具体程序和效力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对我国行政调解的制度化困境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对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是一种特殊的非诉程序,其设置的初衷在于挖掘行政调解的制度潜能,提升专利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整体合力.厘清司法确认的对象、选择可行的管辖法院、明确司法审查的内容和司法确认的效力、保护当事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等内容是构建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几个关键问题.我国《专利法》第四次修改应对行政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做出原则性规定,有关行政和司法部门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进一步推动行政调解与司法程序的有机衔接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