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羊“春乏死亡”是西北牧区阻碍养羊业发展,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在本院和兄弟单位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绵羊主要线虫寄生阶段幼虫动态及防治的研究,发现冬季羊体内有一个寄生幼虫高潮期,进而提出了与传统方法不同的驱幼虫技术,即旨在驱除羊体内感染不久的幼虫为主的早期驱虫方法。这项技术经过试点后,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使羊“春乏死亡”大幅度下降,畜群繁殖成活率明显提高。笔者  相似文献   

2.
牛腹腔指状丝虫(Setaria digitata,Zinstow 1906)是引起马、羊脑脊髓丝虫病的病原丝虫,它的幼虫(感染期幼虫)经蚊虫传播至马、羊体内,引起以后躯麻痹为主要症状的脑脊髓丝虫病。中华按蚊是中间宿主,幼虫在其胸肌发育。 我们在进行马、羊脑脊髓丝虫病的研究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牛腹腔丝虫感染期幼虫,对  相似文献   

3.
寄生虫跟其他生物一样,受到电离辐射后,可使虫体在宿主体内不能正常发育。Thzzer和Honeij(1916)首先研究了X射线照射对旋毛虫发育的影响。其后Schwartz(1921)证明x射线照射能抑制旋毛虫幼虫的发育。自Jarrett等(1957)报道应用x射线照射的胎生网尾线虫感染性幼虫和jarrett等(1959)报道经x射线照射的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性幼虫给绵羊接种后都能引起抵抗力以后,采用x射线照射幼虫的方法来研究反刍动物胃肠道线虫的免疫的论文相继报道。本项研究的目的,是预期通过试验探索x射线照射对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性幼虫的生存和在宿主体内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应用经x射线照射的捻转血矛线虫进行免疫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羊脑脊髓丝虫病是牛腹腔丝虫产生的微丝蚴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微丝蚴随血液流到牛体表毛细血管,当中间宿主按蚊、伊蚊等吸血昆虫叮咬牛时,将微丝蚴吸入蚊体,在蚊体内蜕化发育成幼虫后到达蚊的吻突部,若蚊虫再叮咬绵羊或山羊(马骡等其它家畜)时,便将侵袭性幼虫传播给羊。幼虫在羊体内进入脑脊髓,损伤脑神经组织,而引起运动机能障碍。临床表现以麻痹为特征。本病发病率较高,约占12~60%,过去  相似文献   

5.
驼喉蝇(Cephalopinatitilator)幼虫寄生于双峰驼的鼻腔、鼻甲及咽喉等部位,其成蝇出现于5~9月,在7~8月达到高峰。对被感染骆驼的剖检表明,寄生于骆驼体内的幼虫在当年6月到来年3月主要以Ⅰ期幼虫为主;3月下旬以Ⅱ期幼虫为主;4月下旬则以Ⅲ期幼虫为主,并开始排出体外进行蛹化,然后进一步羽化为成蝇。幼虫于5~6月在土深为5~10cm,平均地温为29℃,地表湿度为24%~28%的条件下,羽化成蝇的时间为19~21d。该蝇的整个生活史以1a为一个繁衍周期,幼虫在骆驼体内寄生9~10个月。雌性成蝇一次产幼虫50~80个,一生共产800~900个,其寿命为2周左右,雄蝇的寿命更短。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旋毛虫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功能,通过电转法将dsRNA导入旋毛虫体内,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经dsRNA-TsKaSPI电转法处理后肌幼虫TsKaSPI基因转录和表达水平。体外培养观察TsKaSPI基因沉默对肌幼虫存活的影响。将dsRNA导入后的幼虫经口接种小鼠,观察TsKaSPI基因沉默对幼虫存活、发育及雌虫生殖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旋毛虫肌幼虫经30μg/mL dsRNA电转处理后TsKaSPI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分别降低63.36%和69.24%(P0.05)。TsKaSPI基因在dsRNA-TsKaSPI转入肌幼虫后第1天转录水平明显降低,第2和第3天仍处于较低的水平。PBS组、dseGFP对照组和dsRNA-TsKaSPI处理组的肌幼虫死亡率分别为61%、58%、52%(P0.05)。将dsRNA电转处理的肌幼虫接种小鼠后6 d肠道成虫和35 d肌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36.22%和31.87%。PBS组、dseGFP对照组和dsRNA-TsKaSPI处理组的感染小鼠收集到的雌虫新生幼虫量分别为49.20±5.93、49.40±4.62、50.80±4.32(P0.05)。结果表明,dsRNA可明显抑制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及幼虫在小鼠体内的存活和发育。  相似文献   

7.
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甘肃省永靖县的麻点璃眼蜱饥饿成虫叮咬健康羊体,试验羊体内未发现羊泰勒虫;用其饱血雌虫孵化的幼虫叮咬羊泰勒虫感染羊,收集饱血若虫,再用其饥饿成虫叮咬健康羊体,被叮咬羊体内也未查出羊泰勒虫,证明麻点璃眼蜱不传播羊泰勒虫.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张家川和永靖县的青海血蜱经人工孵化的幼虫叮咬羊泰勒虫自然感染羊,收集饱血幼虫蜕皮后,用其若虫叮咬健康羊,40 d后在被叮咬羊血片中发现羊泰勒虫,但未显示明显的临床症状.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羊体的青海血蜱成虫、若虫、幼虫同时叮咬健康羊,18 d时在试验羊体内发现羊泰勒虫,试验羊表现贫血、黄疸、稽留热、肩前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症状,出现心包积液,肝、脾、肾肿胀及出血的典型病理变化.由此确定,甘肃省的羊泰勒虫是由青海血蜱传播的.  相似文献   

8.
1989年3~9月,我们在雅安进行淡水螺体内幼虫期蠕虫的调查中,在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和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体内发现一种绦虫拟囊尾蚴,并用其感染雏鸭,回收到数条细刺柴壳绦虫(Tschertkovilepis setigera)的成熟虫体。(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皮蝇蛆病的危害 幼虫寄生期引起患牛局部组织机械性损伤及其分泌毒素的作用。幼虫在牛体内长期(9~11个月)寄生期间,由于幼虫的生长发育、移行,造成局部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和引起炎症;同时,幼虫还分泌毒素(此毒素能阻止血液凝固,溶解蛋白质),从而引起患畜的贫血、消瘦、衰弱,致使奶牛泌乳量下降,仔畜成活率降低,幼畜发育不良,役牛使役能力降低, 严重地影响皮的质量,此外,牛群为防避皮蝇产卵而“跑蜂”造成伤亡,更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0.
业经查明,反刍动物胰阔盘吸虫病的病原是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Janson,1889)。本吸虫的中间宿主是陆地螺蛳 Bradybaena arcasiana Cr.et Deb.和B. dieckmanni Mouss,而补充宿主为螽蟖Conocephalus percaudatus B. Bienko和C. Chinensis Redt。在螺体内幼虫阶段的发育期为12—13个月,在螽蟖体内为1.5—2个月。在终末宿主体内本吸虫发育到性成熟阶段需要87—89天。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旋毛虫肌幼虫体内海藻糖酶(TsTRE)和海藻糖在抵抗低温胁迫中的作用,将旋毛虫肌幼虫置于37℃环境中培养1 h后,移至不同温度的环境中,通过qRT-PCR方法筛选出最佳胁迫温度,再在最佳胁迫温度下,应用q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不同培养时间下TsTRE的基因转录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检测TsTRE活性,用蒽酮比色法检测旋毛虫肌幼虫体内海藻糖含量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TsTRE在虫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最佳胁迫温度4℃下,可引起TsTRE基因转录水平、蛋白表达水平和酶活性显著下降,均在1 h时达到最低值,其分别下降约64.96%、68.89%和36.98%(P<0.01),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增加,TsTRE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整体呈“W”型趋势;而海藻糖含量则与之相反,呈“M”型趋势,在3 h达到最高值(P<0.01),约是对照组的1.6倍;TsTRE主要分布于旋毛虫肌幼虫全身表皮、中肠、后肠及生殖原基内,且低温处理组较对照组诱导的绿色荧光信号明显减弱(P<0.01)。以上研究揭示,在低温胁迫下,旋毛虫肌...  相似文献   

12.
线虫体外培养排泄分泌物(ES)的研究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ES有可能成为免疫和诊断抗原的潜在来源。在宿主体内,ES作为靶抗原受到相应抗体的作用,这就为血清学诊断和免疫预防该病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猪蛔虫病流行极广,幼虫在体内移行造成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以及蛔虫性肺炎都给幼猪的健康和发育带来威胁;蛔虫ES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破坏和虫体阻塞肠道导致猪只死亡的病例也不鲜见。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不同期幼虫体外培养ES蛋白质分子量特点,分析ES的抗原性以及在ELISA中的诊断价值,从而为该病的免疫和诊断提供有关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囊虫病是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各种家畜或人体各部肌肉和脏器中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但查阅了大量资料,迄今国外尚未见有小灵猫体内寄生囊虫的记载,国内至今也没有这方面的报导。我们于1985年6月在安徽省某小灵猫试养场,首次发现小灵猫体内有囊虫寄生,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从内蒙古骆驼生活环境中采集到的24种蝇进行普通生物学剖检,并进一步用斯氏副柔线虫特异性引物ST1、ST2对蝇体内检获的幼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筛选与确定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的传播媒介。结果显示,在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体内均发现了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感染强度为1~22条/个,雌蝇与雄蝇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幼虫长度为1.033~1.934mm;雄蝇的感染率为43.8%~48.0%,雌蝇的感染率为35.7%~46.2%。扩增得到的部分ITS序列(包括5.8S)与GenBank中登录的斯氏副柔线虫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9.3%。基本确定了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为斯氏副柔线虫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5.
将感染旋毛虫肌幼虫的大鼠剖杀,收集3日龄成虫及40日龄以上肌幼虫。将洗净的肌幼虫和成虫于含有0.25%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胺(CTAB)及2%脱氧胆酸钠的PBS中培养2.5小时,离心取上清,经透析、浓缩即为表面抗原。将肌幼虫及成虫表面抗原按不同剂量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免疫小白鼠,每次腹腔注射0.2ml,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1周。攻击感染后剖检结果表明,肌幼虫及成虫表面抗原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免疫鼠体内成虫及肌幼虫数均显著少于对照鼠。  相似文献   

16.
对感染驯鹿狂蝇幼虫驯鹿进行了剖检观察,证实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鼻腔及咽喉黏膜,在当年的7月到翌年1月主要以一期幼虫为主,从翌年2~3月开始快速生长发育,在4~6月多为二、三期幼虫。从翌年5月开始,成熟的三期幼虫随驯鹿打喷嚏排出体外羽化为成蝇。通过对驯鹿狂蝇生活史的观察,表明在大兴安岭地区,驯鹿狂蝇三期幼虫在50%~70%的湿度、21.5℃的平均温度及21.5℃下的451.5~666.5℃总积温下,经21-31 d羽化为成蝇,羽化率为59.6%。成蝇出现于6-9月份,在7~8月份达高峰期。驯鹿狂蝇1年发生一个世代,在驯鹿体内的寄生生活长达9-10个月;雌性成蝇每次产胎蚴30-80条,一生共产800-1000条;雌蝇寿命比雄蝇长,约为1-3周。  相似文献   

17.
猪蛔虫(Ascaris suum)是一种土源性大型寄生虫,分布很广。猪蛔虫的正常宿主为猪,成虫寄生于猪小肠,幼虫则感染多种动物及人,引起肝、肺、肾组织损伤,但在异宿主体内很少见到成  相似文献   

18.
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是寄生于家犬等肉食兽小肠内的泡状带绦虫(Taenia hydatigena)的幼虫,主要寄生在猪及反刍动物的腹腔脏器上。作者在1985年11月份协助龙泉驿区进行畜禽寄生蠕虫调查时,在2只成年母鸡体内发现有细颈囊尾蚴寄生。  相似文献   

19.
临床检查了牦牛和黄牛体内寄生的牛皮蝇蛆 ,其寄生率分别为 84.2 5 %和 70 .2 8% ,寄生强度分别为 18.3 2个和 2 .17个 ;剖杀检查牦牛 114头 ,寄生率为 10 0 % ,寄生强度为 71.66个。经鉴定 ,牛皮蝇的种类有牛皮蝇 (Hypodermabovis)、纹皮蝇 (H .lineatum )和中华皮蝇 (H .sinense) 3种。弄清了牛皮蝇各期幼虫在牛体内的寄生季节、寄生部位、移行动态、三期幼虫寄生方位、入土化蛹羽化规律、成蝇活动规律等。药物防治试验证明 ,Ivomec注射液和国产的阿福丁片均是杀灭牛皮蝇蛆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给大白鼠经口感染7000~10000条肌幼虫后7天剖杀,收集成虫。将7日龄成虫于199培养液中37℃培养48小时后过滤、离心收集新生幼虫。将冻融灭活的新生幼虫按不同数是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按不同免疫程序经腹腔免疫猪。最后1次免疫后第7天攻击感染不同数量的肌幼虫。攻击感染后35天剖杀全部试验猪,取隔肌脚消化检查,计算每克肌肉的荷虫量(LPG)及免疫效力,同时观察免疫后及感染后的血清抗体消长变化。结果表明,新生幼虫对猪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10万条灭活新生幼虫所诱导的最高减虫率达95.3%,免疫保护期至少90天。免疫后特异抗体增加,免疫猪体内肌幼虫感染性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