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确界定“公共交通工具”的含义和范围,是准确认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前提;“公共交通工具”是指正在营运中从事公共旅客运输的交通工具;认清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主要特征;“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会可能出现抢劫未遂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正确界定“户”和“公共交通工具”,对分别认定“入户抢劫”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犯罪 ,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 ,打击犯罪分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包括直接在运营中的公共交通工具内抢劫,也包括对运行途中的公共交通工具加以拦截之后实施抢劫;在“黑车”、单位班车、校车上抢劫属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抢劫对象包括交通工具本身;对交通工具上特定的人进行抢劫亦属“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相似文献   

4.
抢劫罪是侵犯财产罪中危害最严重的犯罪 ,在司法实践中情况比较复杂 ,特别是以抢劫手段强索债务的行为应否认定为抢劫罪 ,如何正确认定入户抢劫 ,对入户盗窃、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后转化为抢劫的案件 ,是否按入户抢劫、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论处等问题在实践中存在不同认识 ,探讨该难点问题有助于准确理解立法精神 ,指导审判实践 ,正确认定抢劫罪。  相似文献   

5.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是新刑法定为加重抢劫情形,那么出租车是否可定为公共变通工具。本文列出两种意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 2 0 0 0年 11月 2 2日公布实施后 ,理论界关于如何理解“公共交通工具”的争论暂告结束。然而 ,法律永远是抽象的 ,司法人员运用法律处理具体案件 ,不可能像使用自动售货机那样简单方便 ,而是会碰到大量疑难问题。仅以本院为例 ,在审理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抢劫案件中 ,有下列情节的 ,是否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论 ,还需进一步探讨。1.以收保护费为由 ,专门以过往客车的司机为抢劫对象的行为。通常表现为“车匪路霸”强行向司机索要财物 ,如遭拒绝即当场实施暴力劫取…  相似文献   

7.
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2005年相继颁布了关于审理抢劫案件的司法解释,但对于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的转化型抢劫行为仍有一些具体问题未有涉及或在理解上存在争议。本文论述了转化型抢劫犯罪在司法适用方面的几个疑难问题,并分析了对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转化型抢劫行为应适用刑法第263条关于加重处罚条款的理由,同时,对该行为的既未遂问题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司法实践中 ,认定入户抢劫首先应对“户”的地域范围作准确的界定 ,即将“户”界定为“居民住宅”。对合法入户后实施抢劫的 ,不论是“预谋入户”还是“入户后临时起意抢劫” ,都应属于“入户抢劫”。  相似文献   

9.
私人使用的小轿车是否属于破坏交通工具罪中的“交通工具’’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由于小轿车属于国家标准中“汽车”的范畴,将小轿车认定为刑法中的“汽车”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符合常情,且私人小轿车自身具有公共性,因此私人使用的小轿车应属于破坏交通工具罪中“交通工具”的范畴。破坏交通工具罪中“交通工具”的认定应具备公共性背景特征、对象性特征,而不要求必须具备现代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论刑法中“入户抢劫”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抢劫罪八种加重处罚情节中“入户抢劫”的认定 ,是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点。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对“入户抢劫”的理解与认定作了探讨。首先从立法背景、立法精神出发 ,阐明了“户”的含义 ,并分析了集体宿舍、临时性建筑物、居民院子、楼道等几种特殊的“户” ;其次说明了“入户”与“抢劫”的关系 ,指出行为人必须在入户之前即已产生抢劫的犯意 ;最后探讨了入户盗窃、诈骗、抢夺转化为抢劫罪和入户抢劫的共同犯罪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赔钱赎刑"是司法和谐的表现,应从司法和谐理念出发,运用思辨的方法,以实证为视角,对"赔钱赎刑"进行"三追问"与"二考察";进而得出其符合司法和谐正当性与合法性的理由是:人权保障理念对当事人双重保护的趋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刑罚轻缓化的实行;与修复性司法的国际接轨视野的催动;体现出一般公正下的个别公正的刑罚个别化的追求,以及在司法和谐技术上对法律潜在的认同。并对司法和谐的"赔钱赎刑"制度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转化和现实的具体构建进行了技术性考察。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在我国《刑法》中增设袭警罪的法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暴力袭警案件频发,目前我国对袭警犯罪刑事立法的滞后已经成为滋长社会不法势力和不法分子嚣张气焰的重要根源。袭警这一危害国家安全、挑战国家公权力的行为,不仅是对警察生命的威胁,对司法资源的破坏,更会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感。在我国《刑法》增设袭警罪可以保护警察执法权威和权益,从而更好地保护公民权。  相似文献   

13.
理论和实务界对于危险驾驶罪中"道路"范围的界定存在较大争议,从而直接影响到相关案件的定性。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危险驾驶罪中"道路"的含义适用道路交通法中的相关规定,亦即包括"公路"、"城市道路"、"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等四种类型。对于后两种"道路"类型的界定,可以借鉴日本司法实务中较为成熟的操作经验。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理论对“单位犯罪主体”、“刑事责任主体”等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讨,这也导致了司法实践中适用的诸多问题。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一个犯罪主体、两个刑事责任主体”的大胆观点,并建议批判地吸收美国公司犯罪中的“上级责任原则”,以增强对我国立法尤其是司法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民团体在我国政治和法律中都是比较重要的概念,在刑事司法方面也多有体现.在97刑法中共有七个条文提及"人民团体"的概念,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人民团体的概念和具体含义至今都没有权威的解释和准确的阐述.因此,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现实生活中的"人民团体"的就成了困扰我们办案人员的一个问题.在文章中,作者从理论解读与司法实务分析两个层面,对人民团体的概念及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理的角度,对《刑法》使用“的字结构”的多样性、明确性和规范性特点作了论述。认识这些特点对刑事司法实践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3年4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了关于盗窃的司法解释,其中对扒窃行为进行了明确限定。但这一司法解释对扒窃的行为方式等仍未细化,笔者认为其构成要件需要明确的是:公共交通工具是对扒窃场所的注意性规定;随身携带的范围仅包含贴身范围、可控制范围,排除不可控制范围;扒窃对象仅限于体积应当较小的财物;扒窃不是行为犯,其存在着未遂的犯罪形态;携带凶器可作为量刑情节来考虑,并不是扒窃的基本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8.
析我国著作权中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使用"是对著作权人个体利益的一种限制;"合理使用"的对象,是作品而不是作者的权利;"合理使用"是著作权法中为平衡著作权人的个体利益与社会信息传播公共利益而创设的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19.
入世对我国公民的人权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行的警检模式不利于保障公民权利,不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不利于司法公正。因此必须对警察权、检察权重新定位,改革现行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树立人权至上的观念,建立以当事人为主体、审判为中心、侦诉二元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公安车辆驾驶技术是从事公安工作第一线人民警察必备的技能之一。研究公安车辆驾驶技术课程,分析课程的性质、地位、指导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应知”、“应会”技术项目,是现代化公安工作的需要,是警察院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是为适应日趋严重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打下良好基础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