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小说与散文都有各自的文体规定性,但在鲁迅小说中存在非常明显的由小说文体向散文文体进行"越界"的现象,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散文精神。向散文越界于鲁迅来说是一种非常"自觉"的行为,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从西方小说那里得到启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身上深厚的中国古典散文积累。具体来说,鲁迅小说在"情真"、"意丰"、"言杂"三个方面表现出向散文回归与交融的趋势,它们带来了鲁迅小说突出的抒情性、复调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其结果,就是产生了现代新型短篇小说——散文化小说。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开创者,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作家将笔触伸向传统的乡土社会,以西方现代性文明为参照,批判社会的"病态"来引起疗救的注意;沈从文等乡土作家则开辟了乡土小说的另一种价值选择,即以审美和崇尚的目光关注原始的自然性生命,使得乡土小说的创作潮流产生了分流与嬗变。但从改造国民性格、重塑民族精神的角度来看,二者又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3.
<正>陈映真与鲁迅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以往的论述比较偏重于从精神气质、政治立场和艺术风格的角度来讨论鲁迅对陈映真的影响,《陈映真早期小说对鲁迅的国民性思考的接受与衍义》一文独辟蹊径,在更具体的"国民性"思考与批判层面,指出陈映真早期小说对鲁迅富有创造性的接受和转化,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和台湾视野,不能简单地将两者进行比附,需要注意陈映真所发挥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陈映真与鲁迅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李玲 《前沿》2005,(5):203-205
长期以来,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完成了对鲁迅的小说《祝福》、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及孙犁的作品《荷花淀》的研读。本文试图将这三个文本作为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论述其在反观中国现代乡村女性精神史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侯素琴 《求索》2012,(6):66-68
叙述视点、视角和聚焦是小说叙事学的核心概念。叙述视点即叙述者站在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来叙事,重点解决"谁在说"的问题;叙述视角讨论"谁在看"和"看什么"问题,狭义上的视角受人物等因素限制;在热奈特的聚焦理论中,聚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讨论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及其变化。叙述视点、视角和聚焦这三个概念从不同的侧面讨论小说的叙述行为,均涉及叙述者与感知者、小说人物与聚焦对象、叙述技巧与故事内容、现实生活与文学虚构等叙述理论所讨论的本质关系问题。本文旨在说明,三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等同或对立,它们互相区别,互相依存,对其深入理解有助于文学研究者对小说文本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上海《中华小说界》1914年第11期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树人”的小说《玻璃神》,其主题是表现佛教“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慈悲观念。该小说于1976年被发现时,日本和中国的几位学者围绕它是否是鲁迅的早期佚作展开过讨论,出现相反的两种意见,意见分歧的一大根源在于如何看待鲁迅对佛教的态度和作为,否定者的主要论据就是鲁迅对佛教一贯持批判态度,不可能写“亲佛”的小说。但事实上,鲁迅对佛教文化有过持久而热忱的关注;他的大苦恼、大悲悯、大智慧、大无畏的人格精神也深受佛教文化中相应成分的影响熏浸;佛教文化的积淀还经常在鲁迅的艺术思维中发挥作用。因此,不能因为《玻璃神》“亲佛”而否认鲁迅对它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的文化底蕴廖超慧鲁迅说他的杂文创作是“砭锢弊常取类型”。①他的小说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以往大多数论者都将(呐喊)/仿惶)归纳为“主要描写了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类型的人物”。其实,在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集中,不仅有专写“看客”的篇什,...  相似文献   

8.
中西现代小说作品都对各自的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着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但西方现代小说在支持的同时也进行着深刻地批判,中国小说则越来越依附于政治化意识形态而丧失了自己的精神主体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可在不同社会所面临的具体历史情境中去考察,也与中西文化所秉持的终极价值观密切相关。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出于民族集体自救的需要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而忽略了个人价值和人的自由,导致了小说批判功能的弱化和对现实政治需要的服从。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独特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模精神源自丰厚的历史文化传承,批判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萌发于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内化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劳模精神具有鲜明的历史意蕴与时代内涵.通过弘扬劳模精神,既能在劳动这一人的本质实践向度内建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又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  相似文献   

11.
闫寒英 《求索》2011,(7):213-215
中国本土职场小说是一种新兴的类型小说,强烈的实用性与性别意识形态性是其突出特征。中国本土职场小说中的传统父权制意识形态在男性职场小说中被较多体现与认同;而传统父权制意识形态的现代变体,后女权主义也在男性职场小说中获得体现与批判——体现了男性中心主义式的性别分裂观。概而言之,男性职场小说中描写的男性职场刻板模式是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2.
《祝福》中祥林嫂对魂灵有无的发问,在鲁迅的观念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问题,小说中"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的嵌套结构,都是为了隐微地传达人类无法跨越的终极身体困境所带来的现实困扰。鲁迅以实证主义精神在晚年的疾病体验之后,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刻细腻的体悟,但仍然维持了"说不清"的开放性答案。从身体困境角度对《祝福》重新梳理分析,有助于加深对鲁迅生命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根本而重要的意义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通过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来建构的。而这一建构的具体过程,则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打破青年黑格尔派的精神幻象,瓦解资本主义存在的意识形态理由,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完整观念";又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打破古典经济学家的实证主义幻象,瓦解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学理由,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基础"来实现的。正是在对"意识形态之谜"和"资本之谜"双重破解的基础上,马克思揭开了"历史之谜",从而建立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最终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观念"到"现实"的展开。  相似文献   

14.
"精神生产"和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哲学谱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在马克思对唯物史观意识域的考察中,意蕴着"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理论间深刻的辩证逻辑。意识形态作为从"精神生产"中分野出的衍生体,它即作为一种反映阶级诉求的现实规制力,操纵着"精神生产"的现实嬗变,使"精神生产"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属性,同时,它也作为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理想诉求的重要环节,难以摆脱复归于"精神生产"的逻辑宿命。对马克思"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理论内在逻辑的深入挖掘,对于在深层学理上完整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丁燕  巩克菊 《求索》2012,(7):176-178
在纷繁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学术争鸣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独辟蹊径,在把意识形态的实质界定为阶级意识的基础上,明确了"意识形态"概念从其历史形态上看具有革命意识、统治意识和虚假意识三种基本表现形式,并指出意识形态作为一定时代的特殊精神现象,不是凝固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转换,令人体会到了意识形态概念变化发展性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张海鹏 《前沿》2008,(12):175-177
鲁迅小说创作明显受到了中外古典游记小说的影响,在其《呐喊》和《彷徨》中的诸多篇目中都采用了游记叙事结构。鲁迅的游记小说大致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故乡之旅,第二类是城镇之旅,第三类是街道之旅。这不同的旅程都具有高度的象征性,从中都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及其国民根性的缩影。同时,鲁迅的游记小说还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相互渗透、影响,既揭示了“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的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又表现了对现代中国人(包括自己)的灵魂的拷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物质与精神生产的分工及其导致的阶级分化使得意识形态阶层的产生成为必然。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家和"伙计",意识形态阶层承担着意识形态生产与教化的主要职能,建构为统治合法性辩护的意识形态并实现其社会认同。唯心史观和"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羁绊"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着这一阶层终将回归为一般精神生产者。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阶层的认识,可以为准确理解其意识形态理论,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晓丽 《前沿》2011,(4):169-173
本文通过对现代小说评点较有代表性的贾平凹"知情者""自发者"评点系列,以及吴中杰对鲁迅小说评点概观的展现,总结中国小说评点叙事现代转化的趋势所在: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者心细如发的评点渐渐让位于宏观阐释;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感性之言渐渐让位于纯粹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生机勃勃的情感点评逐渐让位于现代评点的理性剖析;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者的导读者、教授者身份在现代转变为导读者与研究者。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日趋多样化的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相互竞争与激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明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建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我们明确当代中国话语权与意识形态的必然联系,努力提升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主动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信仰融入社会生活并使之产生足够影响,寻求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动发声,强调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殊性,确保发出准确而响亮的"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的软实力,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  相似文献   

20.
刘复生 《新东方》2013,(1):72-76
"三一八惨案"构成了《铸剑》写作深刻的背景,看似远离现实的游戏笔墨和当时的历史现实构成了直接的对话关系,它是鲁迅写作《铸剑》的内在促动力,也影响了小说的表意方式。在《铸剑》中,鲁迅寻找到了宣泄现实苦闷的通道,小说写作本身就是一次想象性的完美的复仇。《铸剑》比较典型地体现了鲁迅"复仇"的哲学,也体现了鲁迅作品一贯的主题,比如对看客的批判,关于知己的想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