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治安形势新挑战、依法治国新要求,传统的警务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公安部部署推进的深化公安工作改革,正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实现警务现代化转型的"牛鼻子"工程,是湘潭公安机关需要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欧美国家警方为应对社会治理形势任务的新变化,相继组织推动了新一轮警务改革。这次警务改革充分汲取治理理论成果,以公众满意为价值取向,注重信息技术建设应用,主动变革警务体制机制,有效激发队伍内在活力,实施警务流程再造,着力提升警务整体效能。深入分析这次西方警务改革的背景、动因及内涵,对推动我国警务转型发展、构建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警务改革是世界警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警务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和满足新要求的现实需要和必由之路。我国公安机关警务改革需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破除各种桎梏性障碍,处理好传统警务与现代警务的关系,把握好警务改革的信息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民本化方向。  相似文献   

4.
"整体治理"是在对传统科层官僚制、新公共管理改革模式进行反思和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全新治理模式,是现代警务机制改革的必然逻辑和理想选择.其改革途径包括:发展整体服务型警务,深化公安大部制改革,建立"内联外协"式整体作战警务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建设及加强组织间协调,完善信息主导警务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深化警务改革是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警务体制机制转型升级的需要。深化警务改革要始终围绕推进公安机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坚持警务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正确方向,通过建立健全与大数据应用相匹配的警务机制,切实推进各项有效举措,全面提升警务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保障改革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6.
我国未来警务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个国家的社会治安是与该国现阶段社会结构的平稳和稳定程度相适应的。警务模式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治安状况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西方从1892年建立新警察体系以来,经历了四次警务改革,相继以制服化、专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的警务理念,改变着警察行为。与这四次警务改革相对应,西方警务模式先后出现了"政治警务模式","合法警务模式","专业警务模式","反应式警务模式","服务与权变的警务模式"五个演变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未来的警务模式也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集合性警务模式体系。  相似文献   

7.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实施创新驱动警务发展战略,是中国警务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满足新要求的现实需要和必由之路。在信息化、动态化的社会条件下,在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警务发展战略,有助于公安机关深入推进警务改革,实现新时期警务工作的转型升级,为公安工作不断聚集理性发展的"正能量",具有现实的引领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8.
摘要当前,公安机关综合警务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入发展的关键阶段。回顾公安警务改革发展的实践历程,盘点与审视当前综合警务改革的规律、内在机理与不适应问题,推进综合警务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注重针对思想问题转变教育模式,针对机构改革难题大胆创新,针对社区警务问题强化警务渗透,针对警令通畅问题优化警务管理。  相似文献   

9.
随着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在我国不断猖獗,"反恐"已然成为了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过去的传统警务工作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反恐形势。因此,只有在分析我国传统警务模式与当前警务模式新要求的基础之上,结合美国反恐警务模式改革经验,才能提出我国未来的警务模式:即在结构上向多部门联合发展,在战略上向多警务模式融合发展,在机制上向全面信息共享发展,努力适应"反恐"任务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0.
李瑾 《警察技术》2017,(1):22-25
正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公安行政管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革推进公安行政服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政务服务"也已成为破解公安改革难题、补齐短板的关键之举。2016年以来,江苏省公安厅主动顺应新形势和群众新期盼,依托微信公众号,建成了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全覆盖、一体化的江苏公安"微警务"集群,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在众多领域的应用,也为现代警务保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警务保障工作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发挥新技术的优势,用长效机制来保证警务保障大数据智能化建设落地和发展,提升警务保障效能,为警务保障工作提档升级,实现警务保障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条件下警务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条件下的警务工作体制机制与警务政治、警务历史和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在提高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和打击犯罪能力、推动警务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犯罪内容、犯罪形式、公众需求等方面的新变化、新挑战.对此,公安机关要主动适应信息化形势,通过内部警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外源性推动形成的合力,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特色现代警务机制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实践社区单元警务创新模式,既有世界警务革命浪潮的外来创新推动,又有我国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内生改革吁求。推行社区单元警务,就是把社区作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主要依托和载体,实行大警务小单元运作、精细化管理、平台式推进,以此激活全局,营造全警动员、全民参与创建平安和谐示范区的生动局面。这一新型警务模式将有利于破除公安工作运行机制中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管理等瓶颈制约,着力体现以主动警务、信息警务、效能警务、和谐警务为主导的现代警务机制创新特色。构建社区单元警务机制,要调整基层警力布署,规范民警勤务制度,创新协作联动机制,改进领导指挥方式,充分体现社区单元警务特色。  相似文献   

14.
罗平  李蔚为 《公安研究》2001,(8):83-84,87
该文从信息工程学和统计学的角度论述了现代公安统计与电子警务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亲缘关系,公安统计工作要适应未来电子警务的发展要求,必须实现计算机的高性能和通讯传输的高速率、统计资源的共享性和动态性、统计指标的统一性和多态性、统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公安机关在改革统计模式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由数字加减分析模式到信息技术过滤分析数据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治安问题。这是计划经济时代传统警务机制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在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积极改革传统机制;许多基层公安机关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求实创新警务机制。如湖北省襄阳市公安局通过构建移动警务平台巡防机制,开展了包括工作机制的创新、警力资源的优化整合、快速响应能力的提升、基层基础工作的落实等多方位的警务改革,其创新性实践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新阶段,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结合,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相联系.境内因素与境外因素的相互交织,给传统的警务理念和警务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只有以信息化领导警务改革,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创新公安工作新思路,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浅析智慧警务视角下社区警务建设新路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借鉴"互联网+"、新"智慧+"的发展模式和服务方式,智慧警务已成为推动各项公安工作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和时代潮流。社区警务作为推进我国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其传统的业务模式和工作方法已显活力不足。新形势下将智慧警务发展理念注入社区警务建设中,必将为社区警务的防控与维稳作用注入新的动能,为社区警务建设的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8.
公安改革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进入新阶段,"智慧警务"迅速兴起并快速成长。在"智慧警务"视野下,智慧社区警务建设具有能够促进人口管理实效化、推动宣传教育高效化、提高安全防范主动化以及创新服务群众自助化的优势,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强调"智慧导向"以加强海量数据的智慧处理,同时搭建智能平台以打破信息壁垒,还要加强合作以完善协同治理,更要强调对社区民警的教育培训以及公民信息安全的保护等。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公安工作处在一个全新的阶段,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许多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我们要主动顺应新变化,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以思想的大解放、理念的大更新推动警务模式的大变革、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也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为处于公安工作最基层、最基础的社区警务工作,实现信息化是社区警务工作改革的方向和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广东公安建设应用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的实践,对信息化条件下社区警务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创新面临的新问题,就充分运用PGIS和移动警务等信息技术,以实现统一平台、数据整合、精确管理、警务前移、质量可控等为目标,推进社区警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要点作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