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住在上海     
移居上海 “去上海投资,到上海发展,在上海安家”,成了风靡台湾的一种时尚。台湾人喜欢上海,是一种浸染在回忆,以及对张爱玲和白先勇的小说的喜爱。台湾人对上海有着天然的亲近,一见如故,于是,索性就住了下来。从前,来上海常住的台湾人,大多是先住宾馆,然后租房,最  相似文献   

2.
台湾人创业大上海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雨文  杨胜云  张敏 《台声》2002,(8):16-18
从6月22日到7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台声》杂志、《今日中国》、“海峡之声”、“金陵之声”5家媒体,以“台湾人创业大上海”为主题,联袂到上海采访多家台资企业,透视台商投资上海热的现象。到上海来是为了求发展2000年,讲述一个台湾人在上海10年商海坎坷经历的书———《我的上海经验》,在岛内十分畅销。时隔两年,该书作者陈彬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开始我在上海做生意失败了,可每次到上海去,我都是很愉快。但是回到台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天灾、地震,就是贪污、八卦新闻之类,台湾的气氛我感觉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3.
亚贝 《两岸关系》2001,(8):10-12
“这必须感谢阿扁”据台湾报纸报道,台湾书店里“移民”上海的书畅销,高雄还出现培训讲上海话的学习班。在此之前,台湾有一项民调称,台湾有26%的居民打算移居,首选地点是历来保持领先的美国、加拿大,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中国大陆也被首次选为顺位第三的目的地,占打算移居的8.7%。而在台湾人最想移居的10大城市中,上海首度名列第4名。一些台湾居民在回答他们为什么作出这种选择时表示,上海的物价比台北便宜,生活条件也不错,他们愿意在上海购房。据在上海投资经营的一家台湾房地产中间商称,自去年“5·20”台湾新领导人上台以来,台湾人前往上海置产的比例大幅上升,就人数来说,几  相似文献   

4.
对于在上海阿波罗大厦工作的刘先生来说,新天地的星巴克咖啡屋是他与朋友约会最喜欢去的地方。“傍晚时去新天地最惬意,那里不仅可以喝咖啡,还可以逛精品屋,去健身房,喝酒聊天。新天地可以说是上海人的休闲中心。” 记者在新天地一带采访时发现,这里的休闲娱乐场所居然很多是台湾人开的。比如“仙踪林”红茶坊、“上海本色”精品屋、“百草传奇”餐饮、“圣大保罗”健身房、“星巴克”咖啡屋等。 近年来,以仙踪林、汤臣高尔夫、自然美等为代表的台湾休闲娱乐业在大陆的大中城市逐渐流行开来。台湾人开的休闲娱乐中心已成为上海年轻人休闲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6,(7)
正摘编自3月16日台湾《旺报》"台湾人是不是中国人?"一个原本不应该存在的问题,却让台湾陷入20多年的认同困境,影响到台湾的社会团结与竞争力。台湾人在台湾,如同上海人在大陆,都只是个地域性的身份名称而已。如果台湾"独立"成为一个"国家",台湾人当然就不再属于中国人,而只能算是华人,但是  相似文献   

6.
张敏 《台声》2004,(Z1)
从1993到2002年的10年间,在全国各地,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NB自然美”那亲切而又醒目的红底白字招牌;而自2002年到如今,全国的“自然美”招牌,又改变为以碧绿欲滴的树叶绿为底色的“自然美SPA生活馆”,从而与大陆民众生活更加贴近。据统计,“NB自然美”总裁蔡燕萍在海峡两岸竟开有连锁店近2000家,年营业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其中,仅上海、北京两地,便各有200多家的连锁店。“自然美”上海总部副总经理李悦心女士,原为台湾台中广播公司副总经理,两年前加盟“自然美”;同是媒体中人,故而她对我们这些“老记”格外关照,不但全程陪同,而且把…  相似文献   

7.
董晓宾 《台声》2004,(10):52-53
“台湾人在上海的清明上河图”——一本记录了20位台商在上海创业故事的《大上海台商传奇》在内地和岛内均引起轰动,该书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的葛凤章先生。为了从内地视角对“后寻根时代”进行解读,本报专访了这位“台商生态”的资深观察者。 移灵背后的经济因素 “连祖先祠堂都全部搬到上海”,葛凤章曾报道过此事。  相似文献   

8.
去年岁末,台湾“看房团”来上海看房,对上海的楼盘颇为感兴趣,跃跃欲试纷纷想购买。是什么原因使上海房这样吸引台湾人呢?  相似文献   

9.
顾泳潮 《台声》2001,(8):30-3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家看好上海,据一项不完全统计,至今常住上海的台胞已达数万人,其中台商占了相当大的比例。1984年上海成立第一家台资企业,1994年发展到2100家,目前,在沪台资企业已达3800多家。许多台商为了能在大陆安心发展事业,把在台湾的亲属迁来沪上长期居住,仅虹桥地区的古北小区就居住着700多户台商家庭,逐渐形成了一个台湾人的小社区。房产“黑马” 已届不惑之年的静安律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先生,出生在台湾彰化县农家,毕业于辅仁大学社会系和新竹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从事房地产业已10余载。蔡先生于90…  相似文献   

10.
张敏 《台声》2004,(1):30-32
从1993到2002年的10年间.在全国各地.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NB自然美”那亲切而又醒目的红底白字招牌;而自2002年到如今,全国的“自然美”招牌,又改变为以碧绿欲滴的树叶绿为底色的“自然美SPA生活馆”,从而与大陆民众生活更加贴近。据统计,“NB自然美”总裁蔡燕萍在海峡两岸竟开有连锁店近2000家,年营业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其中,仅上海、北京两地.便各有200多家的连锁店。“自然美”上海总部副总经理李悦心女士.原为台湾台中广播公司副总经理,两年前加盟“自然美”:同是媒体中人,故而她对我们这些“老记”格外关照,不但全程陪同,而且把蔡燕萍与“自然美”介绍得既详尽又精妙。  相似文献   

11.
当中国“吃”的文化跟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碰撞,会激发出怎样的火花?坊间的各国料理、大宴小酌到地方特色,早就把上海的餐饮市场炒得异常热闹。随着大批的台商前往经商,“台湾菜”在上海,也就自然而然汇聚成一个系统。台湾人经营的餐厅,怎样在五花八门的餐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请看我们的第一手观察。  相似文献   

12.
李家泉 《台声》2001,(5):13-14
自李登辉以来,台湾社会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就是凡主张“台独”或倾向“台独”的人,都说他们是“爱台湾”的。最近一年来愈演愈烈。   李登辉是自称“爱台湾”的人,主张“台湾优先”、“台湾第一”、“台湾生命共同体”,并且自比摩西,希望率领台湾人“穿越红海”,去自建“台湾人的国家”。   吕秀莲是自称“爱台湾”的人,张口闭口“台湾人民的利益”、“台湾人民的意愿”、“台湾人民的幸福”,说什么“台湾是属于台湾人民的”,“台湾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金美龄是自称“爱台湾”的人,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最近台…  相似文献   

13.
突然间,台湾就像泄了气的球,经济持续萧条,股市“跌跌不休”,每天有540家工厂无奈地关闭了它的大门,台湾老百姓的消费激情已经熄灭。“趋近幸福”的本能,使台湾老百姓作出选择:哪里日子好过,就去哪里……于是,在台北桃园机场,人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航空公司听到的最多声音便是:给我个座位,我要去上海。一个叫夏怡的上海女子,因在台湾电视上教台湾人学上海话而迅速窜红,成为台湾演艺圈里的明星。人们在学习她那甜美的上海话时,也渐渐地认识了上海,了解了上海。还有的因喜欢她而喜欢上了上海。上海台商陈彬的《我的上海经验》一书,畅销  相似文献   

14.
几百年前,大陆人“从唐山过台 湾”,落地生根,建设台湾;50年前起,海峡两岸隔绝达数十年,老死不相往来;约15年前,台湾当局开放岛内民众到祖国大陆探亲;而今天,台湾人纷纷到祖国大陆当“台干”、做“台劳”,经商,工作,生活,寻梦。一个新的社会群体 随着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发展,台资企业越来越多,从台湾岛内到大陆台资企业工作的台籍干部与工程技术人员也不断增加,于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台干”。目前在大陆的“台干”是越来越多的趋势。 过去,尽管大陆“台干”的工资待遇较岛内高得多,但毕竟是远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末,10万上海人陆续移居台湾;在海峡两岸40年的完全隔绝中他们梦萦上海、思绪万千。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祖国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政策的出台和台湾当局封锁政策的有限度松动,移居台北的上海人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们跨越海峡,回到梦中的故乡。从追忆父辈养育之恩、寻觅当年的旧梦,到悲欢离合、骨肉相聚,这份怎么也改变不了的“上海情”,这股亲如兄弟、情同手足的情缘,成为上海与台湾两地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不断推向纵深的动力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00年,一本讲述作者在上海10年商海坎坷经历的《我的上海经验》在台湾岛内十分畅销。时隔两年,这本书的作者自称为商人而不是文人的陈彬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开始我在上海做生意失败了,但我每次到上海去,都很愉快。而回台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天灾(如地震),就是贪污、八卦新闻之类,台湾的气氛我感宽不怎么样。今天的上海已经是全中国最发达、最领先的地区之一,我会到上海去投资10年,为什么?因为在台湾我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我是不得不到上海去投资。现在我真的是喜欢上海,我今天到上海就是去找机会求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何标 《台声》2000,(12)
林海音是情系台海两岸的台湾作家,她的这个“情”是来自她心灵的、明确而理智的两岸观。她曾经说过,自己“比北平人还北平”;也说过,自己是个“番薯仔”。我们的父辈--老北京台湾人,往往自称是“番薯人”,因为台湾岛形似番薯,台湾人在历史上经历过任人宰割的心酸,所以都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有一颗中国心。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中国是台湾的祖国”,这在老一辈“番薯人”心目中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当 1895年 4月 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割台的《马关条约》时,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和台籍官员痛心疾首地上书光绪,斩钉…  相似文献   

18.
“台湾人认同”作为台湾民众的集体身份认同,其内涵包括了地域认同、利益认同、“国家认同”等多个面向.“台湾人认同”是台湾民众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经由合法性建构、拒斥性建构以及计划性建构而最终形成的.当前,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台湾民众实际社会行为互动模式的调整,其特征呈现出民主化、理性化以及“台独化”的发展趋势.对待“台湾人认同”,大陆应在正确理解其内涵的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努力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最终培育出两岸统合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的台湾政坛,“省籍问题”象幽灵一样无时不在影响政局的发展,在一系列重大的政治问题中都可以看到它的阴影。所谓的“省籍问题”,指的是“本省人”(狭义上的台湾人,台湾社会称之为“蕃薯”)和“外省人”(指1945年台湾光复后到台湾的大陆移民,台湾社会称之为“芋仔”)之间,由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而形成的不同族类所引发的问题。40多年来,台湾的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间经过不断接触、通婚,在社会生活层面,省籍问题已经渐渐地消失。然而,在政治生活层面,省籍问题却畸型地保留下来,近来还被不断地炒热,并日益复杂化。本文拟  相似文献   

20.
(一) 今年4月2日,宋楚瑜在给台湾省“议会”作《施政报告》时,称这次台湾“总统”直选结果,充分体现了台湾人“政治上追求民主自由,经济上追求开放发展,不分族群,和衷共济,一起为台湾这块土地打拼的精神”。他把这种精神谓之“新台湾入主义”。 笔者发现,早在此前几天,李登辉在台中“谢票”时,就已经把“新台湾入主义”的概念提了出来,宋楚瑜只是跟进,及时做出解释和宣传罢了,但他说的不全。于是4月14日李登辉在苗栗讲话时,又给“新台湾人主义”的内涵,补充了文化上要营造“文化新故乡、文化新中原”的内容。 再溯其源,笔者还发现,这个“新主义”与李登辉过去所提倡的“台湾命运共同体”、“台湾利益优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