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崇尚自然、信奉天地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的宇宙观。在此基础上 ,中华民族在认识上体现出重视自然界的整体性 ,较多地表现为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以及形成了以阴阳太极图表达的自然构造对称性的思想 ,这是中国在科学文化上的一大贡献。 2 0世纪初 ,西方科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大大提高。中、西方对宇宙基本问题的看法也逐步趋于一致。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宇宙观 ,发掘她的科学精神和文化底蕴 ,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现实土壤,客观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理清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互汇融合的内在发展过程,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迁衍,是我们批判继承的认识基础。传统文化研究已深入到对方法论问题提出变革这样一个层次,因此反思研究方法论在传统文化中的理论价值,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变革途径,是促进传统文化认识不断深化的基本前提,故尔笔者从方法论的视角提出思考,以供文化学界讨论。一、在认识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学术热潮中,取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或称儒学)为主体包容多元的文化。古今中外,文化为政治服务,中国的儒家文化尤其如此。儒家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统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当然包括怎样正确地看待儒家文化在传统政治中的作用及其对现代政治的影响。一、儒家文化也是政治文化“文化”的涵盖极其广泛。然而从某种意义来说,儒家文化也就是政治文化。首先,儒家文化形成于政治、服务于政治。儒家文化的形成,最初是孔子对宗法社会伦理的概括。所谓宗法,就是血系统治之法。孔子着眼于三代的宗法统治经验教训,即族、…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系统总结和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其中在总结思想文化方面的优势时,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一优势?这一优势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更好发挥这一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家先贤以"德"论修身、齐家、治国之道,认为"德"是实现个人发展、家庭幸福、企业兴旺、国家富强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德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指引铁路企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是维系干部职工的精神纽带,是开展具有时代特色、行业特点文化建设的哲学概括、文学提炼和科学运用。  相似文献   

6.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邓小平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实践的角度和理论的高度 ,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容、理论体系作出了权威性的新概括 ;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取得了新的成果 ;正确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功经验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近代科孥为什么未能在中国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内在地制约着科学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哲学的人伦化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于以农业自然经济为  相似文献   

8.
乡土中国是对中国农业文明社会性质的形象概括。它与官僚中国形成中国二元文化格局。费孝通先生提出乡土中国有其深刻的内涵。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是乡土中国最主要的特征。传统伦理价值统摄的乡土中国其主要的道德调节原则是横暴力原则、同意权力原则、长老权力原则、时势权力原则。以传统伦理价值为精神内核的乡土中国,是认识传统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关于科学与伪科学问题的科学、哲学、文化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科学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有关科学文化的争论,内容涉及怎样划分科学与伪科学、反伪科学是否会妨碍科技创新、反伪科学是否会妨碍传统文化的继承、反伪科学与法制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这些争论以及争论的氛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让公众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将争论引向理性探讨,民主与科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一次深入座谈。本刊整理摘编座谈会上一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希望这些争论、讨论能够在知识界引起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科学文化问题的更多思考,同时我们也希望营造一个各家争鸣、和谐交流的氛围,以期达到更好的讨论效果。  相似文献   

10.
精华与糟粕的颠倒司马孺中国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科学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个重要条件。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或曰怎样对待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这既是。个认识...  相似文献   

11.
李原 《新东方》2014,(2):54-57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人文精神在近现代受到西方文明的碰撞显现其优势与不足。只有从人文科学的立场出发,借鉴现代性阐释学背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对我们的传统进行解读和建构,才能科学地认识和完善东方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才能真正发挥传统智慧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正>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武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代代相连的血脉和灵魂。就如何认识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即"为什么两者能融合发展"和"两者如何融合发展"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潘海湘  陈永辉 《湖湘论坛》2007,20(2):59-60,68
武术套路孕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形成、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整体思维观、"意蕴"美等共性文化.由于受地域环境影响,其内容又十分丰富,风格各异.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始终是其发展的基础.世界体育要汲取中国精神文化,弥补西方科学体育不足.武术套路具有东方文化特质,武术国际化,能促进世界体育和谐发展,能使西方人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马可 《传承》2014,(2):48-4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一直是相互变异、选择、融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土壤。但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存在着正效应和负效应。分析、认识这些负效应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良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 1.今年是“五四”运动70周年。“五四”精神是什么?从狭义文化的角度看,就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从政治的视角看,就是毛泽东所概括的两条,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从历史使命的视角看,就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当今我们反观70年历程,就不得不承认,除了“反帝国主义”这项任务之外,其他任务有待继续完成。“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这无疑抓住了实现广义的文化现代化即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现代化的关键。然而,尽管我国70  相似文献   

16.
论实事求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提炼和概括,它既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又内在地融铸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与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也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也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推进而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八荣八耻”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对于人们道德规范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流变及其涵盖内容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特征往往以“儒、佛、道三教合一”来加以概括,而忽视了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一一伊斯兰教在唐初传入中华大地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其实,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份量和影响,同样是我们在继承和整理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时所必须予以重视的.  相似文献   

19.
邵鹏 《学习与实践》2006,(7):123-126
毛泽东是在其深厚的“旧学”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民族文化形式,以便它能够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具有强烈批判性的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改变了其原有的“趋古主义”路向,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景文化”精神,广泛传播了科学理性的精神,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的中国是所谓"主义"的时代,各种思潮和学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纵观五四时期的湖南社会,批判奴隶根性;倡导教育,开启民智;批判传统礼教,提倡妇女解放等思潮成了湖湘社会之主流。五四时期的湖南社会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处在一个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状态,由于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的迥异,1915年前后,当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在北京、上海等地渐次开展之时,湖南仍风平浪静。延至五四,传统的保守势力在湖湘社会仍根深蒂固,居于压倒性优势,所谓"旧者仍盛,新者初显"正是这个时期湖南区域新旧文化所呈现的最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