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和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观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形而上"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形而下"的实践问题."发展"是一个具有多元意义的术语,"发展"之科学性在于它应当是实质性发展与程序性发展的统一.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立体发展的现代化范式,实践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重点在于制度设计和制度实践.而制度建设又必须体现科学理性、人文关怀、创新思维和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2.
周茜蓉 《政法学刊》2005,22(3):124-127
哲学通常被当作世界观来把握.但这种把握并不根本.它没有追问世界观之成为世界观的源始根据,即世界观通过什么而成其为世界观的问题蔽而不明,这使得哲学之思与科学之思等同,并使哲学陷入二元论.哲学史表明,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都不是世界观,而是世界观的前提条件,决定这个前提条件的是世界历史起源的奠基行为,哲学在此奠基行为中展开,并获得其本质的规定性,人生和历史在奠基行为中得以定向和敞开.因而,真正的哲学在本质上是对人类历史奠基行为的细心看护.  相似文献   

3.
一个全新的社会,需要一门新的法律科学.法律知识化巳成为知识社会背景下中国法学转型的时代要求.尽管法律知识化的主张是多元的,但从其整体看,它承袭了后现代法学的衣钵,坚持以下核心观点:即将法律知识化概括为法律哲学化、法律科学化和法律平民化三个实体逻辑贯通的维度.其中,哲学化的使命是将法学从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还原为一个价值问题;科学化增强了法学理想图景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平民化则打破了法学的神秘性,扩大了公民的法律参与.经由此三个维度,法律知识化之科学含义方能得以丰满和立体化凸现.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经过100多年的反复和努力,中国法哲学研究初见成效,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筑了独立的法学范畴体系和话语结构,使法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二是形成了独特的法律思维方式,使法律同其他社会现象区别开来,并形成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力量以指导社会按照法治的要素重塑利益结构。但是,囿于复杂的社会因素,中国法理学尤其是宪法法理学,对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和运行机制缺乏整体性的、形而上性的反思,公法基础理论欠缺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已经十分明显。公法哲学就是关于权力和人权的哲学。步入新世纪,中国公法领域迫切需要形而上的沉思,中国法学最有价值的范式研究和体系建构也将在公法领域里发生。  相似文献   

5.
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同时使人面临"为物所役"的精神负累。由此,对生命价值的探索是迄今为止人类关注的永恒主题。庄子哲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本文意在通过对庄子人生哲学的探究,扭转把庄子哲学归为悲观主义的不合理评价,同时希望能够从中寻求到一个可以用于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美学长期在"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压制之下,丧失了自身的特质.美学研究应当回到生存世界本身,研究人类生活的感性形式.这正是传统哲学无能为力的领域.所以,美学是从传统哲学止步之处发轫的.纵观美学史,从柏拉图将美学定义为最高形态的学问,到现代美学学科的形成,美学的要义与精髓正表现为其研究的是哲学中的最大难题.美学探索生活世界的根基,是一门超越传统学科的"元学".因而,美学的发展也引发了哲学思维的剧变,哲学的"基本原理"由美学构成,美学真正成为了哲学的最高形态.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诠释:法哲学研究的两种理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晖 《法律科学》2003,(1):3-14
法哲学研究经历了神学取向、科学取向和诠释学取向这样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历时性的纵向发展过程 ,但也不排除共时性的存在。在当今 ,神学取向的法哲学研究已衰微 ,而科学取向和诠释学取向已成为法哲学研究的两种理路。虽然哲学诠释学是在反对“科学方法”的名义下产生的 ,但它与科学方向之间并没有一刀两断 ,相反 ,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却越来越多 ,它们构成了人类思维和认知之两翼。  相似文献   

8.
当今法理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 3个 :法律是什么 ?法律应该是什么 ?如何认识法律 ?前 2个问题是法律的本体论问题 ,后 1个问题则是法律的认识论问题。法理学也经历了一个与哲学类似的从本体论到认识论 ,再到语言哲学的转变过程 ,其中主线条就是对上述 3个问题的回答。这种知识谱系的讨论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法理学的研究 ,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行政法哲学的基本问题 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法的本质的抽象,是"围绕法这种复杂社会现象的诸种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有无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什么". 法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通俗地转换成"法是什么",其实质是关于法的本体论的探讨. 法哲学的基本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部门法哲学中.部门法哲学是法哲学与部门法学的交叉领域,对部门法哲学的研究,既不能脱离法哲学,也不能脱离部门法学.可以这么说,部门法成熟的标志是对部门法哲学基本问题的提炼和回答.  相似文献   

10.
李超群 《河北法学》2015,33(3):171-180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该理论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对现实历史的考察,马克思却将现实历史称为“人类的史前时期”,此独特的“史前史”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两大进路,其一针对法律本体论问题,在于揭示法律之客观基础与社会根源;其二针对法律价值论问题,以自由为尺度揭露法律的现实局限.这两大进路在张力中交汇,并共同彰显了自由这一根本主题.这要求法哲学应自觉地在历史语境中理解自己的伟大使命,洞察并建构相应的“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主义教育哲学是西方近现代教育哲学的道统.对自然主义教育哲学的价值重估从根本上关涉对近现代教育的理解.近现代自然主义教育哲学运动的开端是源于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教育科学方法的创立,它不仅指时间的开始,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指新的意义的生成.近现代自然主义教育哲学的悖论实质上就是启蒙运动的悖论,这种不可化解的矛盾导致了现代教育科学的兴起.现代教育正是用科学的认知逻辑来理解人类社会乃至重设世界整体的意义,才导致了教育精神领域的规范危机.  相似文献   

12.
宪政:和谐的生活哲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宪政属于宪法哲学范畴。宪法哲学属于哲学 ,属于法哲学、生活哲学、未来之学 ,属于科学。在宪法哲学的上述不同层面 ,宪政分别聚焦于对“宪法·人民·政府”、“权力·法律·权利”、“宪法·生活·政治”、“传统·现实·理想”、“正义·科学·效益”等相互关系之本源和应然的追问。对此 ,我们的回答是 :宪法是作为国家权力所有者的人民与作为国家权利行使者的政府之间的“契约” ;法治的精义在于通过对公权力廉洁性和完整性的“保障”而实现对人权的保障 ;宪政既以民主为基础又对民主的某些性格保持着警惕 ;宪政的理想可以激发完善现状的热情 ,历史的评判则可防杜社会的倒退 ;宪政同时结晶着科学、正义、效益三种精神。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ought of the medieval Maghrebin thinker Ibn Khaldun through the prism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law and politics. I will first try to illustrate how, even if Ibn Khaldun wrote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 he anticipated many core concept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Western soci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argument is thus made that his thought can, and indeed must, be rescued from the wide neglect that, outside the specialized field of Khaldunian studies, it has so far suffered in our treatment and teaching of the history of politico‐legal sociological thought. I will then claim that the scheme he devised to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ivilizations can also, with due care, be used to frame and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in which the West and the Islamic world are presently engaged in a difficult dialogue. The discussion is in this sense offered in the hope of making a contribution to the current politico‐legal philosophical and sociological debate on multiculturalism, and on the limits of its scope.  相似文献   

14.
Modern criminology--if one wants to consider it a separate scientific discipline at all--is usually perceived as being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methods of natural sciences supplemented by components from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which, at least in some of its conceptions, tends to define itself as a natural science, too. If we take 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science, we will see development of criminology in this direction was not necessarily inevitable. The scientific work of the Austrian Hans Gross (1847-1915),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scientific criminology, serves as an example of the way how natural sciences and their exact methods became established in the methodological apparatus of modern criminology, although in praxi his claim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xact methods was all too often replaced by irrational and intuitive ways of working. Still, Hans Gross' fundamental decision for the exact methods derived from the natural sciences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a criminology that can be understood as a part of natural sciences, largely superseding the methods of cultural sciences and anthropological philosophy. This approach made the (criminal) human being an object of measurement and can result in the concept of man as a mere phenomenon of quantity. This is, on the one hand, ethically questionable; on the other hand, it made modern criminology more efficient and successful.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的再审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科技发展对人性、人文精神的戕杀使人们认识到科学 (教育 )与人文(教育 )的融合理应成为人类前行的应然选择。本文通过对科学 (教育 )与人文 (教育 )关系的历史演变的梳理、对教育终极目标实现和教育功能发挥的反思 ,结合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现实状况的分析 ,指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只能是建立在历史的、现实的基础上 ,而不能建立在逻辑推演和人的主观价值期待上。融合是目标 ,但不是现在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厘清法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规律,指出了应用现有法学方法论诉诸法律来解决环境问题之乏力,并认为科学发展观作为崭新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超越,它将引发一系列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一变革反映在法哲学领域,则主要是触发了法学方法论的创新和法律生态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7.
陶侃 《金陵法律评论》2004,(3):58-62,134
蔡元培关于世界本原的思想,既传承了中国道家的"道器说"和宋明以后的"物心说",更糅合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二元世界说"和叔本华的"意志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寻找世界统一本性的"通性"说."通性说"表达了蔡元培为达到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作的哲学思考和心路历程,成为影响和决定其一生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人权话语拓展的主要方式是软渗透和硬介入。软渗透表现为通过西方人权"区域理念--区域规则--国际规则--国内规则"的规范扩散,推动非西方国家接受由西方主导建构起来的国际人权规范体系,形成对西方人权话语的法律确信,最终实现"西方人权国际化"和"国际人权国内化"。硬介入表现为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式强行推动非西方国家接受西方人权话语并将之纳入国内法律秩序,加速了西方人权国际化。西方人权话语拓展引起"它变"和"自变"效果。一方面,面对软渗透和硬介入,非西方国家或者被动接受,或者借助条约批准、保留等国际法手段予以选择性认同或变通,甚至提出竞争性替代话语加以对冲。另一方面,西方人权话语也在内外因素下不断自我调适,逐步提升可接受性。中国对外拓展人权话语,应充分利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战略机遇期,借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途径,加速国际人权话语格局的变革;尽快形成以发展主义权利观为核心的人权话语体系,并通过对话来增进中国人权话语的价值共识;坚持发挥规范性力量的作用,学会利用国际法律机制,着力提升在国际人权体系内将中国理念和话语转化为国际规则以及保障国际规则被遵守的制度能力。  相似文献   

19.
John Finnis 《Ratio juris》1999,12(4):354-373
This essay argues that Plato's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ethics of discourse is superior to Habermas', and more generally that Habermas has no sufficient reason to propose or suppose the philosophical superiority of "modernity." The failure of Hume and Kant and much modern philosophy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and content of reasons for action underlies Habermas' attempted distinction between ethics and morality, and Rawls' concept of public reason. A proper study of discourse also yields a metaphysics of the person, and thus reinforces the eth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