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确定位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印度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灵活的高等教育宏观调控手段。中国与印度的高等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探究印度政府与大学关系模式的特征,汲取经验教训,对理顺我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日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给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生育水平下降以及人口寿命延长的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对养老金制度根据经济和人口数据进行养老金财政体系设计进行了多次改革。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卢友富 《东北亚论坛》2003,(1):50-53,69
二战后 ,日本以美国人夏普的“三项劝告”为基准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财政体制。新体制既吸收了英美公共财政“分权—分税”的成功之处 ,又依循日本传统治国理论 ,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特点。日本现行财政体制对日本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原因中有外在原因,即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也有内在原因,即大学理念发生了变化,对高等教育选择的自主化,高等教育体制面临危机等.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举措包括:办学体制的主体多元化,确立多层管理机构及其权限,财政体制投入多元化,人才培养体制实行三级人才规格,招生和就业体制方式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5.
伪满洲国成立初期,县成为日本侵略者统治的重点,鼓吹实行县的"自治"。对于县级地方财政,通过建立以日本人为主体的税务监督署,牢牢控制了地方征税机关。在进行国税与地方税分离的同时,进行税制整理,并建立预算决算制度,通过改变旧军阀的"包办"财政,实现对县级地方财政的掌控。1935年《地方税法》发布,初步理顺了地方财政。1936年省地方费设立,蚕食了县市的财源,使本来便脆弱不堪的县级地方财政受到沉重打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伪满洲国亦建立战时体制,为此迫切要求县市实现财政自立,1940年再次对县级财政进行改革。日本侵略者通过对县级地方财政的掌控,实现了对中国东北地方的侵略和掠夺。  相似文献   

6.
面向大众的埃及高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及是非洲最早发展高等教育的国家,早在殖民入侵以前就已存在的爱资哈尔大学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大学。1954年纳赛尔总统执政后,埃及开始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埃及高教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埃及是非洲高教发达国家,其高等教育包括综合性大学和各自独立的高等学院等,面向大众化是埃及高教的一大特色。开罗大学是埃及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在中东地区也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之初,俄罗斯在三个联邦主体的六所高校进行了实名制国家财政券实验改革,它是根据中学毕业生通过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的成绩而获得用于支付高等教育学费的一种"教育券"制度。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着眼于俄官方经济理念、俄高等教育面临的经济困境、具备私有产权特征的财政券制度等三个方面来解析此次实验改革,可以解读出俄政府改革高校招生体制的决心,同时也可看出俄高等教育改革正逐步趋于理性,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大学新产业培育制度与产学官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植新产业是一国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保持旺盛活力的关键,科技研究成果的实用化和风险经营型人才的培养则是形成这种活力的源泉和保证。高等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经营型人才的摇篮。日本直面大变革时代,强化科技研究适应能力,建立大学新产业培育制度,促进技术转让和学生起(企)业家的形成,以产学官合作为基轴,促进风险经营型企业发展和地区开发。它虽然起步不久,且面临不少问题,但其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9.
伪满洲国成立初期,出于治安上的需要,日本侵略者在地方基层实行保甲制度,通过组织反动保卫团、实行连坐制度等,疯狂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抗,其所需经费以强征所谓的保甲费为支撑。1937年后,由于伪满洲国的主要任务向"国家建设"转变,对于基层地方,发布街制和村制,仿照日本基层的町村制度实行所谓的"地方自治",并制定了统一的街村财政税收制度。但是街村制度并没有脱离保甲制度的藩篱,也没有真正为中国东北基层地方带来自治的福音,不过是对中国东北基层进行侵略和掠夺的变形而已。  相似文献   

10.
革新开放后的越南高等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古代 ,越南一直采用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教育制度 ,法属时期 ,越南被迫推行法国的教育制度 ,教育发展极其缓慢 ,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微乎其微 ,直到1945年八月革命成功建立民主共和国 ,越南形成新的教育体系 ,大学教育才得以列入其中 ,但此阶段未形成体系。之后 ,越南被划分为相互对立的南北两方 ,教育制度上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北方采用苏联的教育模式 ,南方采用西方的教育制度。直到1975年全国统一后 ,越南的教育体系才得到较大完善和发展。一、概述高等教育是越南现代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 ,分为大学教育和大学后教育两个层次。后者…  相似文献   

11.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柬埔寨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仍相当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到80年代才得以恢复。近10年来,在自身努力和国际社会的援助下,柬埔寨的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柬埔寨政府启动了若干规范性改革措施,以指导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走向更加规范的管理,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需要。然而,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使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提高管理水平、投入更多的经费仍然是柬埔寨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马来人的角度,探讨马来西亚族群教育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马来西亚政府的马来人教育政策,包括教育马来化、高等教育优先、财政支持等,分析马来人普及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发展对马来人职业和收入的影响。本文认为,马来人教育发展及随之而至的相对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各族群和睦相处和社会稳定发展,如果政府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能公平对待其他族群,族群之间的关系将更融合,社会发展也将更稳定。  相似文献   

13.
全球创业教育的勃兴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国际教育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甚至形成“创业型大学对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在20世纪末,国际教育界就预测:在世界范围内,21世纪有50%的大学中专毕业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新加坡20世纪90年代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其中3个方面的改革做了重点论述与分析:规模扩大后的质量提高、大学的自治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3个方面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走向强国必须面对的,新加坡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Globalisation has an increasingly profound impact on a broad range of human activities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globalisation raises a number of challenges and concerns, particularly in preparing students--our future leaders of commerce and politics--to adequately address the demands of an ever-increasing global interdepende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orldwide are responding to this challenge with an array of exchange programmes and curricular initiatives, and a recent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dicates that professors worldwide support these efforts. However, this support is considerably weaker among teachers than researchers.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policies and programmes that focus on developing more globally minded university teachers, in order to prepare our youth to adequately meet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sation.  相似文献   

16.
李伟  田谧 《东南亚纵横》2012,(12):71-74
菲律宾是世界上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其私立高等院校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占高等院校总数的70%以上。本文通过对菲律宾私立高等教育特色的介绍,并结合当前我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实情,从监管机制、专业特色、师资队伍、办学经费等几个方面为我国民办高校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政府提出了"2020年宏愿",要在2020年成为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提出要成为区域优质教育中心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马来西亚政府在许多方面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主要的是管理体制的改革:由政府控制转向监督和调控;公立大学企业化和高等教育私有化。本文对这3方面的改革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以期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广西民族大学"2+2"模式东南亚校友资源是学校发展的一支重要年轻力量,可以提供信息服务、育人服务,甚或财力支持,是学校最宝贵的社会资源。开发和充分利用好东南亚校友资源,对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凸显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性办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扩大东盟留学生教育规模 推进广西高校国际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留学生教育是推动高校向国际化迈进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一东盟合作背景下,扩大东盟国家留学生在广西的规模对推进广西高校的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留学生教育与学校国际化的关系,分析了东盟留学生在广西高校的现状并就如何在良好的发展契机下进一步加大东盟留学生规模,推动广西高校的国际化进程提出了措施和构想。  相似文献   

20.
Jeremy Breaden 《Japan Forum》2014,26(4):417-440
International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Japanese universities are becoming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raduate recruitment strategy in globalising Japanese firms. They are praised for possessing exactly the kinds of attributes seen as lacking in their Japanese counterparts – such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self-confidence and a competitive spirit. Their value is also emphasised in national policies addressing the human resource challenges of globalisatio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makers, too, are increasingly conscious of the need to connect efforts to attrac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Japan with strategies to maximise their utility in the Japanese workforce. To succeed in the job market, howeve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conform to the conventions of graduate job-hunting. Career support services offered by universities and third-party intermediaries tend to focus on bringing students into line with these conventions rather than developing alternatives thereto.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is interface betwee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surrounding international graduate job-seekers, analysing the positions of several different stakeholders – including the job-seekers themselves – in order to develop a more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sible outcomes of current moves towards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n Japan and the future of the graduate job-placement system itself. The article highlights a paradox whereby the ‘global’ attributes that underpin the expectations placed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riginally are overshadowed by a concern with testing local socio-cultural literacy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norms and practices of the graduate job hu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