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恽代英承接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不断的自我扬弃中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变并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旗手.他关注青年,教育青年逐步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他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恩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见解.恽代英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越来越趋向客观。对陈独秀早期思想的转变看法比较一致。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是:五四运动后,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从近年来的研究情况看,学术界基本上抛弃了以下三种观点:其一,陈独秀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钻在革命队伍里的“蛀虫”,当然不能与马克思主义者相提并论;其二,陈独秀从来就没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依然是一个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或改良主义者;其三,当时的陈独秀开始了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但没有完成这种转变,他只是具有初步共产主…  相似文献   

3.
苏瑗 《公民导刊》2011,(9):52-53
在中共党史上父子两代同属彪炳千秋大人物的,就有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仨,正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矣!生前的沉雄令了解他们的后人扼腕不已,身后的不朽让父子两代足以永立世界英雄之林。  相似文献   

4.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3):12-12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三、项英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30余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与康有为分别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关系较为特别.陈独秀早年曾深受康有为的影响,但在五四时期他却对康有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陈独秀眼里,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是先觉之士,戊戌变法后则开历史倒车,是顽固的复辟派.陈独秀的这种解读既有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存有一定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6.
正祝彦,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毛泽东思想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兼职教授,中共辽宁省委党校、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客座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的教学与研究,造诣深厚,专著有《晚年陈独秀(1927—1942)》《救活农村———民国乡村建设运动》《陈独秀思想评传》《民国乡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中共中央一至五届最高领导人,是把古老中国推向现代的重要人物,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共党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影响.他顺应时代潮流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导致中国文化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维系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古代文化由中国现代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贺小娜 《人民论坛》2014,(3):203-205
长期以来,中共党史研究深受现实政治的影响,其逻辑表述体系也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探究中共党史新的研究角度和表述体系是一种必然需求.首先,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党史研究,真正从观念上确立党史也是历史;其次,创新党史的逻辑表述体系,从宏观上对中共党史的骨架进行重塑;最后,应从马克思主义大众视角、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视阈下对中共党史进行研究,使中共党史研究具有时代感.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交往行为的逻辑与文化适应的路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新生代农民工交往行为视作连续状态进行研究,对于厘清他们交往行为的悖论逻辑,以及交往对于他们城市文化适应的功效具有重要意义.最初基于亲缘和小地缘的内卷化交往使得他们"利益"受损,在交往圈层梯度推移过程中,他们的交往行为正渐次地过渡到的理性化、非人格化和正式化.并且,交往作为结构意义文化的一部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整个城市文化适应系统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恽代英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在青年时代,他就阅读了许多中外哲学名著,撰写了不少宣传近代唯物主义思想和切中社会时弊的哲学论文,力求把哲学研究同改造社会和中国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在恽代英的早斯哲学思想中,认识论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破除当时各种妨碍人们认识发展的障碍,鼓励人们解放思想,研究和接受新事物起了重大作用.本文仅对恽代英的早期认识论思想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政治学是在民国初年西学东渐进程中开始构建成形的,其源流主要是欧陆政治学、英美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由于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和巨大影响,加上中国现实政治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与其他西方各种政治学流派的论战、诘难中发展起来,并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国现代政治学强有力的生力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大体上可以分为学理派和实践派两派,邓初民、傅宇芳等属于前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属于后者,恽代英、瞿秋白则介于二者之间。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本土政治学者在现代学科意识驱使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人类社会有关阶级、政党、民族、国家、革命等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政治结构、政治活动为基本研究内容,以唯物辩证法和阶级分析法等为基本研究方法,构建起了中国现代政治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六个地方共产主义小组之一 ,探讨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选出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 ,对研究中国共产党诞生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一、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 ,广东人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在北京大学文科学习 ,是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教授的学生。他们曾拜访陈独秀 ,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等问题 ,并表示接受进步教育。由于他们在课堂内外听过陈独秀及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的教育 ,思想上起了很大变化 ,逐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并投入“五四”运动反帝反军阀斗争洪流中去…  相似文献   

13.
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基础,没有民族间的交往就很难涉及民族关系,所以民族交往的程度和结果决定着民族关系的呈现态势.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民族关系,和谐的民族关系取决于民族间交往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增进民族间的交往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韩世杰 《传承》2013,(9):47-49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开山鼻祖。他曾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具有伟大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对中国革命事业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在临终之际仍念念不忘国事,牵挂着中国的劳苦大众,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值得后人永远学习与缅怀。  相似文献   

15.
中共党史研究与唯物史观相偕而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毋庸讳言,在以往的与当前的中共党史研究中,教条化研究成果并不少见,一些学者虽然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学术研究,但是并未将重心放在如何回应历史与现实社会所提出的命题之上,对于各种历史与现实问题采用直接下判断的方式武断地运用唯物史观,给中共党史研究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在当前中国社会变迁急剧延展,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唯物史观所具有的世界观意义和方法论意义作为促动中共党史研究的双重引擎,尤其是更加注重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是当前中共党史研究取得科学成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胡绳和近三十年中共党史学术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朝阳 《前沿》2010,(13):194-197
近三十年中共党史研究学术化进展显著,其根源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百家争鸣学术方针的指引。而在中共党史研究方面实践这一路线和方针,胡绳功不可没,以致有研究者提出胡绳为代表的学术流派观点。胡绳的贡献在于:在中共党史研究中的独立思考和不断探索;对学术界中共党史研究的尊重和宽容。胡绳的态度有助于弥合中共党史研究中官方和民间的对立,对于中共党史官方学者和民间学者都是一种启示。在中共党史研究不断发展、各种学术流派行将产生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和学派间的平等交流,促进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晚年胡绳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深厚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江轶 《求索》2014,(5):168-172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以批判为主,"定罪名"与"戴帽子"成为"研究"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陈独秀研究逐渐"突围",唐宝林先生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推进与反思,对不同历史时期陈独秀的精神世界与历史行为予以全新解读。结合唐宝林的研究动态,通过多重关系下的"正名",对于陈独秀研究中的"机会主义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等若干问题进行新的阐释,同时深入考察陈独秀作为"社会人"的一面,解析陈独秀的思想体系,描绘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性与悲哀。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哲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思想深处满怀着对政治的无限热情和对世界格局的无限担忧.其交往行动理论就是在语用学、诠释学的基础上力图重建人们的相互理解,相互共融为目的交往活动,而马克思时交往活动的论述也是哈贝马斯思想交往理论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将对他们二者的异同进行论述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宋庆龄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及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人物。邓颖超在回忆文章中说:"宋庆龄这个名字象征着自辛亥革命以来,七十年革命的历程。"邓小平在悼词中评价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紧跟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从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是实现转变的前提;这一转变是她始终跟随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的时代感和进步性使然,是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韩世杰 《传承》2013,(7):47-49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开山鼻祖。他曾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具有伟大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对中国革命事业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在临终之际仍念念不忘国事,牵挂着中国的劳苦大众,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值得后人永远学习与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