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书信息     
《小康》2013,(9):115
《陈独秀全传》唐宝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定价:128.00元对陈独秀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都是对历史极大的不尊重。南陈北李创建中国共产党,他是大功臣;在任总书记时遭遇大革命的失败,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来成了托派,又同国民党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直至病逝于贫病交加。本书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客观描述真实的陈独秀。  相似文献   

2.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后,封建主义思想却仍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决心"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为沉睡太久的国人补上反封建的一课,以完成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新文化运动后来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是五四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  相似文献   

3.
杨华 《求索》2011,(6):116-118
作为唯心主义史学代表人物的柯林武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强调历史学家对历史的"重演",但这与历史研究中对必需"证据"的把握是存在缺失的。柯氏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其理论中,对于两者之间的分寸把握,却没有给出更详细的说明。如果对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进行更进一步地分析,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分寸的缺失有其内在思想根源。对柯林武德史学观"分寸"缺失的探源,对历史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意志哲学",但曾有学者对意志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中国近代的唯心论者提出了"心力"论,这一理论就对意志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是中国历史上对意志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一个阶段,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唯意志论色彩。在20世纪的中国,总体来看,对意志问题的研究还是以对西方的意志理论尤其是唯意志论的解读、阐释为主的,但那时的解读、阐释是不全面的,甚至还存在"误解"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段栋峡 《前沿》2011,(23):68-73
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对社会历史领域的彻底"祛魅",但其过度地据斥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容易产生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倾向:物性的张扬与人性的幽暗导致了"单向度的人"复活,人们的精神家园也成为一片开满罂粟之花的诱惑之城。因此,克服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的倾向,在历史辩证法中再现"社会主义理想国",挣脱意识形态的纠缠是"脱魅"和信仰回归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胡启 《政策》2010,(11):60-60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身的历史,每一段历史都记载着城市的发展。 汉阳,被历史记载的一座秀美山川。武汉,曾取"字"武昌的"武",汉阳的"汉",在清朝时作为武昌与汉阳的简称,那时候,还并不包括汉口。  相似文献   

7.
王彦学 《公安研究》2013,(1):36-44,76
我国理论界有回应型侦查模式与主动型侦查模式的论断,但长期以来对两种模式的具体内涵,特别是其理论基址却鲜有研究。与历史调查中搜集史料证据以建构"历史真相"的路线相一致,回应型侦查的行为逻辑是认识与证明案件这一"历史真相",它表征了"侦查事实"的向度、宽度、精度和容度。在回应型侦查活动中,认识"侦查事实"和证明"侦查事实"是一对既具有相合点、又具有不合点的问题,历史哲学的理论范式为辨析其中的不合点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工具。研究回应型侦查模式的理论基址有助于侦查学理论本体性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擅长写政论、大型通讯的资深报人钟业昌先生,对家乡海南2000多年的命运演变十分关注,他从故纸堆中打捞出来的历史碎片,像修复与刷新古董似的,对凌乱琐碎的史料进行研究整合,探讨海南岛曲折命运的历史轨迹,分专题整理成文。这些"文",  相似文献   

9.
散木 《同舟共进》2009,(6):52-55
中共党史上,谈起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先驱,有"南陈北李"之说。这是指中共正式成立之前,南下的陈独秀和北京的李大钊分别最早开展中共的创建组织工作。此外,还有"南杨北李"之说——这里的"南",就是南国的广东,而"杨"则指杨匏安(广东省珠海市香炉湾畔,有杨匏安烈士的铜像),"北李"仍指李大钊。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从西欧到苏俄演进的政治逻辑,自马克思恩格斯以来,经历了从"同时胜利论"到跨越"卡夫丁峡谷",再到"一国胜利论",最后到"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的嬗变和跳跃。其间既有对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夹杂着对客观规律的深度背离。但总的来说都是历史合理性的反映。这种合理性突出表现为它的历史影响对客观世界合理要求的曲折实现。  相似文献   

11.
邵燕祥 《同舟共进》2009,(11):73-74
重温历史断章,识其真相,汲取教训,是必要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实没有人能"一贯正确",能有"三七开"就很不错了。  相似文献   

12.
张才刚 《求索》2010,(8):195-197
网络文学,是以传统文学的"反叛者"出现的。在与传统文学的对比中寻找发生和存在的"证据",是网络文学研究最为常见的路径。正是这一思路,将当下的文学研究引入了"歧途",也引发了关于"网络文学是否存在"的争议。对网络文学的审视,应在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史中进行,关注网络媒介参与文学生产的具体方式,而不是将其与传统文学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刘军汉 《理论月刊》2010,(10):60-62,78
苏东剧变以后,我国缺少一种能够与西方自由民主理论相抗争、具有国际播撒性的新学说。文明类型理论填补了这一空缺。文明类型理论突破了"五种社会形态说"所坚持的"单线发展"论,变"单线发展"为"多线互动",使理论与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更加一致;从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对不同文明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也客观地、辩证地、历史地进行了分析,消解了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不必要的对立,同时争取了自己在国际论坛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六十年间的财富轮回 回顾鸦片战争以来170年间的中国现代化道路,仿佛陷入了一个历史轮回的怪圈。从清末"官督商办"到民国的"国营为中心",再到共和国的"对资改造",中国经济先后经历了三度"国进民退"的轮回,国家垄断的惯性思维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历史唯物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科亨开始研究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并着手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他的"重建"任务之所以能够实现,凭借的是其功能解释的方法。而其功能解释方法能够奏效的原因在于他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基本概念的重新界定。经过科亨"重建"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意味着范畴框架的改变,其范畴框架的改变满足了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看起来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6.
卢立建 《前沿》2011,(7):58-60
历史进步不只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事实,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和标尺是技术和工具;人们对历史的善恶评价是相对的,而在绝对意义上历史本身即呈现为"恶",历史中的"善"与"恶"是辩证的;历史中的因果有广义性,但历史学要寻找其中的严格因果,对严格因果关系的分析需要分类,需要对具体历史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伍绍芳 《传承》2013,(5):46-47
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陈独秀主张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级,即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经过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无产阶级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种理论就被称之为"二次革命论"。将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进行比较,以期找到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在曾经被称为"三晋"的这块土地上,承载了中华文明最古老、最厚重的历史。"仁者,恒爱之。"推动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一个核心力量就是"爱",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恒久的博大的爱。  相似文献   

19.
常康 《前沿》2010,(3):17-21
李贽"自然人性论"使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呈现平民主义色彩,至今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蕴藉表现为:重视提炼"有德之言",追求表现"凿凿有味"的朴实生活美;强调"尽意""无声"审美效益,主张"以自然之为美"的艺术生活美;倡导倾听"百姓之迩言",崇尚表现"率真""俗善"的拙朴生活美;讲究"格"、"调"、"情"、"性",欣赏悲壮激越生活之旨趣;呼吁恢复"童心"创作"至文",追求"化工"的生活审美之境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创立的平民主义"生活美学",不但丰富了中国美学史宝库,而且至今仍昭示着它生活审美哲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雷莎 《理论月刊》2010,(4):113-115
《诗经》中为何没有"楚风",这在诗经学研究史上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二南"即楚风,其中所收录的诗歌基本都是南国楚歌。针对这种解说,本文进行了论辩,并分别从地域归属、名物特征与诗歌风格、历史发展轨迹的考证三个方面,对"二南"与楚风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得出的结论是,"二南"虽产生于南国,某些篇章具有楚歌的风情韵味,可以被认定是楚歌的代表,然而不能就此定性其为楚风,因为当时荆楚之地还有众多周之同姓获联姻的诸侯国存在。即使"二南"不是楚风,其风格和特征对后来楚辞的产生却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