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则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思想理论观点和表现在人们的社会感情、习惯、信念等方面的社会心理的总和.  相似文献   

2.
所谓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成果,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进步状况。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一、为人们的正当权益提供法律保障,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处在衣不遮体、食不裹腹、屋不挡漏生活条件下的人们是没有心思,也不可能去吟诗…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13,(14):1-1
观念创新涉及各领域,从总体上说,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创新。 世界观是指人对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议的反思,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反思。生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事不同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的人,其世界观亦差分。世界观往往支配着人与世界关系及其对世界的体认,统摄着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活动及其价值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社会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同内涵。资本主义社会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的,因而造成了人和社会的畸形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社会,“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高等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姬立玲 《学理论》2010,(27):53-54,68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渗透在各家流派思想文化和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一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与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决定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在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思想交流,产生精神生活,而文化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世界走向数字化的世纪。数字化生存世界是指数字化的生存范式及价值原则已经全面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世界,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数字化生存世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深刻的二律背反:一方面,数字化的正常体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积极的适应关系,数字化生存强化了金融资本对社会的穿透力,使生存世界的发展意志更加强硬;另一方面,数字化生存又极大地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商品化,对人类主体地位及其智识能力造成了重大挑战,亦导致了人的精神生活的深度殖民化,强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应强调人文精神对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建设与意义支持,构建更加文明、公正、合理的制度体系,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解放思想是重大政治问题,又是理想生活问题。它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是一种与思想活动、生活行动和社会运动相互贯通的总体性和长期性过程。解放思想作为思想意识的形态,说明它不等于但又依存于、倾向于思想解放,它和思想解放融合在主体的生活世界之中。这是基于哲学世界观的认识维度。解放思想作为生活意识的形态,就是主体直面生活的开放态度、是主体从容生活作为发展意识的形态,说明它是推进全社会更彻底的思想解放、更协调的科学发展的社会精神气质。这是基于哲学发展观的建构维度。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的维度看,宽容既是容忍精神,又是批判精神。容忍就是对不同思想、观念的理解和尊重,是让每个人都有自由思想的空间;批判就是对不同思想立场、思想观念及其根据的追究和反省,不断反思、批判不合理的认识,使各种思想在交流、讨论、互相批判中彰显自身。宽容不是对罪恶的忍让和责任的放弃,而是对人权的捍卫和人性的张扬。宽容的根据是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真理的多重性和认识的有限性以及人性的多元性。宽容能够使社会在接纳各种声音,允许各种批判、反对的意见,甚至是不合理的偏见的存在中求同存异、和谐进步;宽容也能够使个人把容忍精神和批判精神变成人生教养和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0.
王娜 《学理论》2010,(24):111-112
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个人的精神生活随之发生变化,同时促使与人相关的本能、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全面激发和活跃起来,非理性因素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着人的人格特性以及相应地价值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它发挥着提升人们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从人性这一人学的视野中去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除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应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