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众》2009,(5):65-65
五月的常熟,是诗,是画。 以“弘扬江南文化,打造江南品牌,展示江南风采,共享江南文明”为主旨的首届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将于5月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市举办。  相似文献   

2.
梁晓霞  朱易安 《求索》2013,(9):132-134
中晚唐以来,寄赠酬答之作显著增加。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发现。艺赏业已成为许多诗人日常生活之重要部分,赋闲赏艺已起着填补诗人空闲生活和疗治其日常孤独之功用。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现象的生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和具体的文化机缘。中晚唐以来,赋闲赏艺的这种艺术表现力,正是各种艺术交融于诗人日常生活并不断影响其诗歌创作之结果。从文化心理的层面看,中晚唐文人的赋闲赏艺乃为其苦难现实条件下力求超越生活而又被现实所羁縻之心理状态的真实流露。较之宋代文人.中晚唐文人对以赋闲赏艺为伴的诗歌创作生活还渗透着深深的无奈,这离真正的创作艺享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3.
在唐诗发展的各个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江南是唐代文学创作的主要地区。作为唐朝文学创作重要力量的江南诗人大多集中在环太湖、浙东及安徽南部地区。湖州作为环太湖地区惟一因湖而得名的重要州郡,在安史之乱后的大历至贞元年间,聚集了当时大批文人雅士,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文人集团,称为“湖州文人集团”。  相似文献   

4.
陈浦秋杭 《群众》2022,(8):39-40
<正>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底色和精神基因,承载着一方人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江南文化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不断传承和裂变,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共有基因和精神纽带。江南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中取得了显著成就,文艺精品孵化更加繁荣,文化品牌美誉度不断提高,文脉整理和研究成果更加丰硕,国际传播力不断增强。“十四五”时期,为充分挖掘江南文化的丰富内涵,构筑江南文化传承发展新优势,我们不仅要在学术研究、文化平台建设、文艺精品孵化、  相似文献   

5.
南唐地处繁华的江南,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南唐统治者均喜好诗词,倡导儒风,由此使得南唐诗歌具有丰厚的儒家文化意蕴。由于南唐的士人们大多是失意的,他们的诗中所表现的这种儒家文化意蕴主要为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这种特征构成了南唐诗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诗词创作,至关重要的是形象创造,而中西诗词的文化交流,关键在于形象处理。无论是形象创造,还是形象处理,都离不开联想与想象。根据一些中西诗词的文化信息转换实例对转换者的联想与想象及其对诗的形象处理这一心理过程进行动态的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合理地展开联想与想象,对于恰当处理诗中形象,提高中西诗词文化信息转换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文化史的浩瀚长河里,可谓群星灿烂,百舸争流。葛仙山集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又是自然风景区,成为江南胜地的一大奇观。  相似文献   

8.
谈诗论法     
近来读史发现,我国古代法与诗特别有“缘”。看官或许会对这一说法晒然一笑,法是理性产物,诗是感性作品;法靠理智,诗凭直觉;法纯属规则,诗本系艺术;法是严肃的,诗是浪漫的,两者迥异,怎可混谈。然则,由于政法合一、诸法合体体制,诗法“联姻”成为古代法律文化中颇为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9.
企业的文化培育和提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文化精神的培育和文化形象的提升。文化精神是文化形象的核心,文化形象是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为了体现文化精神而塑造出来的形象。企业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通过特定的文化形象逐渐为消费者所认知和接受,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市场占有份额,成为确立和巩固企业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0.
王静  心阳 《创造》2002,(10)
“江南的山是秀美的。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风雨霜雪,江南的山都是那般的秀美:一条曲曲绕绕的青石道,一股沿阶流淌的涓涓泉水,竹林总在低低的细语,鸟儿总是在悠悠地啭鸣”。崔夏夏说起江南,象是在念一首诗。在解放军军乐团一间单身宿舍里,我们采访了这个在西子湖畔长大的姑娘。我们聊起了江南,聊起了她的家乡杭州,聊起了她的歌唱事业……我们发现,这个外表秀美的江南姑娘,内心也很丰厚……。曾经是个钢筋工。部队宣传队的考官却偏选中了没有报名,坐在角落里的她。从小爱唱歌的夏夏,高中毕业后,杭州铁路工程队招工,她便成了…  相似文献   

11.
诚品书店在读书人口有限、市场空间不大的岛域内发展,成为文化产业成功的响亮品牌,成为地域文化水准与城市文化形象的鲜艳大旗,一方面说明骨干文化机构的品质活力对于一市一地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显示经典旗舰机构对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支撑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和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气质,它决定了中国主流文学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然而更多的时候它却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文化理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我实现的心理欲求与历史给定性、社会实存间始终存在着的对抗和冲突,这就使得在中国文化中又始终存在着一种与中和意识相背离的趋势,这一趋势在中晚唐时期的传奇作品中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中晚唐传奇以其野性的活力、清醒的理性及其文体的边缘地位实现了对中和意识的背离甚至反叛。  相似文献   

13.
无锡蓝藻事件不仅直接凸显了太湖水资源的危机,同时也摧毁了江南文化赖以存在与重建的现实基础,使江南美学与文化在当代陷入严重的"无根状态".无锡蓝藻事件不只是水环境单方面的生态灾难,是江南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陷入现代性困境的象征;由于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因而也再现了中国审美现代性出现的深层危机.无锡蓝藻事件使人们痛感古典江南的失落与古典美学话语的虚幻,但也给江南美学如何完成自身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现实契机.在巨大的现实挑战与困境中,如何走出一条江南文化模式的创新发展之路,使现实世界的生态灾难与心理创伤升华成为推动当代江南文化进步的力量,是江南美学与文化在当下最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3,(11):F0002-F0002
太仓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是江南丝竹发源地、娄东文化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身处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现代化浪潮中心的太仓,收获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工业农业同步发展,城乡一体协调推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日益繁荣,综合实力多年一直保持全国百强县前10位.成为我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开放度较高、经济最具活力的样板之一。应该说,太仓已经迈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5.
《江南Style》一经推出,短短几个月,风靡全球,成为全球现象。作为一首韩国歌曲,其跨文化传播的动力机制为何?本研究将之放置文化社会学视角下,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全球青年受众集体焦虑心态的讨论,剖析了江南style缓和全球青年受众由于全球化风险和文化认同悬浮所产生的集体焦虑,指出,这种文化混杂并没有导致身份混杂,对江南style的认同导致了全球青年受众身份认同中的身份缩减,这恰恰是全球化空间分层体系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九曲黄河穿境过,万仞贺兰并肩行。2010年的最后几日,我们在“塞外江南”银川,采访了陈逢干。他穿着朴素、相貌朴实,谈吐质朴、富于哲理。他文化不高品德高,他义薄云天、好善乐施,30年倾情慈善事业的动人事迹,他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潜心打造非公有制企业的楷模形象,深深触动了记者的心扉……  相似文献   

17.
方向红 《求索》2013,(9):141-143
《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名士的风流故事集。《世说新语》中的阮籍特立独行、不拘礼法,是魏晋名士风度的代表。然而,阮籍《咏怀诗》中所表现的自我形象孤独苦闷、谨慎胆怯,与《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形象却大相径庭。究其因由,《世说新语》的创作主旨不是平常记事,而是突出玄韵,阮籍外表的放诞隐藏着全身避祸的思想。《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和《咏怀诗》中阮籍的自我形象并不矛盾,其精神内质都是极度苦闷幽愤。  相似文献   

18.
拉萨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风貌浓缩在老城区。1300多年来,拉萨古城几经沧桑,已成为反映西藏社会变迁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部“形象的史书”。  相似文献   

19.
卢宁 《群众》2021,(4):14-16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苏州钟灵毓秀、底蕴醇厚,浸润着2500年江南文化静水流深的滋养,承载着无数游人墨客对江南印象的钟情与向往,文旅风物历久弥新,开放包容气质卓然。苏州以其创新性、包容性、时代性,对江南文化的构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新时代江南文化的弘扬发展更是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20.
赵征 《今日浙江》2006,(20):58-59
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9条河道穿镇而过,互相交汇,把全镇划为8个区块;100多座桥梁使全镇紧紧相连,形成一个整体“。九龙捧珠,八面来风”是人们对它的称誉。每条河道都是碧水涟涟,倒映着两岸的古建筑、廊棚、柳树,全镇显得恬静而优美。小桥流水,舟楫往来,橹声款乃。到了晚上,月白风清,红灯高挂,影入水流,又不知从哪儿飘来江南丝竹。真是处处是诗,时时是画,水乡风情美不胜收。这是典型的江南千年古镇:古老的农耕文化培育着古镇的形成,早在元代就形成集镇,明、清时已成为手工业、商业重镇,儒商文化促使着古镇不断壮大。保存完好的明朝、清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