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李先灵 《理论月刊》2010,(10):37-39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把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内容融入其"以人为本"的核心,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印记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展的新境界。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我国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全体人民提供"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广阔空间和精彩舞台,是新世纪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王慰 《求索》2010,(4):118-119
张载以"虚"为本;以"气"为用,在"虚气相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人性"二层"说——"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其中源于太虚本体的"天地之性"是人的本性,它具有永恒、普遍、不变、至善、潜在的特征,它规定着人之为人,是人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内在根据;禀"气"而成的"气质之性"是人之现实的自然属性,它是造成现实世界个体人性差异的原因和根据。人性二层理论说明了主体人性发展的多维向度,这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3.
刘娟  陈淑琼 《前沿》2013,(10):60-6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是对人类的特殊群体———农民的研究,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源于两者皆以"人"为其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性。  相似文献   

4.
毛景慧冯汉云 《今日海南》2016,(11):I0002-I0003
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小康的现实需求,琼中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整合资金为手段,以基层党建为保障,推行"扶贫+"模式。(一)强化领导精心谋划,精细识别动态管理。构建"大扶贫"格局,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设立10个乡镇扶贫工作站和100个村级扶贫工作室。强化顶层设计,率先在全省研究出台"1+11+15"精准脱贫制度体系。严把程序关,扎实开展人户调查,  相似文献   

5.
唐传成  王兆响 《前沿》2010,(14):64-66
经济伦理学归根结底是探究"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它研究的立足点应该是现实的经济活动和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解"现实的人"提供了科学的思维范式,对于经济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平增 《岭南学刊》2006,30(5):64-66
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产物,表现为一定的具体性、过程性和相对性,是现实的、可感的,通过人的各种现实行为显示出来。以可感性的视角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其现实内涵主要体现为学习力强化、创新欲望强烈、具有现代理性精神、社会关系丰富和谐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对"以人为本"的理论探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人为本"中"人"指的是什么?各种观点可谓异彩纷呈,厘清这一问题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性问题,唯有明确以"谁"为本,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构建。而探究以人为本中的"人",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去抽象地谈论以"谁"为本。必须从历史维度对照其他语境中的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才能清晰把握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之"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  相似文献   

8.
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两人作为同一时代的两位重要思想家,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批判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对于该时代所表现出的人的"异化"的关注是两人思想的相同点。克尔凯郭尔所关心的"单独的个体"与马克思关注"现实的个人"最终分别走向了信仰的跳跃和所有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对"单独的个体"和"现实的个人"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性研究,对于理解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都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徐中 《理论月刊》2010,(4):29-31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发展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回答了中国"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陈泽琦 《今日浙江》2011,(13):52-5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立法贯彻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设想已经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类哲学"是从人的类、类生命本性入手,探讨人的本质规定的"新哲学",是一种体现着人对自身本质即"类本质"的全新理解的哲学形态。作为一种关注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本体论的物的表象式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哲学理解人、对待人的观点和态度。作为"人之为人"的理论自觉的"类哲学"理论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理解"人"、关注"人"的新角度;确立了一种人的"类存在"方式,形成了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在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而这是与"以物为本"、"以GDP为本"等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科学发展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今日浙江》2012,(23):63-63
遂昌王村口小学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392人,教职工38人。近年来,学校致力于红色校园文化,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开展"感受红色魅力夏令营"、"修建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人人争当红色小导游"等系列社团活动,打造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社团品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红色内涵品位。  相似文献   

13.
汪继明 《政策》2011,(10):39-40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这一论断振聋发聩、催人警醒,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前,我省正在全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打造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鄂州市也正在奋力推进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面对改革发展重任,华容区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努力打造一支事不避难、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干部队伍,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抗御"四大危险"。  相似文献   

14.
黄萍  贾作璋 《前沿》2012,(2):48-49
马克思从类本质和个人的具体现实的本质两个层面深刻揭示出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理论是人生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人的本质"认识,指导形成不同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科学理论理应指导人们形成"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张扬 《今日海南》2016,(10):33-33
"寻根游",即发生在与旅游者之间存在宗亲、血缘、人生经历、文化传承等特殊渊源关系的旅游地并且以探求寻访这些渊源为旅游目的的旅游现象及关系总和。海南是中国著名侨乡,有海外乡亲、港澳同胞370万人,具有发展寻根游的基础,并且侨务资源丰富,如何培育本土品牌,促进旅游业的多样发展,值得探讨。注重与"寻根游"有关的侨务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逻辑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及其能力、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自由个性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从潜在到现实的发展,其中,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原初动力,以劳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体系的完善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和谐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17.
李涛 《当代广西》2012,(9):30-30
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理论和现实中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把握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党的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康玉环 《人民论坛》2012,(36):216-217
信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具有以现实物质内容为基础、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支撑,以崇高社会理想为目标三大特征。它展现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蕴含了强调人道主义关怀、强调整体性、尊重客观规律等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徐承 《公安研究》2011,(10):42-46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三项建设"的龙头,是推动公安工作全面发展进步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是提升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举措。公安机关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要牢固树立人本理念,深刻理解信息化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时代内涵,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以"人"为核心的重大意义,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陈立 《长江论坛》2007,42(6):14-17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现实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及其统一有许多论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本文以马克思原著的论述为依据,从现实人的三个方面初步揭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