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复原力也叫心理韧性,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时,成功应对并良好适应的一种能力。处级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处于矛盾和压力的夹心层,要经常面对各类突发性危机事件的考验,如何在危机事件后建立领导干部的个人保护机制亦即复原力,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现实课题。为此,上海市委党校"复原力开发"课题组对上海市处级领导干部群体进行了问卷调研,力图较为全面客观地勾勒处级干部复原力的现实状况和心理图谱,追寻开发处  相似文献   

2.
子荷 《中国减灾》2006,(10):53-53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应激(压力)或挫折,一旦自己不能解决或处理这种应激或挫折时,就会发生心理失衡,而这种失衡状态便称为危机。所谓危机就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3.
以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为工具,随机选取某高校90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诱发心理危机的应激源及应激反应强度,检验心理应激强度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主要面临的应激事件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及健康。其中受惩罚、学习压力及人际关系引发的应激强度最大。(2)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应激强度之间呈显著相关。(3)回归分析表明主观支持和应对方式均对心理应激强度有显著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应激强度之间起中介效应,社会支持对应对方式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田恬 《中国减灾》2013,(3X):20-21
<正>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和癌症,而在于人类本身。——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了十年前的那个春天;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非典"对人类而言,既是躯体疾病,更是精神应激源。它对人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同时对一个社会在危机时期的整体应对能力也是严峻的考验。事实证明:人们面对流行病表现出的心理恐慌和应激,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影响更深远。非常时期透视非常心理与地震、水灾、空难等相比,"非典"流行涉及的人群面更广,会  相似文献   

5.
吴倩 《中国保安》2007,(2):20-23
对于熟悉中国保安业的人来说,张建设的名字并不陌生,他是全国首届十佳保安服务公司之一的焦作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总经理。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自始至终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压力,面对挫折。他把夸夸其谈变成沉稳的思考;把指手画脚变成扎实的行动;把追名逐利变成如山的诚信……他不好  相似文献   

6.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韧性是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则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用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指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面对城市如此经不起考验,缺乏"弹性"和"韧性",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需要认真反思和警醒。  相似文献   

7.
笑对挫折     
一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朋友最近打电话给我,说她投了几十份简历,面试了十几次,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她非常苦闷:"屡屡受挫,我都快绝望了!我该怎么办呢?!"其实,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每个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挫折,当代大学生多数生活安逸,阅历简单,成长一帆风顺,常常争强好胜,个性强又经不起挫折。在面对学习,就业,社交等社会问题时,一旦现实与个人理想差距  相似文献   

8.
所谓应激,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难题,在困难面前会感到压力,这就是心理应激,简单地说,可以把心理应激理解为压力或刺激。应激产生于“生活事件”。“生活事件”也可称作生活变化,如下岗、失业、亲人或自己患严重疾病而缺乏有效的疾病保险救助,子女因家庭收入微薄而不能升学,突然出现的“无妄之灾”等不幸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带给人们的是巨大的、痛苦的、消极的心理感受,如紧张、焦虑、恐惧等等,这正是应激的心理反应。心理和生理的不良反应会使人产生行为方面的障碍,从而影响家庭关系,影响工作。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讲,如何正确应对…  相似文献   

9.
人生无坦途,英雄多磨难。经风雨,历挫折,是人生的必然一课。战胜挫折,关键靠个人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由于年轻干部的年龄特征和生活阅历制约着他们自我心理调整的理智性和稳定性,因此,年轻干部应学习和掌握一些有益的“自我防卫术”,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应对挫折,有效地克服挫折所造成的抱怨、攻击、逃避等消极心理,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加快成长步伐。   一、征服。当挫折来临时,首先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气馁,不要退缩,不要轻易放弃,而要勇敢地承认和正视挫折的存在,冷静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理智地分析造成失误的主客观原…  相似文献   

10.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遇到的障碍和干扰,致使他的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一种情绪状态。挫折,是在否定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状况下产生,即由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引起。挫折传递给人的是不良的情绪体验。它使人烦恼、痛苦,甚至绝望。但是,对待挫折的态度可以扭转“乾坤”。如果一个人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悲观绝望,那么挫折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相反一个人能正确地面对挫折,那么挫折对于他来说无异于是一笔财富。初中生挫折感强,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弱,容易被挫折“弄晕”,使自己陷入悲观绝望中。…  相似文献   

11.
乌格 《中国减灾》2009,(12):47-48
当污染与农药给人类健康带来越来越大的威胁时,人们渴望一种更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有机生活。生活,我们往往把它理解为一种必须面对的事实。然而,如何生活,又往往取决丁我们自己。“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过大河,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想好了你再做。”我们如何想,行往可以决定我们如何去做。  相似文献   

12.
肖帅 《群众》2023,(11):71-71
干事创业,遭遇挫折不可避免,应对难题在所难免。唯有敢于求解、善于破解,方能获得真解、赢得优解,在攻坚克难、解题破局中略裕于学、胆经于阵,实现工作进步和能力提升的“双赢”。面对困难挫折,有的人冷静面对、沉着应对,“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能够把问题化于无形甚至做到防患未然。  相似文献   

13.
曹勇  李路遥 《传承》2009,(8):70-71
青年学生抗挫折能力是新形势下引人关注的课题。重庆地区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态度乐观,绝大部分具有较强的自我疏导能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社会交际障碍、情感危机成为引发大学产生挫折感的四大主要因素,可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出发建立青年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4.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转型期不同职业群体主要社会应激源与心理健康研究”项目最新统计数据的结果表明:因为工资分配、工作成绩和个人发展等导致的压力,已经深入到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凯洛&#183;涂金顿在其著作《减压》一书中谈到,人们一直生活在两种压力中,一是作用于躯体的物理压力,如大气压、地心吸引力、心脏压力等,这些压力维持生命形式;二是内在的精神压力,如生存竞争的压力、对危险与死亡的恐惧、  相似文献   

15.
青年学生抗挫折能力是新形势下引人关注的课题.重庆地区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态度乐观,绝大部分具有较强的自我疏导能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社会交际障碍、情感危机成为引发大学产生挫折感的四大主要因素,可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出发建立青年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6.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衰竭的状态。一些心理学家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相似文献   

17.
培养初中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生活里,一个人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免不了会“碰钉子”,这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是难以避免的。这里的“碰钉子”就是指“挫折”。所谓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有的人能想办法排除障碍和干扰;有的人则表现为急躁、焦虑,进而产生愤怒、躲避或攻击性情绪。而挫折承受力就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难,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初中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正处于…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澳门大中学生在面对压力所采取应对方式的差异情形,采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及心理防卫方式量表研究发现,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压力来源差不多,以学业、人际关系及社会问题为主,而大学生的压力比中学生的压力高,其中中学生的压力以角色期许为最高。研究还显示大、中学生在应对压力的方式不同,中学生以情绪调适为主,其次是解决问题,而大学生则先以解决问题为取向,然后才是情绪调适。  相似文献   

19.
备课卡片     
减轻压力发挥潜能人有压力是因为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值,有理想和追求,这是一个健康人正常的心理需要。但压力过大会使人产生焦虑、忧郁、恐惧和紧张等不良心态,消耗精力和时间,损害身心健康。人们在学会承受适度的压力的同时,还要有效地排除过大的压力,使自己进入生活和工作的良性循环,发挥最大潜能。1.要举重若轻,不要举轻若重。多数人的压力感是来自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没必要过分紧张,而应以适度的紧张来面对生活压力,做到遇事镇定自若。若将生活事件中的挫折都当作“火山”、“地震”看待,就会把自己弄得极度紧张焦虑…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背景工作压力(JobStress)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使工作行为逼迫与威胁的压力源长期持续地作用于个体,在个体的主体特性及应对行为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系统过程。由于工作压力对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关工作压力源的研究早就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