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西双版纳傣族民间信仰的主要崇拜对象———寨神和勐神对应于当地早期以村寨和勐为单位的政权组织结构,两者都具有区域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勐泐政权统合西双版纳各地方政权的过程中,试图借助南传佛教这一包容性较强的宗教建立统一的意识形态。当地传统的地方政权则以保持民间信仰的方式对抗这一统合的过程。两者博弈的结果,西双版纳地区在政治上形成了车里宣慰使司领导的各勐联邦性质的政权,宗教上形成了南传佛教为表,民间信仰为里的二元宗教系统。  相似文献   

2.
赵越 《今日民族》2009,(8):31-35
一、引 言 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与这种信仰相关的是一系列宗教活动,这些活动大多都是围绕着祭祀神佛展开的,在西双版纳地区,祭祀神佛的活动称为"赕佛".  相似文献   

3.
出家记     
<正>今天的主人公是12岁的傣族小伙陶建,三天前,爷爷带着他来到景谷县勐卧总佛寺找到住持"萨迪",经佛寺管理小组的老人们同意后,由"萨迪"择日,专门安排时间为他举行出家仪式。普洱市景谷县有6万多傣族人口,景谷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全县境内有85所佛寺。傣族男子在10岁左右要到佛寺升小和尚,一般在"赕"的时候举行二三十人的集体出家仪式。出家时间至少三天,  相似文献   

4.
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云南境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傣族主要集中在滇南、滇西南一线,以西双版纳、德宏、孟连、耿马等地的傣族为主。这些地区傣族的佛教经典和世俗典籍在历史上主要是通过僧侣用铁笔刻录于贝叶上,被称为“贝叶经”,是这部分傣族保存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记载中还包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道德法律、医药卫生、文学艺术、生产生活、体育武术及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借助宗教文化的传播而深入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这种以佛教文化为特征的傣族文化同无数宗教经典一起又被概…  相似文献   

5.
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以下简称傣族佛教艺术)是傣族信众为宣扬南传佛教教理教义、表达宗教信念与宗教情感、服务其宗教目的而创作的艺术形式.傣族佛教艺术活动与"赕"关系紧密,从艺术活动的起点--创作动机出发.沿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的接受与传播这条基本线索,可以清晰解构二者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兴力 《今日民族》2012,(10):19-21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依山傍水,村民主要为傣族,有少许哈尼族和汉族。城子村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并保持对原始宗教的信仰。村里建有缅寺,有2个佛爷,7个和尚。在原始宗教中主要的是对家神、寨神、勐神的祭  相似文献   

7.
南传佛教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佛教的传播不仅是佛经教义的传播,也是佛教自身及其周边文化的推广。因此南传佛教对傣族地区的影响不仅仅是宗教信仰方面的改变,整体上,南传佛教文化促进了傣族社会的进步(巩固和完善了封建领主制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傣族地区因此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社会文明格局。  相似文献   

8.
龚锐 《思想战线》2003,29(6):43-49
西双版纳傣族的赕佛,是一种非常神圣的宗教现象,但在社会变化中,赕佛消费已经开始从神圣向世俗跌落。南传上座部佛教某些仪式上的世俗化并不会失去往日的威严和神圣,更不会消失。傣族民众会以一种更贴近自然和生活的方式来接纳和传承它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秦家华 《思想战线》2006,32(3):23-28
贝叶文化是指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贝叶经不仅记载了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绿色文化、农耕文化、信仰文化、和谐文化、开放文化、柔情文化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程利 《前沿》2012,(1):179-180
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历史渊源及民俗积淀已经融入傣族的民族精神中。出家当和尚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必要途径。佛寺教育,成为其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形式,寺院成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出现"舍寺院外无学校,舍宗教外无教育,舍僧侣外无教师"的局面。本文探析了傣族佛寺教育的由来、特点、现状及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提出了促进傣族佛寺教育与国民教育良性互补的设想,以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傣族佛寺教育。  相似文献   

11.
仪式与信仰构成了民间宗教现象的两个基本范畴,祭祀仪式是信仰展演的过程,对村落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广西全州县文桥镇江头村伍元龙信仰的祭祀仪式的描述,揭示祭祀仪式在村落生活中的作用.对研究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班老贡象节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位于沧源县西部,距县城95公里,东接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西面和南面与缅甸佤邦接壤,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与傣族杂居的民族乡。班老乡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生活习惯和风俗偏似傣族,一年主要有泼水节、贡象节、开门节和关门节。其中,贡象节是比较独特的一个节日,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与保护亚洲象有关的节日,以傣族信奉的小乘佛教仪式举办。  相似文献   

13.
王雨 《传承》2010,(15):163-165
仪式与信仰构成了民间宗教现象的两个基本范畴,祭祀仪式是信仰展演的过程,对村落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广西全州县文桥镇江头村伍元龙信仰的祭祀仪式的描述,揭示祭祀仪式在村落生活中的作用。对研究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云  方慧 《思想战线》2006,32(5):135-140
元代以后,傣族社会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政治体系中,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傣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代傣族的社会法律规范只是习惯法,至明清时才形成了成文法,其成文法一是体现了内地地主经济因素的影响,二是佛教精神成为其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5.
王曼 《青年论坛》2011,(3):140-142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宗教在傣族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在各个领域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傣族宗教的最大特色是外来宗教与本地信仰并存。傣族宗教是傣族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本地信仰与其中浸透着外来成分的小乘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多元结合体。  相似文献   

16.
刘启虹 《今日民族》2015,(1):50-52,66
"佛性之地",是赞叹西双版纳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述。南传上座部佛教于隋唐时由缅甸传入云南。13至14世纪,随着用泰国兰那泰文译注的大批巴利文佛经在傣族文化区的传播,西双版纳开始建立佛教僧团,修建寺塔。特别是有了刻在贝叶上的佛经之后,南传上座部佛教才正式传入。西双版纳的佛性,源于她的山川地貌、人文礼俗,特别是多民族聚居地,土地上的主人以及他们怀抱的田园、劳作、歌谣与笑颜。  相似文献   

17.
贝叶经不仅记载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伦理、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搜集编译整理傣族贝叶经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傣族的历史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增进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今日民族》2008,(1):F0003-F0003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俗也日益广泛。泼水节时间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  相似文献   

19.
正3月27日早晨,耿马县的洞景佛寺似乎比以往更加热闹了。悠长的钟声里,身着各色傣装的中老年男女信众忙碌地清理着杂草丛生的草坪。他们是孟定管辖下23个寨子的傣族村民,自发到这里帮忙,为本月31日临沧地区的"祜巴升座"法会收拾场地。"祜巴升座"是提升僧侣僧阶的仪式,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承中,十分重要。僧阶是指僧人的年龄、戒腊和学行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信众提出,经佛教团体认定并经政府宗教工作部门备案后,举行升座仪式。  相似文献   

20.
关耳 《八桂侨刊》2021,(3):95-96
广西民族大学郑一省教授撰写的《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研究》专著,2021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3.1万字.该书从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的源流、民间、民间信仰庙宇的分布与祭祀空间、民间信仰庙宇的流派和民间信仰仪式的传承,以及印度尼西亚华人在地化神灵的建构,分析与探讨了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