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风骚"这个词在今天差不多等同于"放荡"和"轻浮"。然而,风骚的本义却与放荡、轻浮一点也不沾边儿。它最初的意思是《诗经》与《楚辞》的并称。因为《诗经》中有"国风",而《楚辞》中最著名的篇章是《离骚》,"国风"与《离骚》是《诗经》和《楚辞》的精华,所以古人取国风的  相似文献   

2.
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给人们留下多少对楚文化的遐想,但那只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如果今天有幸去一趟新建于湖北省(古代楚国辖地)省会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内的“楚城”,则可实地领略到昔日浓浓的带有某种浪漫色彩的楚文化气息。楚国从商代(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建都,直到公元前223年被秦国灭亡为止,前后绵延了近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楚国  相似文献   

3.
一曲太阳家族的悲歌——对《离骚》整体的新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先秦楚文化的高峰和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杰作《离骚》,古今中外学人研究,见仁见智,歧异有时几如南北极。过去,我对《离骚》也作过若干探索,但缺乏整体性的看法。年龄渐长,阅历稍富,故拟在以往研讨成果的基础上,深入一步,从《离骚》这一旷古长诗的丰富内涵着手,提出较系统的全面论述。着眼于宏观,同时顾及微观,力戒大而话之。寻求真谛,使之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陶渊明诗歌抒情特色对《诗经》的承传这一角度分析了陶渊明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提出:在陶渊明诗歌创作中,总体上体现出温柔敦厚的抒情特色,这与《诗经》的抒情风格如出一辙。古诗之所以往往被误认为是陶诗的源头,正是因为古诗也继承了《诗经》温柔敦厚的抒情传统,古诗与陶诗同源。陶诗与《诗经》之间是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如果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象征着楚人的开拓锐意和创新精神,那么,《楚文化史》本身,就不愧为一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之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正明的近作《楚文化史》,以楚文化发展的历史线索为经,以楚文化的内涵为纬,相互交织,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清晰展示出楚文化千姿百态的历史风貌,成为盛开在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园地一枝领异标新的奇葩。作为国内外第一部跨学科、全方位、多层面研究楚文化的专著,《楚文化史》的开创性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最能体现《楚文化史》开创精神的,还在于它那勇于开  相似文献   

6.
<正> 新中国成立40年来,湖北的出版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为突出。仅以我们湖北人民出版社在出版地方文化方面的图书为例,就可见一斑。我们执行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出书方针,出版了大量总结研究反映湖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的著作。上自先秦、下至当今,逐步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出书系列。在中国文化史上,楚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努力出版了一批楚史楚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的有:《楚文化新探》、《楚文化论丛》、《楚文化研究论集》、《楚国民族述略》、《楚文化志》等。这些著作对楚史楚文化领域中  相似文献   

7.
朱全国 《理论月刊》2010,(4):116-118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许多诗篇体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本文从《诗经》与汉水流域的关系出发,首先分析了《诗经》的地理位置与汉水流域地理位置的关系;其次分析了二《南》在《诗经》中的地位,认为二《南》在《诗经》中的地位反映了汉水流域的文化在周王朝文化中的地位;最后从二《南》作为民歌集的角度出发,认为其与汉水流域的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正> ☆湖北社会科学1989年第9期☆由张正明主编的楚文化研究专著《楚文化志》已交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楚文化志》全书共18章和1个附录,约35万字,该书从楚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产业结构、生产技术、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乃至风俗等方面,分述综论了楚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陈绍辉 《长白学刊》2010,(4):151-154
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吸收是长期的、多层次且全方位的,无论是从器物层面还是制度、精神文化层面看,中原文化都是源,中原文化作为楚文化的源头活水,对楚文化有着主源性的影响,并在一定意义上型塑并规制着楚文化的发展。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0.
朱志德 《湖湘论坛》2006,19(2):58-59
无论从古籍记载的楚国文化系统和《诗经》的关系来说,还是从屈原作品的精神内容和手法形式对《诗经》的继承而又有所发展来说,《楚辞》都密切接受了《诗经》的影响,二者的承传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在当时,《楚辞》作为一种新文学样式,可以看作是《诗经》和《汉赋》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情诗的源头可以上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时代是人的精神较开放自由的时代,《诗序》论及风诗《氓》说:“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这一出于卫道者的说法,恰好说明《诗经》时代情诗发展处于正常的情况下,各类情诗发展亦较为平衡。如果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上划分比较,男性情诗与女性情诗在创作数量和感情强度上难见差别,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是“窈窕淑女,窹寐求之”;女性对情人的思念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大胆自然,不掩不饰。  相似文献   

12.
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喜欢用"比""兴"说诗,曾给《诗经》逐章标注"兴也"、"比也"、"赋也"。朱老夫子很有学问,也有文学眼光。他对"赋、比、兴"的解释,明确简约,毛泽东十分赞同并且引述。就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离骚》经他一标注,对我们阅读很有帮助。本文就因他的标注的启发,谈一谈《离骚》的结构和修辞方面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3.
《时代主人》2012,(10):25
在今天的语义中,"风骚"毫无疑问是一个贬义词,而且通常都用于形容女人举止放荡轻佻。但是在古代,至迟在明清之前,"风骚"一直都是一个褒义词。最早的时候,"风"和"骚"其实是两部文学作品的简称:"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风"即是歌谣之意;"骚"是指屈原的《离骚》,"骚"是忧愁的意思。《国风》是中国古代诗歌现实  相似文献   

14.
《九章》是《屈赋》中重要的篇章。由于时代久远,汉代人在整理《屈赋》时把它分割成九篇单独的文章,每篇文章(段)又加上一个小标题,使其变成了《九章》。其实,《九章》是《离骚》的续篇,是《离骚》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九篇文章的合撰。《惜诵》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这个“重著”就是针对《离骚》而言的,“重著”的文章与《离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记述了屈原经过的楚国东迁后几个大的历史事件,是《离骚》抒情、叙事的继续和补充。  相似文献   

15.
张振龙  张晓庆 《求索》2008,(5):180-182
从用典看曹植对《诗经》的接受,表现在词语的引用、语句的化用与题目的引用上和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创新性上。这对其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即继承了《诗经》内容的感伤情调,发展了《诗经》以来的诗歌抒情传统,《诗经》从文人的立德立功之资已逐步变为立言之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的考古资料的出现,我们不得不以新的眼光去审视和思考楚文化的源头及荆楚文明起源的问题。本文从城建技术、古城功能、古城的政治经济生活等三方面,对两湖地区史前城建与楚都纪南城城建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荆楚原生文化并不落后,为楚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荆楚文明起源的年代也不晚,早在石家河文化甚至稍早时期楚地就已经透射出了文明的曙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楚文化的研究形成热潮,产生了众多的研究成果,由王建辉、刘森淼撰写,辽宁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荆楚文化》一书,可谓为其中雅俗共赏、颇有特色的一部。 一、《荆楚文化》不但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楚文化的研究成果,而且对楚文化研究领域有所拓展。此书广泛地吸取了前人和时贤有关楚文化的研究成果,对荆楚文化的特性、荆楚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的交  相似文献   

18.
《九歌》在流传过程中的演变及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有一个从越文化到楚文化的演变历程。范文澜先生说:“(楚国)在广大国境内,有苗族华族和许多其他种族,居民相互间交流方化,产生以巫文化融合华夏文化为基本的楚文化。各种族也就在同一文化中大体融合了。”因此,探索《九歌》流传过程中的演变及中介,是寻找打开《九歌》迷宫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扬子云作《反离骚》,经后汉魏晋隋唐,并无大以为非者,谁料到了南宋,洪兴祖肇端于前,朱熹紧随其后,擂鼓挥戈,大张挞伐,谓扬雄为“屈原之罪人”,《反离骚》乃“《离骚》之谗贼”。自彼至今,尽管时或有人忍不住为扬雄说几句公道话,但势微力寡,未能动俗,朱、洪之说始终居于上风。笔者认为,对扬雄及其《反离骚》全盘否定有失偏颇,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乃不揣浅陋,作为此文。  相似文献   

20.
古人论及诗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时,往往将《诗》、《骚》作为源头和典范;强调学诗应当继承《诗》、《骚》的优良传统。在沈约看来,后世的一切韵文,“源其(?)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宋书.谢灵运传论》)。后来的许多作家、学者谈到学诗问题时也都风骚并提。苏轼云:“熟读《毛诗·国风》、《离骚》,曲折尽在是矣。”(许彦周《诗话》引)吕居仁在《童蒙诗训》中指出:“学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