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刑事案件庭前会议制度是我国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举措,该制度在实施中存在较多盲区和争议,基于重实体轻程序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庭前会议在刑事司法实践中适用率低下,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原则性不强、随意性较大,庭前会议的具体内容不明确,庭前会议由谁启动、具体启动程序如何,以及庭前会议的法律效力如何等问题。通过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庭前会议的适用、提高适用率,将庭前会议相关制度和具体实施问题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的方式进一步具体化,使其在刑事审判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2.
雷厉 《求索》2014,(7):113-117
新刑诉法构建了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意在提升庭审的全正与效率,但是该制度可操作性仍需进一步完善。其中对照前会议的案件适用范围、讨论的主要内容、构造、启动程序和操作流程进行设计,有利于司法实践中庭前会议制度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事诉讼法完成了一次重要的修改,立法上确立了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这不仅是对我国过往司法实践的回应,也是实现刑诉法修改后相关制度衔接的要求.庭前会议体现了程序参与的精神,对保障庭审的进行、提高诉讼效率也有积极意义.由于法律规定的较为原则,笔者从程序启动与参与主体、处理事项、程序效果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司法完善的措施,以利于真正发挥庭前会议的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刑事诉讼庭前准备程序面临的困境使得其原本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各方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新《刑事诉讼法》通过对案卷移送方式和庭前会议两个方面的修改,加强了对庭前准备程序的制度创新。尚需从非法证据排除和简易程序两个方面对庭前准备程序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5.
王黎黎 《传承》2010,(9):120-121
庭前准备是开庭审理的必经阶段。如何做好庭前准备,如何调整庭前准备与正式开庭审理的关系,使庭前准备程序能够提高整个诉讼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这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深思的问题。法国预审制度中的某些做法对我国庭前准备程序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我国行政诉讼预审制度的重构。  相似文献   

6.
庭前准备是开庭审理的必经阶段.如何做好庭前准备,如何调整庭前准备与正式开庭审理的关系,使庭前准备程序能够提高整个诉讼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这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深思的问题.法国预审制度中的某些做法对我国庭前准备程序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我国行政诉讼预审制度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庭前会议制度是我国新《刑事诉讼法》设置的新制度之一,其中一些有关实施的关键性问题仍未明确,会影响实践效果。从庭前会议的目的出发探讨这些问题,可以明确立法者设置制度时预期达到的状态,从而有效提高诉讼效率,节省司法资源,由此目的分析,进而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为完善庭前会议制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庭前审查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乎刑事审判的公正性和科学性。然而,面对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庭前审查程序中出现的漏洞,此次再修改刑事诉讼法时,修法者竟然放弃了"程序审",退回到"实体审",同时又没有对因"实体审"引发的法官在审判中先入为主,审判流于形式的弊端提供有效的遏制方法。这不仅使庭前审查程序处境尴尬,而且使许多人对我国刑事审判改革的方向产生了质疑。因此,两次修法中对庭前审查程序选取的两种改革模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只有对庭前审查程序进行学科合理的改造,搭建一个独立多功能的庭前审查平台,发挥审查前必要的筛选、过滤、分流等诉讼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目前的困境,更可为未来的刑事司法改革开辟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9.
庭前会议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于2012年修订后在第182条第二款中新规定的程序,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刑诉法解释”)第183条、第184条就召开会议的范围、会议的内容等作出列举性规定。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庭前会议程序就此确立。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至今皆以开庭审理为重心,而支配这一改革历程的核心理念是程序正义。在目前我国二审民事案件数量剧增、司法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必须引入分配正义理念,对复杂程度、重要程度不同的案件适用不同的诉讼程序。我国应探索二审简易开庭模式,对正式开庭制度进行补充;简化正式开庭的庭审程序,提高庭审效率;有条件承认"非正式开庭"。通过建立以上多层次的开庭模式,使我国民事二审开庭制度走出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1.
张君  杜雁 《民主与法制》2020,(13):31-33
“现在开庭。本案是河间市人民法P院适用远程方式进行审理的案件,庭前已征得各方当事人的同意……”3月13日,随着清脆的法槌敲击声,一场互联网庭审正式开始。这是河北省河间市法院2020年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庭审理的第150件案件,也是员额法官、九河法庭庭长段文杰利用互联网开庭审理的第20件案件。  相似文献   

12.
乔广挺  迪丽娜 《前沿》2001,(4):61-64
审判方式改革乃为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问题 ,也是我国《刑诉法》修改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采用横纵对比和结合实际的方法 ,通过对我国刑事庭审方式的庭前程序、庭审程序、诉讼主体的法律地位、法官在庭审中的主导作用等的分析 ,在充分肯定已取得改革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了庭审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得出目前庭审模式还具有过渡性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在庭前会议阶段,应当赋予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任何非法证据拥有排除申请权,但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只有在自身合法权益遭受直接侵害的前提下才可以成为排非的主体。在启动要件上,申请人必须提供相关线索或材料,且这些线索或材料须达到引起法官合理怀疑的内心确认程度。在制度互动方面,应实现程序优先审查与庭审实质裁断的衔接,由负责庭审的法官担任庭前会议的主持人,且在庭前会议阶段排除非法证据必须区分不同情况。在庭前会议阶段没有提出非法证据排除,而在庭审中提出的仍然有效,法庭仍须依法进行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优先审查。  相似文献   

14.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司法机关进行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作了一系列的重大修改和补充,必将对我国的刑事司法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革与完善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的庭审方式。根据《决定》规定,庭审方式的改革与完善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由实体审查改为程序性审查所谓程序上的审查,是指是否具备基本开庭条件方面的审查。修改前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  相似文献   

15.
死刑复核是在刑事诉讼中对死刑适用的一种有效限制和质量保障。死刑复核权的下放不符合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集中统一行使,目前最可行的方式就是派出法庭巡回复核,逐步实现死刑复核由内部审核程序向诉讼程序、由书面审理向开庭审理、由单方控制向多方参与的转变。死刑复核作为重要的刑事诉讼活动,不应游离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之外。死刑复核案件的法律监督应根据情况区别进行:最高人民法院采用非开庭的方式进行复核的案件,可由第一审提起公诉的检察机关行使部分法律监督权,发现问题后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意见;对于最高人民法院开庭复核的案件,应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行使法律监督权。  相似文献   

16.
新刑诉法在2013年1月1日生效后,“庭前会议”从纸面走到现实。这期封面的“前”字就指“庭前会议”成为中国司法审判制度的一部分。刘志军案因为被告人是铁道部长。高官受审.引起轰动是必然的。此案庭审只进行了三个半小时。之前的庭前会议却开了一天。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随机选取的100份被告方提起非法证据排除申请案件的裁判文书显示: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基本为司法实务所规避,被告方提出申请后排除程序启动及庭前会议的适用较少,法庭在审查过程中可能以对证据的客观真实性判断替代证据非法性判断,目前重复自白的排除规则缺失,侦查人员出庭对辩护律师形成重大挑战。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发现为立法及司法中更为科学的完善、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供了方向与指引。  相似文献   

18.
王健 《民主与法制》2008,(13):41-43
一桩案情简单的倒票案件,在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即发现涉嫌倒票者另有其人,随后警方将其缉拿归案。然而,从检察机关对无辜公民提起公诉,到随后法院受理,司法程序一路绿灯,以至于出现真正的犯罪嫌疑人在押,无辜公民仍然过堂受审,被关押263天后才无罪释放的司法闹剧。一位法学专家认为,当前的错案纠正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应当建立庭前审查程序。  相似文献   

19.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3,(27):13-15
2013年1月1日,新的刑事诉讼法开始实施,庭前会议也正式进入中国的司法审理活动中。许多律师都有了参与庭前会议的经历,而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的巩志芳律师,半年就参与了三次庭前会议,是全所参与庭前会议最多的律师。尚权律师事务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专门从事刑事辩护的律所,巩律师的经历也就很有代表性了。  相似文献   

20.
谢财能 《青年论坛》2007,4(5):94-97
"起诉书一本主义"的功能在于排除法官预断,实现庭审中心主义,其运作与预审制度、证据展示制度等关系密切.1996年,刑事诉讼案卷移送方式改革并未成功实现庭前实体性审查向程序性审查的转变.理论界因此提出的借鉴"起诉书一本主义"的改革设想,在程序的可行性上需要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