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理解中“类”概念的抽象性,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并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的现实需要及其满足、人的家庭关系、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意识等五个方面对何谓“现实的个人”进行了规定,使这一概念获得了它的全部现实性,而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谢文燕  谢勇 《传承》2013,(11):146-14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理解中“类”概念的抽象性,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并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的现实需要及其满足、人的家庭关系、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意识等五个方面对何谓“现实的个人”进行了规定,使这一概念获得了它的全部现实性,而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试探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论何成学,樊东方民主集中制这一概念,由列宁在领导创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井把它确定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载入党章。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理论。邓小平则在新的...  相似文献   

5.
李鸿 《长白学刊》2003,(3):46-49
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当代理解经历了四种范式的理论变化:“本体论的历史观”、“认识论的历史观”、“实践论的历史观”和“生存论的历史观”,四种理论范式是逐次超越的关系。“生存论的历史观”是目前中国哲学界具有前瞻性的学达到的最高理论形态,但是生存论作为现当代哲学的共同趋向,并不能由此凸现马克思历史观的超越性和革命性,只有从现实生活的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寻找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践生存论基础,才能说明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常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化是与文化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文化这一概念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从较广泛的意义上讲,它包括人在其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相应地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文化”概念则与“精神文化”概念是相同的,也就是仅仅指与精神生产直接有关的现象。本文的精神文化首先是指个人、集体、社会住创造精神价值过程中的创造活动。马克思常常把“精神生产”作为精神文化领域的基础,由此来理解个人在创造其所必需的精神价值过程中的活动,来理解历史上的精  相似文献   

7.
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一生思考和关注的中心。这一中心构成了马克思理论的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社会发展问题的学说。马克思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则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立足于主体实践立场。揭示了现实生活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依据,把个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归之为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生成与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李仁卿  袁英华 《前沿》2008,(10):14-16
关于东方社会如何进入共产主义,马克思在中青年与晚年时期各有不同的理论旨趣。中青年时期马克思是持“渐进”的理论观,晚年则是持“跨越”的理论观。相对于其“渐进”理论,“跨越”理论是粗线条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晚年“跨越”理论的发展.考察马克思东方共产主义理论,既不能过分夸大“跨越”理论的作用而贬低其“渐进”理论成果,也不能拿他“渐进”理论成果去谤毁其“跨越”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荣华 《前沿》2010,(12):40-42
理论界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有多角度的解读,但从人文主义层面的解读却很有限。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核心在于它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强调实践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存在,这是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对人的本质的体现,这是哲学实践观的一大突破;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的科学性使其成为人类未来走向全面自由的思想指针。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奠基于其实践观之上的。马克思彻底扬弃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的革命实践,这意味着,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哲学观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哲学前提。马克思实践观具有整体性视阈、历史性维度、辩证性意蕴、创新性特质和人文向度的五大原则,这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硬核"。  相似文献   

11.
徐丽霞 《前沿》2012,(11):58-60
在马克思那里,批判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它包括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即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马克思不仅仅强调理论批判,强调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辩证统一,更强调将理论批判变成实践批判。就理论批判而言,社会批判是思想家、理论家的事情,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主体当然是马克思本人,而实践批判的真正主体是把人的自由解放作为自我意识贯穿到实践中的群众。  相似文献   

12.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有很大的影响。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葛兰西是很早就提出了“实践哲学”这一概念的思想家。本文试图对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内涵和特征作某些揭示和评论。 一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的提出,与他对哲学的本质和功能的理解有密切关系。 葛兰西认为,哲学是一种精神结构,是一种世界观,它不同于宗教和常识,哲学能够使社会达到意识上的统一性和一贯性。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学哲诞生的奥秘所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与核心。正确理解它,对于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全部内容,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正因为如此,十多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论争,是围绕着实践观展开的。对于马克思的实践观,人们分歧的焦点是对于实践一般本质的理解:实践是主观的精神的活动还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或者既不是纯粹“主观的精神的活动”,也不是“纯粹”客观的物质的活动,而是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上述第三种理解正是目前理论界最为普  相似文献   

14.
我们只要一接触到与政治有关的理论和思想,总免不了碰到“国家”这一概念,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大革命导师对“国家”这一概念的阐述,我们一定耳熟能详:“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但是否对其中的含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其实未必。本人就“国家消亡”的真实含义,谈些自己的个人见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无产阶级国家“自行消亡”的著名论断和基本观点。“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  相似文献   

15.
“廉政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它在一定层面上深化了对廉政建设实践活动的认识,增加了新的考察视角。廉政文化也同其他文化形式一样,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廉政实践及其成果的不断延伸,并由此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张扬廉洁与反对腐败的文化特点。 当代中国的廉政文化是中国先进文  相似文献   

1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曾经反复论证的一个科学命题。他们不仅多次阐明这个观点,而且“都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的基础论”。(《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37页)在这一科学理论中,有关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观,是列宁为马克思义主理论宝库增添的崭新内容。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关于实践标准学说的基础上,对这一学说作出了新的发展。从已经公开发表的著作看,他作过多次阐述。  相似文献   

17.
实践: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解答●钱学平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其科学的实践观的形成为基础的。是马克思引进了科学的实践概念,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说明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哲学史...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基础 ,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提出新的科学依据、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新的任务 ;使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特征等思想在新的实践中获得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任务 ,为我们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为我们推进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9.
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哲学并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继承和发展而是一种倒退,即从辩证唯物主义倒退到机械唯物主义。持这种观点的人从各方面加以论证,其中一个论据就是马克思和列宁对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评价是不同的。例如,马克思说,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性不能仅仅从认识论角度去理解 ,而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功能在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充分体现了实践在人类世界中的地位和意义。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现实世界的基础和本质。科学地把握这一功能 ,对于理论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