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和手机作为信息社会的基本技术手段和基础设施,支撑了整个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深刻变化的重要现象是人们的交往方式从过去的单一实感交往变成了实感性交往与虚拟交往相互作用的交往.交往环境和方式的变化,使道德对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约束条件发生变化,从而使社会道德规范出现新的情况.网络交往方式的快速发展与相对滞后的网络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成为今后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人格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交往是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它对青少年人格形成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易使青少年形成网络人格、多重人格、封闭性人格、平面化人格、攻击性人格等障碍,因而优化青少年网络交往的素质和环境,塑造健全人格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宫奕璐 《学理论》2015,(2):38-39
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对当前的网络虚拟社会人的生存样态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虚拟交往突破了现实交往所必需的社会等级等因素,让人们重新获得一个足以发挥自己潜能的平台,颠覆了现实生活中传统交往准则,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同传统交往相比较,虚拟交往也带来了交往的去情感化、背离客观事实的盲目超时空性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颠覆性等消极影响。建立科学的交往观,恰当使用网络,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交往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互联网技术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即网络交往.网络交往已经迅速成为高校大学生实现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高校应该从多方面入手,促进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健康发展,使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不良交往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交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这必须是正常交往。青少年由于其身心特点很容易发生不良交往 ,而不良交往往往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第一步。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是不良交往 ,不良交往的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 ,从而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6.
<正>网络交往正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的形成时期。深入研究网络交往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找寻消解网络交往困境的对策和途径,优化健康绿色的网络交往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交往的概念和内涵(一)网络交往的概念。网络交往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网络使用者角度看,广义的网络交往就是"互联网使用行为",指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的行为;而从狭义上看,网络  相似文献   

7.
交往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社会交往程度密切相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也必须建立在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交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社会性根据,是确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基础和促使范式转型的理论依据和逻辑基点。当前社会交往方式的主要变迁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引起的人们日常交往方式的个性化、独立化、自由化的变迁;由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网络的深度依赖而引起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现实交往向虚拟交往的变迁。源于人的社会性质和人之生存必须外化自然之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发生基础和实践范式也必定发生变化。应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对象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树立育人的合力观念和生态圈思维、构筑网络育导体系、探寻生活化德育道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在问卷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北京城市贫困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关系构成、结构特点及网络成员与贫困家庭的交往频度和空间距离等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较小的网络规模、较高的亲缘比例、空间临近及交往频度高构成了贫困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数字资本时代,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智能化实现了对劳动方式的智能重构,数字化的劳动方式直接导致了“交往新异化”。面对现实,西方左翼学者从数字化生存下人的生命政治新形态、数字劳动和新异化现象等方面对“交往新异化”展开了批判,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交往新异化”的诸多面向。然而,这些批判大多局限于视域狭窄的表象剖析和伦理判断层面。为深化对“交往新异化”的认识,理应回到马克思的语境下,以“交往异化”为分析批判范式,借助唯物史观阐明“交往新异化”的外在面向,揭示其深层本质,破除西方左翼关于“交往新异化”批判的诸多神话叙事。  相似文献   

10.
教育者主体之间以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为媒介,通过平等对话、相互理解而达成共识的精神交往。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种交往方式的缺失,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蕴是交往式教育,交往式教育的特质是精神交流。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提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作为主体在平等的互动交往之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中进行思想、情感和德性的精神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