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4,(33)
当前,传统村落的文化安全问题正面临着严重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安全的意识淡薄、村落文化生态的失衡发展、村落文化产业的薄弱和滞后以及传统村落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文化保护法律的缺失等。通过保护村落的文化遗产、发展村落的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发展的制度建设以及加强对传统村落优秀文化的教育是提升村落文化安全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0,(5)
山西省是拥有传统村落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传统村落大多保存完好,历史文化价值极高。本文在历史地理角度下考察山西省传统村落的历史演变情况,探讨山西省传统村落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以及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演变状况,归纳其演变特点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经过数据统计和区位特点对比将山西省传统村落按照历史文化特征分为农耕型传统村落、军镇型传统村落、商贸型传统村落三大类型,并具体探讨其各自的历史文化特征,总结其形成特定文化特征的内在原因以及其不同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0,(11)
系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传统文化和谐基因与其文化精髓,对当前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共党史就是一部注重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有利于培育优秀的政治实践主体,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主体支撑;有利于纠偏不良政治风气,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客体支撑。建设党内政治文化,要注重思想教育和引导,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武装党员,夯实净化政治生态的思想基础;要用严明的党规党纪规范党员,打造过硬政治行为主体,夯实净化政治生态的组织基础;要坚持不懈传承和创新,用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员,夯实净化政治生态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曲凯音 《学理论》2012,(12):111-112
在现代化快速变迁的背景下,我国的村落文化也在经历着急剧的变迁。面对急剧变迁的村落文化,建立一种和谐、生态的村落文化是变迁中村落文化保存和创新发展的最好选择。束河古镇在文化生态的建设中,创造了"保护求发展,发展促保护"的束河经验。创造了民族团结发展、文化多元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村落文化生态建设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郑喜波 《学理论》2014,(33):25-26
马克思主义思想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协调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自然观有深切的契合性,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发展道路,树立全民生态意识,并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1)
鄂伦春族是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从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出发,时刻注意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文化,包括渔猎文化、居住文化、图腾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这些传统的伦理文化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态智慧,鄂伦春族的"适度原则"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当今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3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永续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科学理念。要想不断加快推进生态文化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与要求,从克服人与自然分离的二元文化的弊端、重视生态文化教育、构建现代生态生产生活的方式、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制度和加强世界生态文化的合作等方面进行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构建当代生态文化,必须发掘、转化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资源。由此出发,本文从自然本体思想、生态伦理思想、生态保护思想和环境管理思想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论述这些思想为生态文化建设所提供的宝贵而深刻的启示。最后,本文指出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当代价值,作为古典形态的理论,其当代运用还需要结合现实进行必要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石保山 《学理论》2012,(15):141-143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作为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南阳市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定位应当是河南省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强市。为此要围绕三大主题和三种文化,大力宣传生态文化,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创建生态宜居城市;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设一批特色品牌项目;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提升景区服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生态文明素质和实现南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具备了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村落文化至少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建筑营造与堪舆规划;生产生活与经济模式;文化教育与道德教化;宗法礼制与村落治理;民族民俗与宗教信仰;民间艺术与手工技能;生存空间与资源环境。目前村落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村落经济,且多为个案研究。我们认为,需要从宏观的多学科的角度、有计划有目的、分区域和民族,对村落文化进行整体性地考量,并着重于村落中的活态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化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使人类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就产生了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我国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不过在进行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要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和谐理念强调差异、变化、相生相和,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同时也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准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研究和吸纳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态文明的观点来看,传统和谐思想还体现着一些值得重视的理念,即自然有机性的生生和谐,环境适应性的协变和谐,价值合理性的臻善和谐。  相似文献   

14.
绣球是靖西最具特色的民俗象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绣球承载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彰显靖西地区的农耕文明特色,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的变迁。进入21世纪,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逐渐将这种历史民俗象征推向工艺品市场。如何在新时代里保护、发展绣球文化,传承、保留其历史韵味,成为今天人们所要探讨的一个难题。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审视靖西绣球文化,在人、环境、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探讨其文化起源的魅力与特色,将为科学保护、传承、发展这种文化提供一种建设性视角。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追求的文化,其深刻内涵必须在当代语境中才能得到理解。环境问题构成了生态文化生成的重要动力。从内容上看,生态文化不但是传统文化继承和扬弃的结果,更是在人文文化引导下科学文化的纵深发展,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互相监督、共同构建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马丽娜 《学理论》2010,(4):53-54
传统文化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其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其二,传统文化有利于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治组织;其三,传统文化有利于积累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其四,传统文化有利于制定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政策;其五,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其六,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先秦道家生态哲学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亮  赵玥 《理论视野》2015,(2):49-51
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科技手段和法律手段,也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收有益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道家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如道法自然、无为不争的思想,天和人和、太和万物的思想,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思想,知足知止、崇俭贵啬的思想。对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对于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其载体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梯田耕作、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禁忌制度、村规民约等。发掘客家生态伦理文化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构建一种有客家特色的实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现代发展模式,是当前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9.
刘永生  祝和芬 《学理论》2010,(26):77-79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操作模式。其表象是克服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其内核是以人为本。它吸取了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基础。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用生态文化构建和谐湘西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湘西州由于受历史、区位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低,深层次的根源是文化因素。生态文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形势下,要用生态文化来构建和谐湘西州,走一条少数民族地区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