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文法的局限性需要刑法解释,司法解释在刑法解释中占了大部分比例。目前,我国刑法司法解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刑法司法解释主体不规范、刑法解释内容立法化、刑法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效力冲突等,因此,需要找到相应的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翠霞 《求索》2014,(10):122-12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环境中的版权犯罪问题成为重要的刑法研究课题。在数字环境下对侵犯著作权罪予以解释,应立足实质刑法解释的立场,注重在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的来回顾盼。根据社会发展变化情况,结合数字环境下侵犯著作权行为的特点,综合考量刑法目的,实现刑法的实质正义。就"复制发行"规定、相关法律规定、司法解释之间存在矛盾之处,在解释中应注意相关法律规范之间的协调性,并谨慎处理民事、刑事法律规定与司法解释之间的刑民分界问题,坚持刑法的谦抑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有行使检察监督的权力。我国刑法、刑诉法都概括规定了实行检察监督的方式和方法。我国刑诉法第222条、223条、224条最高法刑诉解释第353条、365条,最高检刑诉规则第412条到436条等法律、司法解释都详细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刑罚执行监督的内容。上海市目前在安徽南部有军天湖、白茅  相似文献   

4.
法治建设是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法治建设成功与否可以抽象地用法制的统一性、执法的有效性、法律的权威性这三方面情况加以衡量。司法解释制度即规范司法机关运用司法解释权的制度规范,从其功能上讲,正是为了保障执法的有效性、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因此,司法解释制度运作良好与否,对法治建设意义重大。制度的背后乃权力的运作。要判断司法解释制度运作状况,主要是看司法解释权的运作是否规范。司法解释权,是指司法机关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对法律在其形式和立法意旨的限度内进行解释,使其具有操作性、可执行性的权力。从权…  相似文献   

5.
《刑法修正案(八)》确立了社区矫正制度,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对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是刑事司法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实质为刑罚执行活动,同时也具有对犯罪人员进行帮教的社会工作的属性。在社区矫正中,无论是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还是司法机关的执行活动,都应纳入法律监督的范围之内。我国社会矫正法律监督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加强法律制度、工作机制和监督队伍的建设,以强化监督工作,解决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刑法修正案(八)》确立了社区矫正制度,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对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是刑事司法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实质为刑罚执行活动,同时也具有对犯罪人员进行帮教的社会工作的属性。在社区矫正中,无论是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还是司法机关的执行活动,都应纳入法律监督的范围之内。我国社会矫正法律监督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加强法律制度、工作机制和监督队伍的建设,以强化监督工作,解决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刑法保护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犯罪主体更广泛,犯罪目的更易得逞,危害后果更严重。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犯罪刑法理论在危害行为、犯罪目的、客体对象、危害后果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目前在刑法保护的应对方面存在着法规法律之间的内在矛盾和越权等问题,建议通过修改立法模式、修正刑法规范、完善司法解释等方式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监督方面努力探索,创造了许多好的监督形式。如加强了对"一府两院"的执法检查,对所选举、任命的干部进行述职评议,督促建立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等。但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大的地位、性质和职责来看,地方人大对监督权的行使,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监督主体行为不规范。人大及其常委会实施监督的过程,应是依法办事的过程。监督主体的行为也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条文是原则性的规范.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面对复杂的犯罪情况,如何正确地应用刑事法律、法令,尤其是刑法条文能否适用于某些新形式的犯罪案件,对这些问题,不仅需要通过刑事立法解释的途径予以解决,而且还需要通过刑事司法解释的途径予以解决.那么,最高公安机关(即公安部)在刑事执法工作中,能否行使刑事司法解释权呢?本文试谈几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刑法理论界的通论观点认为,盗窃罪基本犯未遂不应定罪处罚,并且司法实践中也多遵此执行。本文认为,这种认识和做法导致了许多的矛盾和问题,出现了案件处理上的失衡现象和执法的推诿与纠纷。本文主张,对盗窃罪基本犯未遂应当定罪处罚,这既是我国的刑法体系所决定的,也是司法实践的需要,更是对相关司法解释的正确理解。同时针对不系统的司法解释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封丘县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经过不懈的实践和探索,走出了一条坚实的路……从执法检查到民主评议执法检查是开展法律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多年来,封丘县人大常委会每年都要依据法律法规,开展一次到数次的执法检查活动。在执法检查过程中,该县人大常委会摸索出,执法检查不仅要"听",更要注重"查"。要深入到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方方面面,检查"一府两院"有关部门的执法情况,并让执法的客体来说话,让广大群众当评判。执法检查相对于往常一般泛泛的会议监督来说,无疑又深化和延伸了一步,使监督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经济活动需要法律的规范,公民和法人的利益需要法律的保护。对此,我有四点看法。第一,在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中,目前“保护”具有关键的地位。规范本质是立法问题。近年来,我国无法可依的情况正在逐渐扭转,到本世纪末,我国在市场经济方面和在有关国有企业的改组和资本市场方面的法律基本完善了。剩下来的是执法的问题,也就是保护问题。在我国,立法的薄弱已经得到改善,而执法的薄弱没有得到有力的纠正,甚至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在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罪名,即犯罪的名称,它是预审人员在定罪时必然涉及到的问题.自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实施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决定》、《补充规定》等补充立法的形式,对《刑法》的内容作了不少的修改和补充.此外,在其他新颁布的诸如行政法、经济法等部门法律中又增添了不少属于刑法规范的内容(亦称“附属刑法规范”).在这些法律中,有的由于对罪名缺乏明确有效的立法或司法解释,有些法条本身就存在着罪名的不确定性.而有的预审人员对刑法学理论和相关的部门法缺乏深入理解,又忽视对新的刑事补充立法和有关附属刑事法律的学习、比较和研究,习惯于“按图索骥”的简单做法,因此,乱定罪名、随意杜撰罪名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笔者针对当前预审实践中在认定罪名上易发生混淆的几种情况和新罪名的有关问题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14.
刑法修正案(八)中规定,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施行社区矫正,这是社区矫正首次写入我国刑事基本法律之中,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发展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件大事,标志着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这将推动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发展,也将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广阔的空间。面对新形势,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存在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重大矿难事故接连发生,因此而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日益增大。从法律角度来看,矿难事故频繁发生表明,我国矿难事故的预防、监督、救治、赔偿等法律规范尚未形成一种完善的体系。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刑法的角度,在分析矿难事故危害性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中对矿主刑事责任相关规定的不足,提出完善矿难事故中矿主刑事责任法规的若干建议,以期更好地预防矿难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当前,网络虚拟财产经济价值攀升,市场交易活跃,但由于管理缺失和法律滞后,侵犯虚拟财产案件频发。我国法律(尤其是刑法)对于保护虚拟财产的规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侵犯虚拟财产行为无法得到有效规制。文章认为,可以用刑法规制严重侵犯虚拟财产的行为,通过采取立法和出台相关司法解释等措施将虚拟财产纳入刑法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7.
现行刑法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规定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不能清晰地界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执法中引发诸多争议。尽管全国人大常委会和高检、高法颁布了很多立法、司法解释,仍不能解决立法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现行刑法对“国家工作人员”立法标准上的不统一,导致了执法中产生分歧。笔者建议,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应以“职责论”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虹口区检察院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根据高检院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和“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工作的要求,积极构建“用制度保障办案规范,用督导督查引导办案规范,用流程管理监控办案规范,用评估考核促进办案规范”的“四位一体”办案规范化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办案质量和法律监督水平,促进执法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当前,网络虚拟财产经济价值攀升,市场交易活跃,但由于管理缺失和法律滞后,侵犯虚拟财产案件频发.我国法律(尤其是刑法)对于保护虚拟财产的规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侵犯虚拟财产行为无法得到有效规制.文章认为,可以用刑法规制严重侵犯虚拟财产的行为,通过采取立法和出台相关司法解释等措施将虚拟财产纳入刑法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20.
论刑法中的多次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规定了若干"多次"实施危害行为的犯罪情形,有的"多次"是构成基本罪的定罪情节,有的则是成立情节加重犯的法定条件。还有的"多次"是为了明确犯罪数额或者数量的累计方法。正确认识"多次犯罪"的法律涵义,对于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持刑法规范的协调性和同类犯罪的罪刑均衡,有必要对侵犯财产等类型的犯罪,采取明确规定累计计算犯罪数额或数量的立法模式,并统一司法解释部门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