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我国各种冤假错案不断刺激公众的神经,从云南杜培武案,到河南赵作海案、李怀亮案以及浙江张高平、张辉叔侄案,无不激起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同时也引起学术界与实务界的极大关注。2013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撰文强调"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来防范冤假错案,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他们在关注个案的同时,还对冤假错案成因、司法制度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成绩斐然,但多以综合性为视角,较少从检察环节即检察官的角度考虑如何避免冤假错案,而围绕冤假错案发生的主要根源即刑法理念的偏见与检察官定位有误进行专  相似文献   

2.
祁建建 《中国司法》2014,(10):38-42
正引言本文所指冤案,是指无辜者被定罪案件。在我国当下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冤案问题逐渐获得关注。这首先是由于刑事司法改革如火如荼,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生效后,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防范冤假错案的文件或者司法解释,要在防治冤假错案问题上破局。其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发布《关  相似文献   

3.
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第二天,我代理的2007年北海系列抢劫致人死亡案件的被告人香杰武“回家”——检察机关撤回起诉,法院裁定准许撤诉。至此,历时6年、曾被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两次发回重审的命案嫌疑人终获自由。  相似文献   

4.
博弈刑诉法     
叶飞 《法治纵横》2011,(20):17-19
十余年间,杜培武案、佘祥林案、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赵作海案等一系列冤假错案相继曝光,不断拷问着中国刑事司法的痼疾。《刑事诉讼法》存在的问题一再被审视。  相似文献   

5.
高绍安 《中国审判》2013,(12):105-105
<正>本刊讯为依法准确惩治犯罪,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等规定,结合司法实际,最高人民法院于11月21日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3年以来,各地法院密集平反了多起冤假错案。今年7月,中央政法委下发《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对执法司法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和更加具体的要求。为贯彻  相似文献   

6.
陈卫东 《中国法律》2010,(4):6-8,61-64
连日来,河南赵作海冤案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随着赵作海被无罪释放并获得65万元的国家赔偿,遣起冤案才逐渐落下帷幕。冤假错案,这个刑事司法界最棘手的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上演着。从此前的云南杜培武“故意杀人”案到佘祥林“杀妻”案,再到至今还未讨到说法的河北聂树彬案,诸多的冤假错案轮番登场,  相似文献   

7.
时评     
《中国律师》2013,(6):90-90
宁可错放不可错判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发表题为《我们应当如何防范冤假错案》的文章。称防范冤假错案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冤假错案的发生大多与刑讯逼供获得证据有关。遇到命案,上级责令限期破案,办案人员立功心切,一些受害人家属也会向公安部门施压。为了尽快破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冤假错案数见不鲜,有的甚至不断"发酵"引起社会的哗然。冤假错案的严重后果不言而喻。中央领导人等多次强调要竭力克减冤假错案,中央政法委、最高法、最高检等也多次出台相关规定,构建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体系。本文浅要分析冤假错案的成因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只言片语     
《政府法制》2013,(16):41-41
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 ——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德咏在《人民法院报》撰文称,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来防范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10.
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德咏在《人民法院报》撰文称,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来防范冤假错案,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沈德咏在文章中称,法官故意制造冤假错案是极为罕见的,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冤假错案往往是奉命行事、放弃原则或者是工作马虎失职的结果。(5月7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11.
李敏 《中国审判》2013,(8):68-71,5
冤假错案的发生不但和司法的程序、机制和体制有关,还和司法人员的心理、理念和司法行为习惯等颇有关联。只有深入了解了冤假错案发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在最大限度内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薛江武 《人民检察》2013,(18):13-16
从佘祥林案到赵作海案,再到浙江张氏叔侄案,不时曝光的冤假错案,一再拷问着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司法机关为何屡屡失守公正司法的底线。刑事司法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更关乎公民的权利、自由乃至生命。一起冤假错案的发生,不仅会对当事人及其亲属造成巨大的甚至无法弥补的伤害,也会严重损害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社会公众对公平正义的信心和对法律的信仰,影响国家长治久  相似文献   

13.
正检察机关作为宪法确定的法律监督专门机关,应积极发挥法律监督职责,切实防范刑事错案的发生。监所检察部门作为检察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现冤假错案的职责与独特的职能优势,探索监所检察部门的发现冤假错案的途径与防范对策有利于传播监所检  相似文献   

14.
编辑提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人民司法的工作目标。冤假错案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极大伤害,坚决防止和依法纠正冤假错案,是人民法院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基本要求。本期特别策划重点围绕着刑事冤假错案的防范,邀请专家学者、资深法官展开研究。几篇文章从不同视角探讨了防范刑事冤错案件的体制机制问题,既有理论界对改革诉讼制度、落实证据规则的  相似文献   

15.
韩永 《政府法制》2014,(1):40-41
2012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分析人士认为,这是最高法院在密集地为冤案平反、为个案正义频繁吹风后,最终将自己“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刑事冤假错案层出不穷,对当事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造成冤假错案的原因包括刑事侦查人员的刑讯逼供、错误的鉴定结论导致的,司法人员的刑事司法理念的缺乏、审判程序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等等。针对以上导致冤假错案的原因,提出防范冤假错案的对策,即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加强程序公正与监督、保证审判的公正性与独立性、加大责任追究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17.
针对近期国内出现的几起冤假错案,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在《人民法院报》撰文称,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防范错案,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对于追求不正确的政绩观导致的冤假错案,不要过于苛求"命案必破"。"口号"作为一种思想表现形式,成就了历史又影响了历史。秦末之时,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  相似文献   

18.
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备受关注的呼格吉勒图案作出了再审宣判,以原判认定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犯故意杀人罪、流氓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判决呼格吉勒图无罪。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早在1996年就已经被执行死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呼格吉勒图案的再审改判对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呼格吉勒图案对防范冤假错案的启示从呼格吉勒图案的再审刑事判决书来看,原审法院认定呼格吉勒图犯故意杀人罪和流氓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具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出现了几例轰动全国的冤假错案,例如"赵作海错案"、"叔侄强奸错案"案等等,每一例错案都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为此中央政法委出台首个防冤假错案指导意见,要求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要终身负责,并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责任追究机制。认真分析错案形成的原因,制定完善的保障措施,是杜绝冤假错案发生的根本,只有借前车之鉴,才能巩固根本,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确保法律公平正义。本文将以检察机关为视角论述此题。  相似文献   

20.
常锋 《人民检察》2013,(19):55-57
冤假错案不仅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还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日渐迫切,对冤假错案的关注也日益密切。近期,中央政法委出台了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要求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并建立健全冤假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日前,由检察日报社和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检察院主办,检察日报理论部和方圆律政杂志协办的"刑事案件冤假错案防范机制构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围绕研讨主题,从司法理念、工作机制和业务重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