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专利法和技术合同法都在原则上将技术成果分为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两类。职务技术成果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非职务技术成果在有些国家又被称为“自由发明”成果或“业余发明”成果。它是指发明创造者在本单位内部工作之外,利用自已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这一规定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技术合同纠纷案件不断增加。在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审理技术转让合同纠纷案件时,如何正确区分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不仅对于确定技术合同的法律效力,而且对于正确解决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的区别与判定,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如何划清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限,是专利法和技术合同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就职务与非职务的专利申请权、专利权权属、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等纠纷缘此而起,不断增多。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有些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难以判断。笔者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根据各案的具体区分情况加以概括,认为应有以下客观标准: 一、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涉及是否“执行  相似文献   

4.
面对我国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职务技术成果与非职务技术成果并立的法律制度和职务与非职务有时盘根错节、藤牵枝连、扑朔迷离、错综繁复而“剪不断、理还乱”的现实情况,笔者尝试提出除了纯职务和纯非职务的发明创造或技术成果外,有没有可能存在着一种亦有职务成份同时亦有非职务成份,即职务与职务共有的发明创造或技术成果?有没有一些发明创造技术成果究其归属应该是由个人和单位根据他们在完成该发明创造或技术成果的过程中的各自实际贡献大小而“论功行赏”、按份共有?如果将职务发明或技术成果喻作白色,将非职务发明或技术成果喻作黑色,那么,在百分之一百的纯白色和百分之一百的纯黑色之间,是否存在着黑白交融,色彩叠合的灰色地带?有没有可能从理论到实践出现由白到黑的逐步呈现浅灰、中灰到深灰的过渡区域?“职务与非职务共有”观点的提倡者  相似文献   

5.
职务技术成果利用上的非职务倾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析职务技术成果利用上的非职务的表现形式,后果,产生的原因及制止此类现象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 在我国专利法和技术合同法中,职务发明创造和职务技术成果(以下统称职务发明)有着明确的定义。非职务发明创造和非职务技术成果(以下统称非职务发明)虽无明确定义,但却有着明确的归属。根据这种规定,人们普遍认为:以发明完成的过程和发明完成所依赖的条件来衡量,发明分为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两种。凡依法不属于职务发明的发明,就应归入非职务发明的范畴。我国的有关统计,也是以这种“二分法”为基础的。但近两年来,我国不少理论工作者和专利工作者新提出了一种“灰色区域发明”的概  相似文献   

7.
划分我国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限标准,尽管《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及其《专利法实施细则》、《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有了这方面的法律规定,但对其界定仍然是很不明确,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近年来,就职务与非职务的专利申请权、专利权权属、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等纠纷缘此而起,不断增多.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有些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难以判断.笔者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就职务发明与非  相似文献   

8.
如何划清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限,是专利法和技术合同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所讲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是广义的,它既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中所称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又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以下简称《技术合同法》)中所称的职务技术成果与非职务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9.
郭庆存 《知识产权》1996,6(1):46-46,6
判断有关技术成果权的约定是否延及专利申请权,其大前提在于理清技术成果权的概念。笔者认为:技术成果权作为我国知识产权的一种,同其他知识产权一样,既有财产权的某些特征,又具有人身权的某些特征。其权利内容不仅包括权利人的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还包括其他形式的处分权。如申请专利、申请奖励或采取保密措施以自我保护等。 我国民法通则将知识产权作为与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债权、人身权相关联的一类民事权利,专门加以规定,足以表明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的不同。这类权利的客体不是物,也不是行为,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技术合同法中技术成果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分类,并提出了目前我国关于技术成果的权力归属与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1.
关于侵害他人技术成果的技术合同的效力及法律责任,合同法第三百二十九条规定:“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或者侵害他人技术成果的技术合同无效。”第三百五十三条规定:“受让人按照约定实施专利、使用技术秘密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由让与人承担责任,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笔者拟就侵害他人技术成果的技术转让合同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并对上述法律规范进行分析与检讨。一、侵害他人技术成果的技术转让合同的效力根据合同法第三百二十九条规定,该类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合同。合同法的规定对维护技术市场秩序、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有…  相似文献   

12.
专利申请权的权利范围有多大?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的标的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专利申请权包含特定的非专利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与申请专利权,三权一体,不可分割,因此,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的标的只能是非专利技术成果使用权、转让权与申请专利权的“三合一”。另一种观点认为:专利申请权顾名思义就只包括特定的非专利技术成果申请专利的单一权利,不包括专利申请被批准前的该技术成果的非专利状态的使用权、转让权,所以,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的标的只能是特定非专利技术成果申请专利权的“单打一”。这两种观点都能在现行法律条文中引经据典,找到自己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3.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技术成果入股与提成行为,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进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技术成果持有人、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进行技术成果入股与提成,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技术成果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二)技术秘密;(三)计算机软件;(四)其他技术成果。第四条本条例所称技术成果入股,是指技术成果持有人以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作价出资企业的行为。本条例所称技术成果提成,是指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从…  相似文献   

14.
试论职务技术成果权利归属契约化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既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开拓新的生产力中的作用,从而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同时又防止科技人员流动中侵犯原单位职务技术成果权益的问题,是法学界、科技界、企业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的两个重要问题。有关人士在如何解决这两个...  相似文献   

15.
本代理人认为被告没有违约,理由妃下:一\波音用技术成果出贸人股是对该技术成果的使用,行使的是使用权,不是转让权。被告以该技术成果出资人股与另外两家企业共同成直通德设晋联营企司,是以生产经营为自的对项技术成果的使用,方便的是使用权。首先,被告人S另外两家企业签U的是联营台同而不是技术转让台同。被合自他人联啻的回的是为了精该技术成果四用于生产经营从而实现技术成果的经典效益和社会效益。被青罡一家研究所,本自杆不易言亘接使用颌技术成果从而获得利益的条件和能亢,R何与企业合作有能实现技术成果的使用们f酉。因…  相似文献   

16.
专有技术又称技术秘密,泛指仅为某企业或少数人所掌握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经济价值的处于秘密状态的非专利技术.所谓专有技术转让合同,是指转让方将其合法取得和掌握的处于秘密状态的非专利技术成果提供给受让方并据以明确该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等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  相似文献   

17.
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是指转让方将拥有的非专利技术成果提供给受让方,明确相互之间的非专利技术成果使用权、转让权,受让方支付约定使用费的协议。笔者对认定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的效力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国家工作人员假借职务上的便利,私自实施侵占他人财物的,其假借职务便利不属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不能构成贪污、受贿、职务侵占等职务犯罪,只能构成敲诈勒索、诈骗、侵占等非职务犯罪,并因其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从重处罚。  相似文献   

19.
【裁判要旨】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奖励纠纷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范围。■案号一审:(2007)济中民一初字第12号二审:(2009)豫法民三终字第75号【案情】原告:刘法新。被告:河南省济源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9年,河南省济源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科所)与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丰乐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出资组建济源丰乐种业玉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源丰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一项发明创造申请专利前的首要任务之一是确定其权利归属问题,即是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只是处理好这个问题,科学地划分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限,才能真正保护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人们创造发明的积极性。准确地判定发明创造的权属在产权保护过程中、专利管理中以及司法判案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技术合同法》对职务发明、技术成果和非职务发明、技术成果都有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